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创造无限可能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6830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电网让新农村建设变得更智能”“微电网或将摧动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有关于“微电网”技术发展的新闻层出不穷。迫于环境保护和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微电网以其在用户端具有高效、可靠、因地制宜利用清洁能源等特点而接踵智能电网,开始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场电力革命悄然拉开。
  融入在这场变革之中,在五羊之城,一群有志青年正为中国国情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之梦”,创造着无限的可能,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与微电网技术团队的科研工作者们。在实验室主任舒杰研究员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践行‘技术创新、力求完美’成为这群年轻人共同的追求与习惯。
  因为拼搏,所以无畏
  那么,什么是微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究竟有何魅力,吸引这群有志青年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变革中?
  微电网(Micro-Grid)也译为微网,是一种新型网络结构。其“奇妙之处”主要体现在它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可大可小,收放自如”,正是这一特性,让它既可以推动城市快速发展,又能深入广大农村解民之苦。
  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就提出“Micro-Grid”一词,之后以美国、欧盟、日本及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在微电网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并在小规模微电网示范项目中得到验证,而国内的微电网研究还处于概念和理论研究的初期。
  2006年,立足国家能源发展需要,舒杰研究员意识到微电网技术是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也是中国未来能源格局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顾不上去想前路是否艰险泥泞,他毅然决定组建一支可再生能源微电网技术研究团队,自此开启了实验室涉足微电网技术研究的步伐,并成为国内较早开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电网技术研究的团队之一。
  创业之初,筚路蓝缕。作为实验室的掌门人,同时也是一名长期坚守在科研一线和业务工作上的知名太阳能发电系统技术专家,舒杰研究员凭借自己多年在工业系统控制、太阳能光伏发电与热发电系统理论与技术等领域探索的经验,和对微电网这一前沿科学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梦想努力前行。
  为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一流创新团队。在科研管理上,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办法,规范了从项目申报、实施到成果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作业流程。此外,实验室还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协作机能,让团队成员适应项目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就像一部优美的交响乐,各部门成员各司其职,统一协作,奏出动听的音律;
  在科研条件建设上,通过自行搭建或购置,实验室拥有了各类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如:RT-LAB微网及电力电子仿真系统、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太阳能光伏仿真模拟器、自建150KW风光储微网实验平台等,有了这些实验平台,实验室在微电网技术研究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实验室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结构,用开放的态度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创新,不断进取,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使团队始终保持活力和战斗力……
  因为无畏,所以拼搏;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对舒杰及其带领的团队成员来说,微电网就像一张梦之网,这张网长得越大,分布得越广,他们的梦想就能飞得更远。而梦的支点,恰恰就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沉淀中,厚积薄发。
  因为有心,所以辉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努力过后,成果和辉煌如约而至。
  成立不到5年时间,瞄准国家急需的科研项目,舒杰研究员就带领实验室先后申请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的支持,为实验室的腾飞插上翅膀。近5年来,团队又联合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一批与“微网”相关的重要科研项目,涉及总经费达6000多万元。
  实验室下设两个课题组:电力电子装置研发课题组;微电网控制技术研究课题组。结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发展方向,实验室始终面向应用,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关键电力电子与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确立为开发重点方向,在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等电力电子变换装置开发,分布式发电微电网系统控制,规模储能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集成等的应用研发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舒杰研究员始终坚持工程科学“在实践和应用中提升自我”,才能推动技术进步与商业化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在先进能源技术利用领域,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技术未来5~10年发展规划,这给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应用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有了方向,可再生能源与微电网技术团队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乘着“清风”勇敢地御风而行,抓住机遇先后承担并参加了一系列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省部产学研重点项目、广东省粤港招标项目、国家海洋重大专项项目等十余个项目,并开展了智能微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开发(申请软件版权1项)、百千瓦级微网双向变流器研制等工作,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2件,合作完成了国内首个海岛MW级独立微网示范工程(珠海)……
  飞速发展的同时,团队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实验室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了国家电网起草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技术要求”和“微电网接入系统设计技术规范”标准审定工作,并于2012年10月与企业共同起草了国内首个地方标准——广东省微电网技术标准《多能互补微电网技术要求》,为微电网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了“法则”。
  虽然研究走在了国内前列,但舒杰及其团队成员们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些成果只是微电网技术研究长征路上的一小步,相关科研工作任重道远。”在他们心中,还有更高的梦想和追求:紧贴国际发展前沿,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创新思维,为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推广普及做出新的贡献。
  因为热忱,所以凝聚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花园,这是一支秩序井然分工明确的队伍。团队虽人数不多,规模不大: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0名,在读研究生3人,基本由年青人组成,其中,博士4人、硕士5人,高级职称3人,客座教授3人,但却如一片汇聚五湖四海各方志士的瀚海,海纳百川。
  近年来,实验室审时度势,时刻把握时代脉搏,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寻求合作,成立了多个合作研发中心。
  技术合作交流构筑起创新创业的基石,让实验室的成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打开大门向外走”,避免团队闭门造车,激活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源泉和工作激情。团队具有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资讯科技系、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开展合作交流;与华南电源产业园组建了“新能源发电技术研发中心”;与高校、政府合作,共建“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分中心”等。
  实验室还积极鼓励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的平台上展示了实验室在微电网技术领域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同时也向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团队交流学习,以更高的视角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动态。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去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奉献己力。”正是同一信念,同一梦想,让这群杰出的年轻人选择的坚守。因为热忱,所以凝聚。有梦想就没有不可能。
其他文献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動的细胞生理性自杀行为,它不仅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免疫及生殖系统成熟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在肿瘤的发生及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分子病理研究室研究员戴海明与美国梅奥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合作,首次发现蛋白质Bak除了可以被仅含BH3结构域的蛋白质活化外,还可以在细胞内发生浓度依赖的自发活化过程,称为Bak组成性活化(《基因与发展
于有机微纳晶激光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他的脚步无疑是稳健而坚实的。多年来,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驱使他一如既往地在有机微纳晶激光领域探索,并沉醉其中。他就是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廖清。  搞科研,他认真严谨、力求创新;当导师,他民主开放、尚学尚新。在不同的角色中,廖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深的研究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着自己的科研人生。  心向往之,行将必至  1996年,廖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技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化石能源逐年缩减,未来人类将不得不面对能源短缺的巨大威胁。那么,如何解除这个威胁呢?核聚变或许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核聚变的原材料容易找,每一万个氢原子中就有一个是氘原子,每升海水中的氘聚变能够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如果单纯根据地球海洋中氘资源总量估计,核聚变能可供人类使用数亿年,甚至数百亿年。  不过,人类要实现可控核聚变还面临许多重大的技术挑战。为使可控核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如今,发展面向量子通信应用的光量子器件是国家重大需求,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挖掘,把自己所致力的科研问题搞清楚,做出更多实用化成果,便是张巍内心不变的理想与原动力。  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从普通人的视角看,量子科学似乎很遥远、很枯燥,还很难懂,但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其隐藏的魅力,并通过细
科技兴农,长久以来,农业都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根基,但在为农业发展不断注入科技因素的同时,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利用,由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安全,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有时候,换一种思路,也许会发现许多新的机会。既然大量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不可避免,何不利用这些废弃物来改善生态环境呢?这正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
曾经有人说人的肉眼不可能看到健康人的骨头,但1895年伦琴发现X线,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今X线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曾经有人说人的器官不可能移植,1954年哈特韦尔·哈里森和约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此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新时代;  曾经有人说心脏干细胞不可能由人工合成,2016年张金盈所在的科研团队用聚合物合成出心脏干细胞,又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
4月26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此次投入科学观测的探测器包括由900个探测器单元组成的、灵敏面积达22500平方米的一号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两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180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和80个缪子探测器。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是LHAASO阵列的主要科学设施之一,每天都能够对60%以上的天区进行一次扫描,而且不受日、月、星光及天气
从古代科学时期,人类直观地认识自然界,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包罗在统一的古代哲学之中;到近代科学时期,人类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系统地观察、设计精确的实验,并初步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再到现代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把人为分解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起来。在这100多年时间里,始终勃兴的交叉科学面对消除各学科之间的壁垒的挑战,有望填补它们之间边缘地带的空白。特别是从抽象的数学到实际的生物医学,需要跨越一道道鸿沟。  为
人类对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探索从未停滞过。自工业革命将人从体力劳动中大大解放出来之后,一系列的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社會生产日益高速快捷。  到了21世纪,自动化作为一门综合性技术,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李春文在自动化领域里潜心为学已有近40年。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有所耕耘,无所建树。他坚持认为他实在没有报道
《观沧海》有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对于大海的深不可测,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想钻进它的“内心”深处一探究竟。近年,依托高科技测量手段,人类发现茫茫沧海居然像大陆一样,里面潜藏着一众高原峡谷、温泉、矿物质、能源及其它生物,它们组成了一个丰富绚烂而又复杂的海底世界。  “三维数值模拟可极大地推进我们对复杂地形下海底浊流及其沉积的研究”。安徽工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