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必须循于生命,遵循生命的特点和规律,在生命的对话与交流中,通过生命的体验,而达于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就学生而言,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生活姿态,它既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个性的一种展现。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
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小学作文教学受到严重的制约,以致于形成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的现象。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清楚的看到,目前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出现了“假”、“大”、“空”、“抄”的现象。“假”,说假话、写假事,虚情假意;“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大”,学生作文满篇都是大话,套话;“抄”,一大段一大段地甚至整篇整篇都是模仿所谓的范文。这一现象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中缺乏个性的现象依然严重,这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个性化意识淡薄所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让学生快乐的作文,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说的兴趣,理清写的思路
表达是习作的关键。“说”比“寫”起步要早,要容易掌握。因此,由说到写的顺序是符合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只有做到有话可说,才能做到有话可写。因此,我们应很好的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单元,尊重学生的童言稚语,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说真话,书真情。教学中应创设和谐、轻松的口语交际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想说爱说,尽兴的说。在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训练说的过程中,语言与思维便会呈现互动状态,语言促使思维过程进一步清晰,思维反作用于语言,不断调整语言的表达;“说”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跃,“思维”又使语言严密、合理、丰富。“说”促进了“写”的酝酿,将积累的材料与形成文字的距离大大缩小。在学生尽兴地说后,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便会日渐浓厚,写作思路也会日渐清晰。
二、选择写作题材,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写作限制太多,尤其是要求几十个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写同一命题的作文,这往往是一种无视学生个性、扼杀个性的做法。让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去“对接”教师的主观命题,显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在这种统一的写作要求和沉重的写作状态下,“做”出来的多半是枯燥无味、情感乏味、苍白无力没有个性的“八股”文。因材,在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时候,命题作文越少越好,题材约宽泛越好,应大力倡导学生自主作文,什么让他们最感兴趣就写什么,什么让他们最心动就写什么;时间上也不宜限制太死,一学期大体规定完成多少篇作文,什么时间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冲动就什么时间写。
三、表情达意,写出真实的自己
“轰轰烈烈毕竟少,平平淡淡才是真”。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四季星移……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沟通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结合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去拥抱生活,勤观察,多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将体验表达出来。春天的校园,生机勃勃;夏天的绿荫,沁人心脾;秋天的果实,令人沉醉;冬日的飘雪,勾人遐思。这一切,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抓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表达。同时,倡导各种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活动,并予以适当的辅导。只有写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写出真性情。无论什么文章,没有自我,就没有脉动,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个性有很大关系。首先,教师的教学个性对学生人格的建立有着明显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的教学个性使自己的教学充满了人格魅力,使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常常为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所感染所折服;再次,教师的教学个性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个性化的教学是以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为支撑的。一个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教师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性的。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传导给学生的不仅是外在表现的独特性,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深度和创新精神,这些内在的东西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影响。显然,有个性的教师和教学对学生是一种精神引领。
教学个性的建立不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它既需要教师的自觉意识的确立和艰辛努力,又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彰显教学个性的良好环境。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建立教学个性的追求,勇于创新,同时强化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学识素养,靠深厚的底蕴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中要允许语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主导作文教学潮流,从而引导学生个性化的作文,在快乐中作文。
(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
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小学作文教学受到严重的制约,以致于形成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的现象。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清楚的看到,目前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出现了“假”、“大”、“空”、“抄”的现象。“假”,说假话、写假事,虚情假意;“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大”,学生作文满篇都是大话,套话;“抄”,一大段一大段地甚至整篇整篇都是模仿所谓的范文。这一现象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中缺乏个性的现象依然严重,这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个性化意识淡薄所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让学生快乐的作文,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说的兴趣,理清写的思路
表达是习作的关键。“说”比“寫”起步要早,要容易掌握。因此,由说到写的顺序是符合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只有做到有话可说,才能做到有话可写。因此,我们应很好的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单元,尊重学生的童言稚语,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说真话,书真情。教学中应创设和谐、轻松的口语交际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想说爱说,尽兴的说。在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训练说的过程中,语言与思维便会呈现互动状态,语言促使思维过程进一步清晰,思维反作用于语言,不断调整语言的表达;“说”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跃,“思维”又使语言严密、合理、丰富。“说”促进了“写”的酝酿,将积累的材料与形成文字的距离大大缩小。在学生尽兴地说后,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便会日渐浓厚,写作思路也会日渐清晰。
二、选择写作题材,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写作限制太多,尤其是要求几十个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写同一命题的作文,这往往是一种无视学生个性、扼杀个性的做法。让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去“对接”教师的主观命题,显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在这种统一的写作要求和沉重的写作状态下,“做”出来的多半是枯燥无味、情感乏味、苍白无力没有个性的“八股”文。因材,在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时候,命题作文越少越好,题材约宽泛越好,应大力倡导学生自主作文,什么让他们最感兴趣就写什么,什么让他们最心动就写什么;时间上也不宜限制太死,一学期大体规定完成多少篇作文,什么时间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冲动就什么时间写。
三、表情达意,写出真实的自己
“轰轰烈烈毕竟少,平平淡淡才是真”。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四季星移……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沟通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结合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去拥抱生活,勤观察,多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将体验表达出来。春天的校园,生机勃勃;夏天的绿荫,沁人心脾;秋天的果实,令人沉醉;冬日的飘雪,勾人遐思。这一切,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抓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表达。同时,倡导各种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活动,并予以适当的辅导。只有写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写出真性情。无论什么文章,没有自我,就没有脉动,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个性有很大关系。首先,教师的教学个性对学生人格的建立有着明显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的教学个性使自己的教学充满了人格魅力,使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常常为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所感染所折服;再次,教师的教学个性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个性化的教学是以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为支撑的。一个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教师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性的。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传导给学生的不仅是外在表现的独特性,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深度和创新精神,这些内在的东西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影响。显然,有个性的教师和教学对学生是一种精神引领。
教学个性的建立不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它既需要教师的自觉意识的确立和艰辛努力,又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彰显教学个性的良好环境。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有建立教学个性的追求,勇于创新,同时强化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学识素养,靠深厚的底蕴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中要允许语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主导作文教学潮流,从而引导学生个性化的作文,在快乐中作文。
(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