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华厦子孙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在小学中开展古诗文诵读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一、形成良好的古诗文诵读氛围是开展活动的关键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活动顺利进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建设“古诗文”园地,浓缩华夏优秀文化。在班级、校园内开设古诗文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于学生的眼前。优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图片,悬挂于教室走廊墙壁上,不仅为学生诵读古诗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进入点”,方便了学生的诵读,还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图文之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2、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创设古诗诵读意境。除了在学校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用古诗文来进行装饰外,还可以于午间、课后,在班级内播放古诗配乐朗诵。意境悠远的民族音乐,艺术家们富有感染力的诵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仿佛来到了古远的年代,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此间油然而升。
3、每月评选诵读小标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举行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标兵,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篇目、方法、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4、成立班级图书角,为诵读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参加古诗文诵读活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书的问题。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差异,要求每一个学生购买数本诵读文本,不现实也不必要。利用广大学生的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使现有的阅读书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无力购买的学生的困难,可谓一举两得。班级图书角内的书籍,可在午间、课间阅览,也可以出借,带回家阅读,甚是方便。
5、每周推荐一本好书,引导学生诵读精品。教师要做好古诗文诵读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适合阅读的好书,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二、教师深厚的古诗文底蕴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要引领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精妙世界中,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古诗文底蕴。对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有一定的积累,对历代的著名诗人有深入的了解,对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无限的热爱。小学生所学习诵读的,都是一些名篇名作。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杨万里,明代的于谦……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情动人,音韵和谐。教师要对这些作品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掌握韵律,然后再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诵读。在许多公开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喜欢在课前让学生背诵几首古诗,一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二来也展示一下学生的阅读积累。可很多次,却听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一些字的读音没有正确把握,出现了读错字的现象。像“解落三秋叶”的“解”读成了“jie”,“不知天上宫阙”的“阙”读成了“jue”。也有一些学生诵读古诗时,不能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用欢快的语调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忧伤的语调朗读《早发白帝城》,朗诵《卜算子 咏梅》时,缺少了对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气概的赞美……所诵读的古诗,听来一个调,一种味。
“诗为乐心”,声乐与文学,是相依相成的,古有诗词掷地作金石声之说。诗之所以叫诗,就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讲究字的四声和平仄,一是讲究押韵。由于具备这两个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鲁迅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但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迹可辅道德以为治。”可有那么一些学生却没有把握好古诗文的韵律美,少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实为遗憾。
而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和我们的教师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教师自身文化功底的薄弱,缺少对诵读过程的指导,使这一活动在某些时候留于形式,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提高自己的古詩文素养,与学生一起诵读,将学生带进古诗文的美妙世界中。
三、充足的书源、时间保证是开展活动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畅游在古诗文的海洋中,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阅读的书籍。虽说有的学校图书馆有一定的藏书,可供孩子们借阅;班级图书角内,集中了全班学生交流阅的书,可供选择;所在城市的文化馆、图书馆也有可供借阅的图书。然而,这还是不能解决全体学生阅读的需求。加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一部分家庭无力承担为孩子购书的责任,造成孩子阅读资源不均衡现象。
四、品味诵读、陶冶情操是活动的宗旨
古诗文诵读这一活动,不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可以集体参与。但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不同,阅历不同,基础不同,对学生背诵的质量和数量都因人而易,灵活安排。同时,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对学生接触的一些古诗,我们不要求像学习教材中的古诗那样,从字、词、句的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一一作具体的讲解。我们只要求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有粗略的了解,对古诗的意境能有大体的感受,初步领略古诗文所独具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
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所重视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开卷有益,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古诗文诵读工程给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一、形成良好的古诗文诵读氛围是开展活动的关键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活动顺利进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建设“古诗文”园地,浓缩华夏优秀文化。在班级、校园内开设古诗文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于学生的眼前。优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图片,悬挂于教室走廊墙壁上,不仅为学生诵读古诗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进入点”,方便了学生的诵读,还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图文之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2、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创设古诗诵读意境。除了在学校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用古诗文来进行装饰外,还可以于午间、课后,在班级内播放古诗配乐朗诵。意境悠远的民族音乐,艺术家们富有感染力的诵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仿佛来到了古远的年代,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此间油然而升。
3、每月评选诵读小标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举行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标兵,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篇目、方法、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4、成立班级图书角,为诵读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参加古诗文诵读活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书的问题。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差异,要求每一个学生购买数本诵读文本,不现实也不必要。利用广大学生的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使现有的阅读书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无力购买的学生的困难,可谓一举两得。班级图书角内的书籍,可在午间、课间阅览,也可以出借,带回家阅读,甚是方便。
5、每周推荐一本好书,引导学生诵读精品。教师要做好古诗文诵读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适合阅读的好书,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二、教师深厚的古诗文底蕴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要引领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精妙世界中,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古诗文底蕴。对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有一定的积累,对历代的著名诗人有深入的了解,对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无限的热爱。小学生所学习诵读的,都是一些名篇名作。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杨万里,明代的于谦……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情动人,音韵和谐。教师要对这些作品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掌握韵律,然后再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诵读。在许多公开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喜欢在课前让学生背诵几首古诗,一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二来也展示一下学生的阅读积累。可很多次,却听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一些字的读音没有正确把握,出现了读错字的现象。像“解落三秋叶”的“解”读成了“jie”,“不知天上宫阙”的“阙”读成了“jue”。也有一些学生诵读古诗时,不能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用欢快的语调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忧伤的语调朗读《早发白帝城》,朗诵《卜算子 咏梅》时,缺少了对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气概的赞美……所诵读的古诗,听来一个调,一种味。
“诗为乐心”,声乐与文学,是相依相成的,古有诗词掷地作金石声之说。诗之所以叫诗,就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讲究字的四声和平仄,一是讲究押韵。由于具备这两个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鲁迅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但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迹可辅道德以为治。”可有那么一些学生却没有把握好古诗文的韵律美,少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实为遗憾。
而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和我们的教师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教师自身文化功底的薄弱,缺少对诵读过程的指导,使这一活动在某些时候留于形式,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提高自己的古詩文素养,与学生一起诵读,将学生带进古诗文的美妙世界中。
三、充足的书源、时间保证是开展活动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畅游在古诗文的海洋中,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阅读的书籍。虽说有的学校图书馆有一定的藏书,可供孩子们借阅;班级图书角内,集中了全班学生交流阅的书,可供选择;所在城市的文化馆、图书馆也有可供借阅的图书。然而,这还是不能解决全体学生阅读的需求。加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一部分家庭无力承担为孩子购书的责任,造成孩子阅读资源不均衡现象。
四、品味诵读、陶冶情操是活动的宗旨
古诗文诵读这一活动,不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可以集体参与。但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不同,阅历不同,基础不同,对学生背诵的质量和数量都因人而易,灵活安排。同时,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对学生接触的一些古诗,我们不要求像学习教材中的古诗那样,从字、词、句的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一一作具体的讲解。我们只要求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有粗略的了解,对古诗的意境能有大体的感受,初步领略古诗文所独具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
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所重视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开卷有益,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古诗文诵读工程给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