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66-02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应是多样而丰富的。不同的知识类型往往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方式。一般认为,明确知识或者说概念性知识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当然应使接受有意义;默会知识或者说方法性知识则应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因为默会知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安排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因为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需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富有思维的数学活动,特别是需要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挺进,由现象向本质的跨越,由具体向理性的提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选择合适的内容,安排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下面就是教者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行的尝试。
师:以往学习计算,都是老师出一道题,大家做一道题。今天咱们改改,老师不出题了,那谁出啊?
生:我们出?
师:好啊,就按你们说的,请你们自己每人都编一道一步的小数加法或减法题,看谁编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情况”。先写横式,再写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编题,探寻“新情况”。)
师:大家真是编出了很多好题,很有研究价值。可我们不能光满足于算对了,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算。那我们就围绕同学们自己编的题展开研究吧。
情况一: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
师:你看出什么新情况了?
生:第一个加数是一位小数,而第二个是两位小数。
师:这道题是谁出的?到前面来,大家猜中你的心思了吗?全班同学试做,出题的同学请你当小老师,看看大家做的有没有问题,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你也可以帮帮他。(学生独立计算。)
师:你们以前做过很多很多加减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可这道题为什么不末位对齐呢?
生:整数的末位是个位,末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对齐。
师:你们虽然没把末位对齐,但把谁对齐了?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
师小结:原来看似和整数加减法不太一样的“小数点对齐”,其实和“末位对齐”一样,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你们不仅找到了方法,还理解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真了不起。
情况二:小数部分少位减多位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题编得真好,这个“新情况”让我们收获多多。还有呢?读一读,你又看出什么新情况了?我们也来算算看吧! 3-0.6=
(在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寻找不同情况进行对比。)
师:一样的题,结果却不一样,哪个对呢?
生:第一个对,因为在十分位上是0减6,而不是0+6,所以十分位应该得4而不是6。
师:你们给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和0,根据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不添行不行?
生1:不行。
生2:行吧。
师:其实不添也是可以的,我们刚刚学习小数加减法,建议大家还是添上。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添上它不仅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减4,而且还变成可以末位对齐的情况了,新情况转化成熟悉的情况了,小数和整数的计算方法竟然统一起来了,真是好方法!其实这种“新情况”是小数加减法中一种重要的也是非常容易错的情况。第一次做这样的题,出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正是你今天出的错,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
情况三:欣赏更多的“新情况”。
师:除了刚才我们重点研究的几道题以外,同学们还编出了很多好题呢。
有连续退位、连续进位的:
生:是整数29。
師:不仅小数末位的0被化简了,连小数点也藏起来了,结果是整数了。计算结果是个整数(小数末位有0),这样的结果还可以怎么写?根据什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探究空间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引导学生在“编题、讲题、做题”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给予恰当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新问题与旧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和相互发现的空间。在展示交流中,学生的创造力给大家带来一系列惊喜,学生已经开始在主动尝试与探究中学会计算的方法,学生探寻“新情况”的过程就是在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学生落笔写下的每一道题,都是他们头脑中对几种情况筛选思考后的浓缩。不仅如此,教师用学生编的题作为全班研究的“例题”,是对学生的巨大肯定与鼓励。学生不仅会有兴趣,还会对各种“新情况”有更新的思考与独特的感受!由此可见,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惊人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还隐含着更深一层的用意,那就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学会学习既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更需要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猜测的方法、推理的方法、概括的方法等。这也再次说明数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必要性。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具有必需的现实基础。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应是多样而丰富的。不同的知识类型往往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方式。一般认为,明确知识或者说概念性知识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当然应使接受有意义;默会知识或者说方法性知识则应当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因为默会知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安排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因为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需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富有思维的数学活动,特别是需要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挺进,由现象向本质的跨越,由具体向理性的提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选择合适的内容,安排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下面就是教者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行的尝试。
师:以往学习计算,都是老师出一道题,大家做一道题。今天咱们改改,老师不出题了,那谁出啊?
生:我们出?
师:好啊,就按你们说的,请你们自己每人都编一道一步的小数加法或减法题,看谁编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情况”。先写横式,再写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编题,探寻“新情况”。)
师:大家真是编出了很多好题,很有研究价值。可我们不能光满足于算对了,还得知道为什么这么算。那我们就围绕同学们自己编的题展开研究吧。
情况一: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
师:你看出什么新情况了?
生:第一个加数是一位小数,而第二个是两位小数。
师:这道题是谁出的?到前面来,大家猜中你的心思了吗?全班同学试做,出题的同学请你当小老师,看看大家做的有没有问题,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你也可以帮帮他。(学生独立计算。)
师:你们以前做过很多很多加减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可这道题为什么不末位对齐呢?
生:整数的末位是个位,末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对齐。
师:你们虽然没把末位对齐,但把谁对齐了?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
师小结:原来看似和整数加减法不太一样的“小数点对齐”,其实和“末位对齐”一样,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你们不仅找到了方法,还理解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真了不起。
情况二:小数部分少位减多位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题编得真好,这个“新情况”让我们收获多多。还有呢?读一读,你又看出什么新情况了?我们也来算算看吧! 3-0.6=
(在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寻找不同情况进行对比。)
师:一样的题,结果却不一样,哪个对呢?
生:第一个对,因为在十分位上是0减6,而不是0+6,所以十分位应该得4而不是6。
师:你们给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和0,根据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不添行不行?
生1:不行。
生2:行吧。
师:其实不添也是可以的,我们刚刚学习小数加减法,建议大家还是添上。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添上它不仅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减4,而且还变成可以末位对齐的情况了,新情况转化成熟悉的情况了,小数和整数的计算方法竟然统一起来了,真是好方法!其实这种“新情况”是小数加减法中一种重要的也是非常容易错的情况。第一次做这样的题,出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正是你今天出的错,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
情况三:欣赏更多的“新情况”。
师:除了刚才我们重点研究的几道题以外,同学们还编出了很多好题呢。
有连续退位、连续进位的:
生:是整数29。
師:不仅小数末位的0被化简了,连小数点也藏起来了,结果是整数了。计算结果是个整数(小数末位有0),这样的结果还可以怎么写?根据什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探究空间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引导学生在“编题、讲题、做题”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给予恰当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新问题与旧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和相互发现的空间。在展示交流中,学生的创造力给大家带来一系列惊喜,学生已经开始在主动尝试与探究中学会计算的方法,学生探寻“新情况”的过程就是在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学生落笔写下的每一道题,都是他们头脑中对几种情况筛选思考后的浓缩。不仅如此,教师用学生编的题作为全班研究的“例题”,是对学生的巨大肯定与鼓励。学生不仅会有兴趣,还会对各种“新情况”有更新的思考与独特的感受!由此可见,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惊人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还隐含着更深一层的用意,那就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学会学习既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更需要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猜测的方法、推理的方法、概括的方法等。这也再次说明数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必要性。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具有必需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