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读新课程的编写,不难发现,在内容上更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关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增添了许多彩色画面,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实习活动和一些探究性实验,设置了部分阅读材料等。新课程下的教材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贴近了,可读性也大大增强了,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乐于探究习惯的同时,逐渐形成受益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新课程突出教材的启发性和导学性
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多,其思维越活跃、越清晰、越敏锐,对知识的理解也越深刻。学会积累知识,学生就会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感到惊奇、惊喜,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并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为探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心理支持,并促使学习向着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想学、爱学,并主动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例如,“光合作用”部分学生可以积累到的补充信息有: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叶绿体结构是怎样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光合作用中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的启示和最新研究进展等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弄清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价值取向。除了要让学生进行思考、实践、探究等感悟活动外,还要多渠道地通过阅读来获取有关的知识信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很重,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很少有机会到图书室、阅览室或上网查询、阅读有关资料信息,因此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教材陈述的、极为有限的知识,哪还能顾及弄清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价值取向。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和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的结果的产生。由于教材这些知识信息的存在,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节省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信息的时间,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品尝知识的甘露,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越来越轻松。
二、新课程体现知识的生命性
知识要想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情景中。知识的生命力不是自身体现的,而是学习者赋予的。一般来说,只有在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知识才能表现出生命力。为了使知识鲜活起来,课程要适当安排一些“准科研”性质的开放性实践探究活动。
例如,“生物与环境”一章安排的实践活动。(1)让学生“考察一个果园”并回答:如何使果树免受不良气候的影响?如何使果树产量更高?如何更好的控制病虫害?如何施用肥料?并列出其中的食物链。(2)“考察一大块农田”了解农民的生产、操作技术,分析说明其是否合理;了解农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粮食产量;选一个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观察农民是如何保护和管理该区域的。了解当地环境污染情况,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的危害。设计一个环境保护计划,并阐述理由等。
学生必须认真分析、观察各种生物现象,并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思考和探究,才能解释或解决有关问题,顺利完成这些实践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并不复杂,但其已经具有科学研究的雏形,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使其具有探究未知的胆略和超越现有知识的创造力,使知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去发展。这对于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未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新课程与学生的心灵相通
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这是兴趣的内趋力和学习的动力源泉。新教材力求满足学生的这些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源于此,特别是生物课教学内容中尤其突出了这一点。
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部分设计的问题有:什么是DNA指纹呢?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DNA可以做身份证吗?DNA是什么呢?这些问题虽然都是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刨根问底。当遇到已知和未知相矛盾时,他们就会主动地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会更想学、更想看、更想听、更想探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合作、对话,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逐渐形成,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教材知识呈现的同时也告知学生如何获得有关知识,需要做哪些准备和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让他们一看到教材就能“学”起来。同时还要新颖、有吸引力,能牵住学生的心,能增强思维的连续性、广阔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执著追求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省去了教师对教材的一些不必要的处理环节,从而使师生双方在时间上都获得解放。在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学习;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有针对性的点拨提供直接、可靠的事实依据,使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落到實处。
总之,开放的课程必然会产生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必然会导致开放的学习,开放的学习必然会诱发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维必然会孕育开放的创新人才。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导学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新课程,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一定能使广大师生较轻松地走进新课程并创造性地开发新课程。
一、新课程突出教材的启发性和导学性
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多,其思维越活跃、越清晰、越敏锐,对知识的理解也越深刻。学会积累知识,学生就会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对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感到惊奇、惊喜,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并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为探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心理支持,并促使学习向着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想学、爱学,并主动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例如,“光合作用”部分学生可以积累到的补充信息有: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叶绿体结构是怎样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光合作用中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的启示和最新研究进展等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弄清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价值取向。除了要让学生进行思考、实践、探究等感悟活动外,还要多渠道地通过阅读来获取有关的知识信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很重,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很少有机会到图书室、阅览室或上网查询、阅读有关资料信息,因此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教材陈述的、极为有限的知识,哪还能顾及弄清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和价值取向。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和对知识理解得不透彻的结果的产生。由于教材这些知识信息的存在,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节省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信息的时间,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品尝知识的甘露,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越来越轻松。
二、新课程体现知识的生命性
知识要想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情景中。知识的生命力不是自身体现的,而是学习者赋予的。一般来说,只有在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知识才能表现出生命力。为了使知识鲜活起来,课程要适当安排一些“准科研”性质的开放性实践探究活动。
例如,“生物与环境”一章安排的实践活动。(1)让学生“考察一个果园”并回答:如何使果树免受不良气候的影响?如何使果树产量更高?如何更好的控制病虫害?如何施用肥料?并列出其中的食物链。(2)“考察一大块农田”了解农民的生产、操作技术,分析说明其是否合理;了解农民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粮食产量;选一个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观察农民是如何保护和管理该区域的。了解当地环境污染情况,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的危害。设计一个环境保护计划,并阐述理由等。
学生必须认真分析、观察各种生物现象,并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思考和探究,才能解释或解决有关问题,顺利完成这些实践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并不复杂,但其已经具有科学研究的雏形,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使其具有探究未知的胆略和超越现有知识的创造力,使知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去发展。这对于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和未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新课程与学生的心灵相通
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这是兴趣的内趋力和学习的动力源泉。新教材力求满足学生的这些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源于此,特别是生物课教学内容中尤其突出了这一点。
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部分设计的问题有:什么是DNA指纹呢?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DNA可以做身份证吗?DNA是什么呢?这些问题虽然都是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刨根问底。当遇到已知和未知相矛盾时,他们就会主动地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会更想学、更想看、更想听、更想探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合作、对话,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逐渐形成,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教材知识呈现的同时也告知学生如何获得有关知识,需要做哪些准备和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让他们一看到教材就能“学”起来。同时还要新颖、有吸引力,能牵住学生的心,能增强思维的连续性、广阔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执著追求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省去了教师对教材的一些不必要的处理环节,从而使师生双方在时间上都获得解放。在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学习;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有针对性的点拨提供直接、可靠的事实依据,使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落到實处。
总之,开放的课程必然会产生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必然会导致开放的学习,开放的学习必然会诱发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维必然会孕育开放的创新人才。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导学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新课程,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一定能使广大师生较轻松地走进新课程并创造性地开发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