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车内噪声源贡献量分析

来源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识别出振动、声学激励及路径传递率对车内噪声的具体影响,根据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建立了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并搭建了汽车振动与噪声测试采集系统.采用奇异值分解和主分量衰减方法确定较小主成分的剔除率,提出了输入激励实测信号和路径传递率二者与车内噪声响应信号之间的因果效应,完善了现阶段贡献量分析时的分析条件,准确定位了对车内噪声异常峰值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将完整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某乘用车的车内噪声识别.通过车内噪声的合成响应与实测响应对比分析及响应修正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利用TG-MS和XPS分析手段研究油泥热解焦燃烧过程含氮、含硫气体的析出特性及N/S元素赋存形态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油泥热解焦中氮元素主要以N-Q和N-5两种形态存在,而硫元素主要以S2-、S4+和S6+三种形态存在;N-Q质量分数为75.79%,明显高于N-5,然而S2-质量分数远超过S4+和S6+之和,这说明热解焦中的硫元素主要以黄铁矿或者硫化物的形式存在;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加快了热解焦中多孔结构的形成,进而提高了氧吸附能力;燃烧温度从900℃增至1000℃,S4+质量分数增加而S6+质量分数降低,
针对电气设备红外图像边界模糊、噪声大等问题,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图像识别技术,利用可见光图像与红外成像,实现了对配电网电气设备的高精度远程识别和发热诊断.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和边框回归算法完成了对识别对象的标记,基于灰度梯度信息矩阵提取了配电网红外图像的纹理信息特征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到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量,并将其作为输入向量,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样本训练及测试的准确率能够分别
针对电力系统频繁出现故障,其人工成本及工作危险系数增加的问题,在贝叶斯网络及时间序列下提出一种电力系统元件故障诊断技术.将提取的故障特征作为待诊断的特征项,确定每个类别下故障因子的集合,通过集合中潜在故障因子的系数判断真假,为真则将该类别下的因子系数代入到挖掘公式中,利用时间序列匹配法求得故障因子发生与未发生概率,根据单位元件发出的具体断开或跳闸等保护动作判断具体故障元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故障诊断模型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拟合程度较高,拥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有效性,在智能电网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为提高非二元LDPC码加权迭代硬可靠度译码算法的误码率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扩大候选码元范围的加权迭代硬可靠度译码算法.通过对可靠度更新过程进行扩展,引入更多初始化元素,从而有效扩大了备选码元的范围,降低了译码结果中产生错误码元的概率.仿真结果显示,对基于伽罗华域GF(26)的(315,265)码进行译码时,改进后译码算法的比特误码率性能增益约为0.1 dB,对基于GF(28)的(1275,1025)码进行译码时,改进后译码算法的比特误码率性能增益约为0.2 dB,在这两种情况下,改进算法的译码时间增加均小
串联不同含水率φ硅胶柱将渤海原油分离成φ1-Ⅱ、φ2-Ⅱ、φ2-Ⅰ三个组分,界面活性顺序为φ1-Ⅱ>φ2-Ⅱ>φ2-Ⅰ,其中改性硅胶含水率越高,分离得到的活性组分界面活性越强,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研究原油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原油组分中含有多种不同杂原子类型化合物,包括N1、N1 O1、N1 O2、N1 O3、N1 O4、N2、O1、O1 S1、O2、O2 S1、O3、O3 S1、O4、O4 S1、O4、O5 S1等,其中含杂原子S
为了研究盾构端部加固体中裂隙对加固体强度及破坏模式的影响,基于某市地下综合管廊实际工程,用三组不同配比的水泥砂浆模拟端部加固体,用预制PVC片模拟试件中0°、30°、60°、90°单裂隙和30°、60°平行双裂隙.对预制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存在裂隙的端部加固体力学特性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水泥浆液与砂的配比为2:3时,加固体具有较高的强度;裂隙的存在会使加固体强度有所降低,单裂缝试件多为拉压破坏和剪切破坏;双裂缝试件多为共轭剪切破坏;当裂隙角度一定时,试件的裂隙会发生扩展,从而加速试件的破坏.
为了实现电网的最优市场结算和可靠的动态运行,需要对电网的运行拓扑情况进行估计.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电网拓扑估计框架,利用摆动动力学引起的节点电压相位角的时间序列测量进行拓扑估计.利用多元维纳滤波来分解不同节点电压角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考虑多元维纳滤波器元件的相位响应来识别操作边.在标准IEEE测试用例上的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学习框架的性能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为分析长输油气管线动火作业过程中气体间的扩散特性,根据氮气置换后管道两端的能量变化得出影响管道烟囱效应的主要因素,以西三线某焊点换管作业为研究背景,采用组分输运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基坑内氮气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道内氮气向基坑扩散主要受管道沿程阻力、两端高差和环境风流的影响;且随着时间推移,氮气聚集区主要位于基坑的另一端.沿程阻力和高差主要影响氮气出口速度;沿程阻力系数是管道的一种特性,氮气出口速度会随沿程阻力系数的增大而下降;而动火点与下游阀室之间的落差越大,氮气出流速度越高.环境风流主要影响基坑内氮气
针对当前区域能源复杂互联网络建模方法存在总线传输能力差、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基于能源总线的区域能源复杂互联网络建模分析方法.构建区域能源复杂互联网络的能源输出节点解析分布模型,建立协议状态转移模型优化网络能源输出节点的定位部署,并提取能源总线输出信息关联特征量,采用混合蒙特卡罗算法均衡区域能源复杂互联网络的输出能源配置,结合传感器探测协议实现节点的轮换调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的总线传输能力较好,计算复杂度较低.
针对传统并联机构的支链多和承载能力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具有三自由度的3-PRC并联机构.利用旋量理论和自由度计算方法,分析和验证了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性能及其动平台的三维平移运动方式,通过建立三维坐标系和运动影响系数法,分析了并联机构的位置正反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基于MATLAB、ADAMS、Pro/E软件对3-PRC并联机构进行了三维建模与运动学仿真.测试得到其动平台的位移曲线、速度曲线、加速度曲线和变形结构图,分析指出了该并联机构的薄弱部分,为未来的并联机构设计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