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适应语文学科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从平时做起,把创新教育真正融入每一节课中。
一、语文教学观点现代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满堂灌”,把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都交待给学生,认为讲得越多越好,往往是重点不够明确,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结果是师生双方都很疲惫。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教学观点,要求我们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明确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九年级的《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我采用让学生反复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来领会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默读中,同学们可细细品味作者的语言,潜心聆听作者的心声;在朗读时,则可以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海同作者心海一起扬波。试想,如果把这篇课文按传统方式去泛泛分析,那么这篇文章的意境就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乏味。再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说明文,我们可以把这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与平实”这个点上。明确这一重点后,我们所达到的目的应该是不仅让学生能辨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而且还能把同一个事物写成小的生动说明文和小的平实说明文。既锻炼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至于课文的其他内容像“花儿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结构”等等,就不必去细细分析。这样重点明确,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学起来轻松,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环境社会化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创新环境,能够自主思维,自由决策。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
1.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轴心、以训练为主线,对学生的训练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要贯穿在教学的每个阶段,贯穿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学完《读报常识》一课之后,让学生动手做小报,让他们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搜集资料,或者亲自去写材料。学完《〈农村调查〉序言》一课,让学生亲自到社会去调查,写社会调查报告,了解社会。学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文,让学生去当小记者,采写新闻等,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全方位感知知识,形成能力。
2. 课外活动中的实践训练。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仅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大语文的观念,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范围。
三、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
讲民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特征。讲民主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许多成功的语文教育家,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讲读课文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导入。比如《理想的阶梯》是一篇议论文,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可以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问:“同学们,你们有理想吗?”同学们一定回答“有”,然后再问:“那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待同学回答后进一步说:“你们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理想的阶梯》一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同学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作文课,尤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对于写作文这件事很头痛。如果让他们回家去写作文,他们就会东抄西抄,如果让他们当堂完成,他们又会感到困难。这两种情况写出来的作文都不好。可以让学生当堂成文,不管写得好与差,把先写完作文的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这是鼓励他们快写。然后评讲时,要求是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同学到讲台上宣读自己的作文,下面的同学听,然后点评,最后老师再评,这是鼓励他们把作文写好。经过几次训练后同学们的作文速度快了,质量提高了,写作文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平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上课时让学生画黑板画、让学生提问题等方式,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总之,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其共同特征都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一点兴趣,少一点约束。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语文教学观点现代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满堂灌”,把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都交待给学生,认为讲得越多越好,往往是重点不够明确,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结果是师生双方都很疲惫。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教学观点,要求我们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明确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九年级的《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我采用让学生反复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来领会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默读中,同学们可细细品味作者的语言,潜心聆听作者的心声;在朗读时,则可以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海同作者心海一起扬波。试想,如果把这篇课文按传统方式去泛泛分析,那么这篇文章的意境就没有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乏味。再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说明文,我们可以把这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与平实”这个点上。明确这一重点后,我们所达到的目的应该是不仅让学生能辨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而且还能把同一个事物写成小的生动说明文和小的平实说明文。既锻炼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至于课文的其他内容像“花儿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结构”等等,就不必去细细分析。这样重点明确,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学起来轻松,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环境社会化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创新环境,能够自主思维,自由决策。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
1.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轴心、以训练为主线,对学生的训练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要贯穿在教学的每个阶段,贯穿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学完《读报常识》一课之后,让学生动手做小报,让他们自己设计版面,自己搜集资料,或者亲自去写材料。学完《〈农村调查〉序言》一课,让学生亲自到社会去调查,写社会调查报告,了解社会。学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文,让学生去当小记者,采写新闻等,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全方位感知知识,形成能力。
2. 课外活动中的实践训练。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仅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大语文的观念,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范围。
三、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
讲民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特征。讲民主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许多成功的语文教育家,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讲读课文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导入。比如《理想的阶梯》是一篇议论文,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可以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问:“同学们,你们有理想吗?”同学们一定回答“有”,然后再问:“那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待同学回答后进一步说:“你们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理想的阶梯》一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同学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作文课,尤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对于写作文这件事很头痛。如果让他们回家去写作文,他们就会东抄西抄,如果让他们当堂完成,他们又会感到困难。这两种情况写出来的作文都不好。可以让学生当堂成文,不管写得好与差,把先写完作文的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这是鼓励他们快写。然后评讲时,要求是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同学到讲台上宣读自己的作文,下面的同学听,然后点评,最后老师再评,这是鼓励他们把作文写好。经过几次训练后同学们的作文速度快了,质量提高了,写作文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平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讲故事、上课时让学生画黑板画、让学生提问题等方式,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总之,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其共同特征都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一点兴趣,少一点约束。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