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演戏复杂点,台下做人简单点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v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文娟如今已是92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多年来,她曾在舞台上扮演过《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春香传》里的春香等等。这些让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在今天的王老看来,虽然“想念”,却并非“久别”。90岁时,她再次登台,和她的爱徒王志萍共同演唱开场新曲《千里共婵娟》。曾有人问王老的养生秘诀是什么,王老笑答:“台上演戏要复杂点,台下做人要简单点。”确实,王老的健康高寿和她的生活简单、爱好读书及几十年的越剧生涯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演不好砍我的头


  长期从事越剧事业是王老高寿的主要原因。早在12岁时,王老就来到上海,跟随表姐竺素娥学戏。1955年,王老随团加入上海越剧院。当时,编剧徐进正准备将《红楼梦》改编成越剧。一天,编剧伊兵和徐进来大众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后,伊兵问王老:“你敢不敢演林黛玉?”王老随口回答:“敢啊!”伊兵又问:“你能演好吗?”王老不假思索地回答:“演不好砍我的头!”如今回忆起这句话,王老说:“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林黛玉这个角色对于演员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为了演活林黛玉这个角色,王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细读《红楼梦》的原著,反复推敲人物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排练的过程中,耗神耗心,但最终的演出效果就如我们后来知道的那样,大获成功,连演54场,场场爆满,赢得了文艺界的一片喝彩声。”著名导演黄佐临曾在《永葆青春之诀窍》一文中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上海共有103个百岁以上的老人(当年),他们除生活规律,经常吃素,不轻易生气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欣赏越剧。因此他认为越剧的三美(剧目美、音乐美、服饰美)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一定的好处。

台上演戏复杂点,台下做人简单点


  王老有一句“名言”:“台上演戏复杂点,台下做人简单点。”说起来也许让人不信,在戏台上要求十分严格的王老,在生活中却是个“马大哈”。她去电视台录节目,结果弄丢了装着“行头”的旅行袋;她去买几毛钱的布,回来后发现布买回来了,钱包却落下了。“还有一次去参加活动,低头一看,发现鞋子一左一右是两个款式。出门着急,穿错了。”说到这里,王老哈哈大笑。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惹得徐玉兰生气。原来这两个“搭档”在朝鲜演出时,同去河边洗被子。朝鲜天寒地冻,被子洗完后,要两人合力拧干。恰在这时,有人催她去开个短会,于是她告诉徐玉兰说马上回来,但过后却把这事给忘了。几个小时后,王老想起此事,再回到河边,被子已经结冰了,“徐老生气的样子我现在都记得”。然而,王老对演戏却一点也不含糊。每次演出,她三天不出门,“连电话都不接。揣摩人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林黛玉,我会一遍一遍地看红楼梦。她少时离家,又寄人篱下,许多经历与我接近”。在王老的《红楼梦》上,密密麻麻地用红笔写满了批注。难怪戏迷们都说王老是个“性格演员”,“演什么,像什么”。

读书永远不会太晚


  王老喜欢看书,从中外名著到小说传记,几乎无所不读。王老的这一习惯和她已逝的丈夫——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孙道临有关。她回忆:“我从小就学戏,文化程度不高,虽然解放后念了一些书,也自学了一部分文化课程,但知识不足的缺陷依然十分明显。道临总是鼓励我多读书。结婚以后还给我列了一份详细的书单,既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有一些科普读物和浅显的哲学类书籍。这些书他都有,他还专门整理出来,放在一个书架上,方便我看。”王老喜欢看故事性强一点的书,这也许是受了越剧的影响,因为这样更容易使她投入其中。近年来,她又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倒不是因为这本书的流行,而是因为这本书给了她太多的帮助,更何况看书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生活习惯,融入了她的生活之中。 2012年,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王老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她在主题发言的最后,用语重心长的口吻告诉在场的读者:“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读书永远不会太晚。”质朴的话语,深厚的感情,让久违了的观众和读者感到分外的亲切。

经典不是一蹴而就的


  20世纪五十年代末,戏曲片《追鱼》正式上演。王老在影片中饰演的“鲤鱼精”与天兵天将打斗的场面,特别是鹞子翻身耍枪花、乌龙绞柱一字马、鲤鱼打挺腾空跃等一系列戏曲武功,让观众们叹为观止。然而,又有谁知道,为了演好“追鱼”中“拔鳞”的一场,王老和技导老师薛传刚反复琢磨,才决定分三个层次来完成:当拔第一片鳞时,鲤鱼做一个“戳柴”(类似蹿跳的动作)的身段,然后挣扎起身,忍痛让观音拔第二片鳞;随着观音的佛尘一挥,她用连续的“鹞子翻身”来表现鲤鱼的痛苦愈来愈烈,但为了能与张珍结合,她忍痛将乱发咬在嘴中,跪步来到观音面前;当拔下第三片时,她用“抢背”接连续的“乌龙绞柱”来表现鲤鱼的极致痛苦。练功期间,她借住在永福路的一栋房子里,每天清晨在小花园的草地上练,练得脸上、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竟然也不觉得疼。王老在排演《红楼梦》时曾说:“经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地点滴修改、打磨,才逐渐成为经典的。”这句话对一心想演好《追鱼》的王老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此外,练功也是一种运动,长时间的练功,无疑对王老的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越剧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王老的晚年生活可谓充实。92岁的她至今还在带学生,她对学生的要求甚为严格,如不允许有人穿高跟鞋、皮鞋來上课等,并要求他们经常练功:“演员不练功、不练唱,就是业余团水平。以前没有排练厅,我们到花园里去练功。现在演员们有车费补贴,不来练功,就不应该拿车贴。”除了教戏,她也喜欢传统的书画艺术,每周会雷打不动地去老年大学学习国画。日积月累,她笔下的梅花、荷花、牡丹等如同她的“王派”艺术一般,清丽悠远,淡泊雅致,雍容大气。她还喜欢地理,“我不太了解地理,看到报纸里很多国家名,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朋友就给我买了地球仪、世界地图,方便我学习。可惜我年纪大了,记不住了。现在想想也蛮后悔的,要是早点学,一退休后就学,那就好了。”王老不无遗憾地说。84岁时,嵊州艺校向王老发出邀请,希望她能担任艺校的顾问。但王老认为自己年龄过大,两地相隔又远,一直没有答应。后经朋友们的劝说,王老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她赶回嵊州,爽快地接受了邀请,“即使离得再远,即使年纪再大,只要我还能说话走路,就要为越剧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王老如是说。
其他文献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到潍县赴任。当时潍县灾荒连年,百姓民不聊生。奸商还以低价收购郑板桥为老百姓作的字画,再以高价卖出牟利。郑板桥决心好好惩治一下。  一天,县里来了一位“京城画师”,想收购郑板桥的真迹。当地首富大喜,立即取出所藏字画。画师看后,说:“这些东西不值钱,我要的是郑板桥新创的六分半体。”说罢,他让侍从拿出一幅字:“这和他以前的字不一样。如果有这种字,我愿意以每幅三千两银子收购,但3天内要
闲话高阳和他的书    海内喜读高阳书者,不知凡几。这些年,大陆与港台文学渐通款曲。先是金庸的“新武侠”不胫而走,至今风头不弱,令诸多老少爷们儿走火入迷(一些书生朋友也成了铁杆“金迷”)。约七、八年前,高阳的历史小说亦悄然偕南风而至。虽然此间所见版本仅为高氏著述总目的一小部分,风神所在,反响大约也不能算小。偶闻一句话,道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语近夸张,亦非无稽之谈。  半年前,消
《三松堂自序》和《韧的追求》,是两位现代学人冯友兰、侯外庐的自传体文化回忆录。它们相隔不到一年,都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前一书不久前又出了增订本。这两本著作一出现,就以其真实而典型的形态,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学者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领域奋力开拓的辉煌累致和壮丽神彩,给中国学者以深刻的启迪。有趣的是,它们在内容上既各有千秋,又相互补充。因此,我们把《自序》和《追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领会。这里先从《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参考了古今中外大量有关的研究资料,从中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所注意的新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辨析、疏证、剔删、整理和分类,为撰写这部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研究的方法上,作者对明代的告示、檄文、政治性歌谣及社会舆论,言官制度、印刷手段等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方面都依据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而拓宽了这一研究的视野,尽管从中可以看到台湾朱传誉先生《宋代新闻史》一书对作者的影响,但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挥别人间,4月17日,她的葬礼在伦敦举行。与她同时代的政坛“老熟人”纷纷前来送别,其中有87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女王丈夫、92岁的菲利普亲王,90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77岁的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71岁的美国前副总统切尼,70岁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人们安静肃穆,聆听伦敦主教查特斯的致辞。他回顾了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并以她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结束致辞:“我们
“团购”,是近一段时间来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无数消费者热衷于在网上“组团”买东西,人数越多,价格越低。“团购”热催生了大量相关网站。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每天都有5—10家团购网站诞生,截止到2012年1月底,国内团购网站总数已达3790家。其经营内容从实体商品到餐饮、门票、美容、娱乐、培训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种优惠层出不穷。由于团购产品的折扣通常低于传统购物网站,约为市场价的一至四折,所以
文化人董桥的《这一代的事》实际上抒发的是百年的情结——由“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以后,一直萦绕在中国文化人心头的百年情结。  这一个百年情结,就是那永远不散的浓烈乡愁。而这一团团乡愁,又弥漫着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无尽追怀。董桥说:“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  董桥,曾在“旧书铺古玩店很多的长巷短街”沐浴过像“英国人的散文小品”一样隽永优雅
黑色背景前,柔和的光束下,她短发黑衣,映出饱满柔美的侧脸、长颈、V领。这是60岁的林青霞,依然美丽动人,素净温暖。她就这样出现在《云去云来》的封面上,让人们相信,她依然配得上那个称呼——东方“永远的也是唯一的大美女”。  起初她的美并不是这样,而是琼瑶小说《窗外》中江雁容的模样,“一对如梦如雾的眼睛、带着几分忧郁;两条露在短袖白衬衫下的胳膊苍白瘦小,看起来可怜生生”。第一次读到这句描写,17岁的林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作家,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必定是丰富多彩,甚至是波澜壮阔的,而我的生活该怎样描述和形容呢?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我一直羞于启齿,因为,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那样生活着,而且还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我还会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我在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除了上学读书之外,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山间和田野里度过的。十四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取了一所离家将近三百
2011年12月,媒体纷纷报道,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对进城务工人员一个很大的歧视,应予以取消,可改称“合同工”或“临时工”。其实,一年来类似呼声不少。2011年3月,江西省新余市长魏旋君在全国两会上提议早日取消“农民工”称呼;2011年7月,广州市长万庆良建议用“新广州人”取代“农民工”。各地也确实开始使用新名字,比如,青岛叫“新市民”,东莞称“新莞人”,河南省中牟县更是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