建设更加普惠公平多元优质的首都基础教育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发展要靠改革,而教育改革面临不少体制机制藩篱。时至今日,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处于“深水区”的课程改革应该推向何方?我认为,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应该体现四个“更加”。
  
   更加普惠
  课改之前的很长时期内,教育面向少数学习尖子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学设计、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布置更多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课改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改观,教育开始讲求“面向全体”。但是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面向全体”的观念被庸俗化了,在课堂中,教师以“向我看”“齐步走”来实现“每一个孩子都吃饱”,这种庸俗化的普惠束缚了每一个孩子。普惠不是只关注整齐划一的全体,而是要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我们未来的改革要实现什么呢?首先就要俯下身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要,这是实现普惠的核心。每一个孩子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发展起点、过程和终点都是不同的,教育不可能实现所有孩子的“齐步走”“齐到站”,普惠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允许孩子个性化发展并为之提供所需支持。
  
   更加公平
  北京是个超大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涌入,学龄人口的群体差异越来越大,如何实现面向所有学龄儿童的教育公平是摆在首都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要努力推动从单纯提供机会的公平转向实际获得机会的公平。如果机会不能转化为儿童实际获得的资源,那么只能是宣传噱头。要实现实际获得机会的公平,就必须重组教育基本要素,丰富教育资源,实现多元供给。通过教育供给的改变实现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通过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通过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变实现孩子的公平发展。
  
   更加多元
  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受教育群体的多元构成决定了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考量多元化的发展和供给模式。学校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最基本单位,其发展目标不能千校一面,学校的同质化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同质化,那么接下来,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与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就会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所以,未来的首都基础教育面貌应该是更加多元,这需要课程改革探索多元的发展策略和路径来支撑。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通过“高端资源定制开发、中端资源评优供给、低端资源上传共享”的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供给。
  
   更加优质
  优质应该是首都基础教育的核心追求。优质的教育培养优质的孩子,支撑优质教育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最起码应该有三方面来源:一是现有教育资源的盘活。课改以来,学校自行开发了很多课程资源,但是很多课程开发由于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导致了课程资源分散、质量不高、使用效益也不好。对于这部分资源,市、区县两级教育部门在认真甄选的基础上,应该积极盘活和提高质量,如东城教委推行的“学院制”就带了个好头。二是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随着生源群体差异性的凸显,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完全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还应该大力开发新的优质资源,如清华附小开发的“1 X”课程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求,朝阳区教委提出的“课程创生机制”,用意也在于此。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成熟的优质资源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建立机制让其流动共享起来,才能带动更多学校的发展。
  北京是国家的首都,首都的基础教育改革深受社会广泛关注,紧迫性、复杂性并存。处于“深水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综合改革,是攻坚战。最近北京市在中高考改革上的突破也体现了攻坚决心。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倒逼”,就是通过考试评价方式变革,彻底扭转评价学生看分数、评价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真正落实到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党中央交给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首都教育一定会在全国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其他文献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升教育质量是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聚焦课堂、优化课堂、升华课堂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石景山区教育部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加强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技术、规范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监控等方面整体认识教学过程,从深化教学研究、落实教师培养、关注学生心理等方面构建课堂实效的保障环节。2008年4月,我区
编者按: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结合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研究部门与一线教师们积极探索,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期,我们将聚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策略两大方面,与教师们分享课改的收获,反思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教学的发展碰撞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研究与改变教学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突出的特征,是促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坚持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一五”教育干部培训规划及实施细则》,在“服务为宗旨,专业做培训”的核心理念指导下,逐步构建了“海淀区中小学干部培训工作体系”(以下简称“干训工作体系”)。    干训工作的主要理念  “十一五”期间,我们践行“传承红色的干训传统经验、铸造金色的干训现实品牌、创新绿色的干训未来蓝图”的培训方略,依法施训、按需施训。  1.培训目标。海淀区教育党校从首都经济
侯登强博客选登    我坐在教室的一侧,注视着班里的孩子们。他们正在听课,一个女老师,一节《纪昌学射》。好几个教室里都在上公开课,我跑到这里来,实在是“另有所图”。明天,我也要上课,而眼前的这些孩子,将是明天我课堂的主角。这是一次全国的课题观摩课活动,我初次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只好悄悄地来“探班”。  开始读课文了,一个坐在最后面的男生手里没有材料,他两眼茫然地看着四周,双手很标准地交叉伏在桌面
近年来,职成教育督导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精神,紧紧围绕促进职成教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督导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和督导工作“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评价、指导的职能,圆满完成对我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各项督导工作,成效显著。  ■ 督学工作  一是完成对全市30多所中专学校和高职院校中专
课程开发背景    生命伦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从全球范围来看,生命伦理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学尚未普及,仅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开展。  2003年3月,我校引进此课程。我们认为,学习生命伦理学不仅可以增长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会大有帮助。在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学校从各方面支持该项目的开发,多次派生物组教师赴国外出席生命伦
编者按: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深入推进减负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2013年5月,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和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部联合举办“初中减负工作校长论坛”,全市初中校校长代表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交流活动。  论坛旨在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各方面和各环节总结经验,探索减负工作新做法、新思路。论坛主旨发言均选自各区县推荐的初中减负工作典型学校代表。本期所
为了能够在北京市“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中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发挥我校在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首师大附中成立“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该班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德”“才”兼备——专职导师全面负责,学生高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实验班核心目标是努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育厚德博学的创新人才。为此,我们变革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模式,实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供给,课程就是其中的核心供给力。在清华附小“1 X课程”体系中,健康体育与书香阅读可谓是两大亮点,更是学校通过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使之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
摘要 对美国“STEM”教育进行了追本溯源,以一名赴美教育考察物理教师的视角,从“S、T、E、M”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美国K-12学段“STEM”教育宏观集成、微观分科的实施状况与突出优势,通过与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对比,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应加大对科学本质教学的关注,加大对工程、技术教育关注的观点与思考。  关键词 “STEM”教育 科学教育 物理教学  “STEM”是科学(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