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致勿上山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shao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在东,北大在西,一路之隔。
  在隔壁一百零四周年之际,我们来说说与隔壁之间的百年纠葛。两校之间的那些事儿,
  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早了那么一点。北大如泉水,灵动活泼;清华如岩浆,沉稳厚重。
  北京大学一九八七级校友李方曾写文章《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来总结两校的风格。
  自古以来,泉水和岩浆之间的碰撞从未停止过。
  第一回合:朴素长袍/西装革履
  自古中国有文人相轻之俗。北大和清华之间的竞争,除了知识的副产品——狂傲之气之外,大抵还始于两校学生心中强烈的归属感。
  旧时清华学生多说英语,西装革履,周身散发着西方绅士沉稳持重的气息。北大学生则多喜长袍,不拘小节的短发经常会有几枝斜逸旁出,颇有慷慨激昂而又清贫质朴的文人之气。1916~1920年,朱自清先生在北大读书期间,曾看到过清华和北大的一次英语辩论,他印象深刻,写道:
  有一回北大和清华学生在青年会举行英语辩论,我也去听。清华的英语是流利得多,他们胜利了。那回的题目和内容已忘记干净;只记得复辩时,清华那位领袖很神气,引着孔子的什么话。北大答辩时,开头就用了furiously一个字叙述那位领袖的态度。这个字也许太过,但也道着一点儿。那天清华学生是坐大汽车进城的,那是冬末春初,天很冷。一位清华学生在屋里只穿单大褂,将出门却套上厚厚的皮大氅。这种“行”和“衣”的路数,在当时却透着一股“标劲儿”。
  不同的建校历史造就了北大清华迥然不同的风格。初期对美国教育的学习无形中造就了清华学子的张扬,“大汽车”和“皮大氅”更是有理由让他们挺直了腰杆儿。而北大学生则对此不屑一顾,依然一身长袍,走路带风。
  长袍与西装,素雅与精致,各有所长。
  第二回合:北大少年“老”/清华“可通融”
  约摸和两校学子的穿着风格也有些关联,清华和北大的男生们在北平女学生的心目中却是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得不承认,在当时,清华的男生更受到广大女学生的青睐。
  上海红学四老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邓云乡教授在《文化古城旧事》中讲述学府时,很爱引用一句顺口溜——“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此乃民国时期京城女子的择偶标准,被北平每一位女学生熟知。她们认为,留学欧美的海归博士是首选,清华和燕京的学生次之,盖因两所学校的学生前途光明,后者的家境尤其好些。而师大因为多招贫寒子弟,不幸被排除在外。但是,“北大老”作何解?
  有人猜测,这是因为北大招生人数比清华少一些,像季羡林先生记录的:“在大约五六千或更多的报名的学子中,清华录取了约两百人,北大不及其半,百分比之低,真堪惊人。”因而考北大的人多几年才得以及第,而又书生气十足,自然看起来面相更显老。
  当事人也承认这一点。在朱海涛的《北大与北大人》中有这样的记叙:“我初到北大时自负年轻,对这话颇不服气。过了些日子有机会出城,走入了清华园,悲哀得很。到这里一比,自己果然老了!他们的学生就是年轻,而且许多许多青年得出奇,像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尽管是蓝布大褂,但干干净净的熨得笔挺,一张张红润的笑脸,在宽广无垠的碧草地上闪着,不容易见到北大常见的那种‘老气横秋’或‘自思自叹’的面孔。”
  少年老成的书生和血气方刚的少年,还是后者更能吸引那个时代女生们的芳心。然而,女生倾向于选择清华男生,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原因。在北大校友李方的文章中,这一问题得到了深刻的剖析:
  在弹吉它唱歌的日子里,北大图书馆草坪的夏夜是最令人难忘的。但往往是清华来的吉他手最终坐在了草坪的中央,因为他们技高一筹。北大学生弹琴在于娱乐和表达,清华人则更在乎技法而于此道痛下功夫。……尽管有些纯朴的清华学生甚至到毕业时都还没有尝到过恋爱的滋味,但很多“我们的女孩子”还是被清华男生的执着专一打动了芳心。她们造了未名湖畔才子情调的反,在清华人那里找到了更实在的感觉。
  北大男生不受技法拘束,为讲究一个情调,却不想被隔壁的竞争对手挖了墙角。且不论广大清华学子苦练琴法是否目的不纯,但是这份刻苦确也足够打动人心了。
  第三回合:未名湖/勿上山
  到后来,北大和清华的竞争,在两校的学生眼中变成了全面的竞争,涵盖各个领域,甚至是校园风光。北大未名湖闻名遐迩,清华学生略感遗憾,即使是朱自清书写过的荷塘,也远远不及未名湖博雅塔声名之盛。于是有好事者寻遍清华校园,终于寻得一山,认为略可匹敌——至于到底有什么可匹敌的,我们大抵是不能理解了。此山为一假山,名曰“勿上山”。 自此之后,有人作对曰:
  北大未名湖,未名却有名;
  清华勿上山,勿上实能上。
  可惜就算有个别扭的名字,“勿上山”的名气依旧没能传播开来,直至今日已是几乎无人知晓。
  第四回合:听任发展/高拽低拉
  学风上,两校也是截然不同。1930年,季羡林先生高中毕业,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录取,“经过了一番考虑,为了留洋镀金,我把宝全押在了清华上。于是我进了清华园”。
  季先生大三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言北大选修之自由,予颇不以为然。选修自由有过于清华者乎?北大的确有北大的好处,但也不能盲目地瞎捧。理想是理想,外表上看的尤不可靠,一与现实,就另是一回事了。
  谈及对北大自由风气,季先生的笔下隐隐透着股不服气的劲儿。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在学术方面也颇有体现。1944年,《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谈论北大的妙文《“凶”“松”“空”三部曲》,在与清华大学进行比较时,有以下论语:
  北大和清华是正相反的。清华门门功课都要不错,个个学生都在水平线上,你不行的非拉上来不可,你太好的也得扯下来。北大则山高水低,听凭发展。每年的留学生考试,五花八门的十来样科目,北大向例考不过清华。但北大出的特殊人物,也其多而且怪,也常是任何其他学校所赶不上的。
  均衡势力突出与怪才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更好,便是见仁见智了。可单凭着当时广大学子们对自由之风的向往和部分学子们像季老一般对于北大抱有的不服心态,这一轮北大胜得没什么悬念。
  清华北大“明争暗斗”这么多年来一直胜负未分,这四轮简单对比下来,也是打了个平手,而这些形形色色有意无意的较劲恐怕还要一直持续下去。
  云与海的相依
  西南联大时期,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聪明睿智、南开的吃苦耐劳,当时被人比喻为海、云、山的风格。云海相依,两相茫茫。在两方学子明里暗里的竞争较劲中,清华和北大的感情也是日渐深厚。
  我们互利共赢
  清华向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北大和清华,以及当时其他的一些高校,常常举办运动会等体育项目,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时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这样写道:“当时华北各校,谁都愿意同我们玩儿,同我们比赛,但同时又都有点嫉妒我们,所以后来一比赛就打架。对方看到局势不利了,快输了,没有希望了的时候,就起哄,打裁判,打运动员,比赛无法进行,造成无结果而散。”
  1947年11月12日,《申报》载,清华、北大、燕大、师院、辅仁五大学,成立五大学体育会,各校体育教师组成体育教师联谊会。“这以后的比赛,秩序井然,好极了,美极了,各校的成绩也都上升了。北平的这种体育景象,一直继续了很长时间,成功最大。”马约翰的自豪跃然纸上。
  清华北大还联合创办《北大清华联合报》。1948年10月1日,报纸第一期出版发行,目录所列十多篇文章,其中《开头话》说:“因经费困难,《清华旬刊》《北大半月刊》均停刊,《联合报》是属于清华北大两校全体师生的,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其他文献
直播间里的海阳很“癫狂”,经常一人分饰多角,模仿马三立、赵本山、周星驰、小沈阳等,以幽默讽刺的脱口秀呈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场景。  2012年,他获得“金话筒”奖,这是国内播音界最高奖项。  他还是获此奖的首位喜剧脱口秀主持人。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这是海阳的口头语,也是深深体味过生活的苦涩、艰难,一夜长大的少年乐观面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会有深切的痛苦,他会用断断续续的
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取决于大学里能否找到真正的兴趣。  1991年,我考上中国刑警学院。在中学,我的梦想是当一辈子警察。在我的心目中,警察维护正义,太帅了。上了刑警学院刑侦系,我就认为自己的一生将是锄强扶弱的神探。然而,毕业后当了五年刑警,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警察,我只是理论上的刑警学院好学生,现实中的警察与我的个性不相符。面对职业与个性间的冲突,我也曾尝试过其他警察岗位,却仍旧发现我更偏爱文艺。
听着台下唏嘘的欢呼声和“又是信息科大!”的感叹声,信息科大的捷能宝贝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至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捷能车队从2008年参赛以来,先后六次在大赛中获奖,获得过大赛所设全部奖项。四次蝉联“最佳技术奖”(此奖项本次比赛取消)、一次折桂“最佳节能奖”、一次斩获“最佳设计奖”,本次首获“最吸引眼球奖”。  蓝奇葩的神奇耳朵  机械1003班的蓝文超是捷能车队的第三任队长,也是目前捷能宝贝中
9月15日,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内,在忙着清扫树叶和垃圾、清运断枝和林木的人群中,只见几位师生戴着安全头盔,塞上耳塞,穿上链裤,系上安全绳,手持油链锯,三下五除二地攀上十几米高的大树,开始熟练地修剪树木,并将断枝安全地运到地面。这是因受台风“莫兰蒂”影响,厦门大学受到重创,为保证全校师生的正常生活学习秩序,厦大紧急组织了十几支小分队清理校园,其中就有攀树队的队员们。他们不仅能爬到机器达不到的位置修剪树
很多年前,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一个叫“饭否”的东西,说它是网站,又不是普通的网站,特别好玩,自己的一举一动朋友都会知道。  见我一脸茫然,朋友举例说:“比如你在马桶上,就可以发一条‘我在马桶上’,所有朋友马上就知道了。”这个气味不正的例子彻底断绝了我先知先觉理解社交网络的沟通可能性,我干嘛要让别人知道我在马桶上啊?  现在,没有人会费劲地给你解释什么叫微博,什么叫微信朋友圈了。中国人要感谢它们,有些国
“这个白丁不是没文化、目不识丁的意思。白丁其实就是布衣。除了厦门大学教授这个头衔,我再也没有别的头衔了。我就是一介布衣,我用‘白丁’来表达这一层意思。‘华服’其实是隐喻。如果按德国人韦伯的说法,我们的教师工作算天职。既然是天职,我就不敢简慢。‘华服’这个词隐喻就在这里。而且我想,我能够去影响、感染或者说适当给我的学生可能的一种博雅的学识、优雅的气质,这就是‘华服’的意思。”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李琦解
“Inventions start from the university,not industry. Changes come outside of the field.”  (发明源于大学,而不是工业界。变化来自于领域之外。)  2014年11月15日,我与300多名参加MIT-CHIEF  (MIT-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UM,  
2014年8月,我来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攻读体育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我所就读的体育与康乐学院(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建院于1964年,是英联邦国家的大学中首个授予博士学位的体育类院系。  我是不折不扣的体育迷。这个说法可能太谦虚了。除了每天平均花半小时健身,我对足球、篮球如数家珍。
谭毅斌  北京服装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 2015届本科毕业生  柔软的真丝面料,晕染出朦胧的天蓝色、草绿色、淡黄色……层层相叠之中又呈现出清晰立体的动物图案:企鹅、野马、熊猫、北极狐、大嘴鹳……细细数来一共有300种!这是一组以野生动物为背景图案的水彩面料设计,取名“unique”,是将不同生物置换到不同环境碰撞出的独一无二的感受。  毕设理念:unique  由于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工程量比较
开门人宇旗  Fab 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微观装配实验室,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发起的一项新颖的实验——一个拥有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工厂。同济大学的FabLab是中国第一个这样的大学校园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没有先例,一切都从零开始。基于国际Fab Lab联盟的基本理念,同济的FabLab其实是个开放创造实验室,一个位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愤怒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