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家国“共同途”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在9月22日举行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百岁杨振宁回忆起与邓稼先的一段往事。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被两名科学巨匠改写和诠释得格外富有深意。
  仿佛是不知不觉间,从未淡出人们视野的杨振宁就到百岁生日了。这位物理大师的传奇每每被放到聚光灯下反复审视。23岁公费留美,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50岁第一次访问新中国,75岁受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82岁时和28岁的妻子再婚……赞赏者有之,诋毁者有之;视之为神话者很多,围观吃瓜者也不少。时代的变迁和世事的起伏一道,共同构成了杨振宁的丰满人生。
  物理,是一个科学严谨、美丽动人的规则世界。“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无论是1954年的杨—米尔斯理论,还是1956年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都让杨振宁毫无争议地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对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评价道:“你们不懈的努力打破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中最令人困惑的僵局,也由于你们辉煌的成就,导致了现在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的蓬勃向前。”
  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一位领军人物的单打独斗。用杨振宁的话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从1971年中美缓和开始,到2003年回国定居,杨振宁一直努力搭建中国与外界科学交流的桥梁。招揽学术人才、筹集学术资金、激活学术资源……奔波异国他乡,始终心系家国;并未屡见报端,贵在孜孜不倦。有人说,“35岁拿诺奖并不是杨振宁的巅峰”,是啊,顶级物理学家的贡献不是一个方程所能衡量的,价值也不是一个归国人才所能概括的。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力,早就写进了杨振宁的传奇中,写在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注脚里。
  和物理世界的原理、规律不同,现实世界运转的法则、逻辑显然更加玄奥。从“成就到底有多大”的争议,到“当年为什么不回国”的质疑,从建不建超大对撞机的讨论,到高龄续弦引發的关注……一切是是非非,都在这场百岁演讲的格局和胸怀面前黯然失色。如此重要的时刻,他最在意的,是新中国的巨变,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原子弹,是老朋友邓稼先。这种深沉的情感,让所有的世俗和龃龉自觉远离。杨振宁在《论文(1945—1980)选及评注》一书中写道:“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taste(口味),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它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或许,一个眼里既有大千世界又有颗粒微尘的人,这样的taste也绝非燕雀所能理解。
  时间能给出一切问题的答案。杨振宁总结自己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他将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形容为“成长在中华民族史上似无止尽的一个长夜中”。正因如此,十几年前,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曙光集》;时至今日,他的新书唤作《晨曦集》。他用后半生践行了和老友邓稼先的约定:见证曙光黎明。
  诺贝尔奖章上,自然女神伊西斯立在中央,右边的科学女神掀开伊西斯的面纱,喻示获奖者是掀开神秘面纱的人。科学是科学家毕生的追求,这或许正是更大意义上的“共同途”。
其他文献
闲话高阳和他的书    海内喜读高阳书者,不知凡几。这些年,大陆与港台文学渐通款曲。先是金庸的“新武侠”不胫而走,至今风头不弱,令诸多老少爷们儿走火入迷(一些书生朋友也成了铁杆“金迷”)。约七、八年前,高阳的历史小说亦悄然偕南风而至。虽然此间所见版本仅为高氏著述总目的一小部分,风神所在,反响大约也不能算小。偶闻一句话,道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语近夸张,亦非无稽之谈。  半年前,消
《三松堂自序》和《韧的追求》,是两位现代学人冯友兰、侯外庐的自传体文化回忆录。它们相隔不到一年,都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前一书不久前又出了增订本。这两本著作一出现,就以其真实而典型的形态,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学者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领域奋力开拓的辉煌累致和壮丽神彩,给中国学者以深刻的启迪。有趣的是,它们在内容上既各有千秋,又相互补充。因此,我们把《自序》和《追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领会。这里先从《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参考了古今中外大量有关的研究资料,从中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所注意的新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辨析、疏证、剔删、整理和分类,为撰写这部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研究的方法上,作者对明代的告示、檄文、政治性歌谣及社会舆论,言官制度、印刷手段等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方面都依据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而拓宽了这一研究的视野,尽管从中可以看到台湾朱传誉先生《宋代新闻史》一书对作者的影响,但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挥别人间,4月17日,她的葬礼在伦敦举行。与她同时代的政坛“老熟人”纷纷前来送别,其中有87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女王丈夫、92岁的菲利普亲王,90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77岁的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71岁的美国前副总统切尼,70岁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人们安静肃穆,聆听伦敦主教查特斯的致辞。他回顾了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并以她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结束致辞:“我们
“团购”,是近一段时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无数消费者热衷于在网上“组团”买东西,人数越多,价格越低。“团购”热催生了大量相关网站。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每天都有5—10家团购网站诞生,截止到2012年1月底,国内团购网站总数已达3790家。其经营内容从实体商品到餐饮、门票、美容、娱乐、培训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种优惠层出不穷。由于团购产品的折扣通常低于传统购物网站,约为市场价的一至四折,所以
文化人董桥的《这一代的事》实际上抒发的是百年的情结——由“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以后,一直萦绕在中国文化人心头的百年情结。  这一个百年情结,就是那永远不散的浓烈乡愁。而这一团团乡愁,又弥漫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无尽追怀。董桥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  董桥,曾在“旧书铺古玩店很多的长巷短街”沐浴过像“英国人的散文小品”一样隽永优雅
黑色背景前,柔和的光束下,她短发黑衣,映出饱满柔美的侧脸、长颈、V领。这是60岁的林青霞,依然美丽动人,素净温暖。她就这样出现在《云去云来》的封面上,让人们相信,她依然配得上那个称呼——东方“永远的也是唯一的大美女”。  起初她的美并不是这样,而是琼瑶小说《窗外》中江雁容的模样,“一对如梦如雾的眼睛、带着几分忧郁;两条露在短袖白衬衫下的胳膊苍白瘦小,看起来可怜生生”。第一次读到这句描写,17岁的林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作家,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甚至是波澜壮阔的,而我的生活该怎样描述和形容呢?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我一直羞于启齿,因为,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那样生活着,而且还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我还会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我在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山间和田野里度过的。十四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取了一所离家将近三百
2011年12月,媒体纷纷报道,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对进城务工人员一个很大的歧视,应予以取消,可改称“合同工”或“临时工”。其实,一年来类似呼声不少。2011年3月,江西省新余市长魏旋君在全国两会上提议早日取消“农民工”称呼;2011年7月,广州市长万庆良建议用“新广州人”取代“农民工”。各地也确实开始使用新名字,比如,青岛叫“新市民”,东莞称“新莞人”,河南省中牟县更是快速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文娟如今已是92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多年来,她曾在舞台上扮演过《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春香传》里的春香等等。这些让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在今天的王老看来,虽然“想念”,却并非“久别”。90岁时,她再次登台,和她的爱徒王志萍共同演唱开场新曲《千里共婵娟》。曾有人问王老的养生秘诀是什么,王老笑答:“台上演戏要复杂点,台下做人要简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