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t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标志着语文能力的提升,初中学习时期,必须训练和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思维训练需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适应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由师生感情经历为出发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造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思维;思维训练;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73-01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践与发展,无论老师、家长都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及培养。外界客观事物在人类大脑中引起的反应即为思维,思维借语言这一外放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语言中没有思维的存在也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及其观察能力的培养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进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升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的思维训练便是语文思维训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一定的程序,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进而对学生总体的思维水平进行提升的过程。初中语文教学在对思维进行系统化训练时,会受到诸如教育环境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学生接受事物的能力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应将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前提来实现思维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训时采取多种训练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思维训练需适应学生发展的差别性
  由于不同学生受到的社会环境影响不同以及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的不同,这就使得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对不同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切不可千篇一律。对于那些对学习有些许抵触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在对学生的天赋、能力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耐心辅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课堂中较积极,思维相对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唯师唯书,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的表达对教材或者教师的质疑,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师生的感情经历是思维训练的出发点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一般学生对某门课程喜欢,必然对代课老师也很喜欢,对某门课程有抵触情绪,必然对代课老师也不喜欢。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或者传递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活动。教师需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保持思维的活跃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时,首先教师应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融洽的关系中进行交流和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比如教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建立教育“情感场”,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药。
  三、创造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问题的存在,思维才得以激发。只有在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刺激的条件下,人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进而产生了思维,出现的问题越多,思维产生次数就越多,思维受到的训练次数也越多。那么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将学生带入到一些充满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其具体实施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不和谐因素,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对问题有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死海不死》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怎样挽救死海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讨论,虽然一些同学提出的方案可能不切实际,但在思考这些看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培养。
  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即教师引导学生用视觉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系列细节进行观察和体会,最终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比如,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动物世界”这个栏目时,通过老鹰抓猎物这一情境,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艰难,进而达到自己目标。又比如,在教习《故乡》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找出文中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这时学生的观察就会非常的细致。在学生总结完闰土和杨二嫂的特点后,教师再让学生总结如何观察人物,这时学生的总结就会非常的贴切。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思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训练过程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来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对其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均有较大帮助,进而达到全面而有效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华生. 语文教学思维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利卫,郭银光. 素质教育教学初探[M].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2000.
  [3]刘致和. 华夏教育教学论文选集(第1集). 太原:山西高效联合出版社,1994.
  [4]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 普通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思维的积极性、广阔性、求异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n一、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们进步的阶梯.rn我认识书是从《儿童文学》开始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妈妈说要送给我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时的我还小,认为这份特殊的礼物或许就是
摘要: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往往都缺乏问题意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构建问题平台,不断更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
由杭州市总工会主办,杭州市工人文化宫承办的“百场文化送基层”活动迄今已有六个年头。本人荣幸的参加过多年,现结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一、谁去送文化    送文化,一般认为,是指党的政府机构、宣传部门、以及文化事业部门把文艺节目、音像制品、图书、字画、电影等送到社区、企业、学校、建筑工地、福利院等地方。这是一个广义的送文化概念。本人认为,实际上,送文化既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受各种因素影响,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正视,并采取相关措施,
关于历史的“学习与方法”中强调“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
摘要:初一学生对新阶段的学习生活满怀希望和热情,看着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作为老师怎么忍心不去友好地接近他们呢?我们应打破“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宽容学生,由此学生才会信任老师,对老师多一分亲切,少一分陌生,多一分感激,少一分怨恨,从而也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初一学生;英语;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
虽然基金可以让基金经理帮咱赚钱,可仍少不了操心,爱也基金,恨也基金.那么,震荡市是否就完全没有机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要把握好机会还需对基金风格特点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