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侧椎动脉明显不对称与后循环缺血性头晕发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纳入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按是否存在眩晕分为眩晕组和非眩晕性头晕组,并以无头晕患者作为对照组。双侧椎动脉直径相差超过1.0 mm定义为双侧椎动脉明显不对称。比较各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和双侧椎动脉明显不对称情况。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117例,眩晕组43例,非眩晕性头晕组74例;100例无头晕患者作为对照组。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组与无头晕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双侧椎动脉明显不对称的患者比例以及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水平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椎动脉明显不对称并非后循环缺血性头晕(优势比0.26,95%可信区间0.751~2.886;P=0.260)或眩晕(优势比0.506,95%可信区间0.771~6.289;P=0.065)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双侧椎动脉明显不对称不是后循环缺血性头晕及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其易感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