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与必要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实验教学现状及主要误区
(一)现状
⑴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⑵"画实验"、"讲实验"、"背实验"多,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
⑶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究性实验较少;
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停留在层次较低的感知和操作层面,多数未形成相对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⑸化学实验局限于书本,缺乏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
(二)主要误区
⑴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认为重点的实验,反复讲、反复让学生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实验教学应突出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⑵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代替具体实验
近年来,出现了计算机模拟实验来代替具体实验的现象,且越演越烈,产生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缺乏过程体验。
②实验现象有时造成失真,一些感觉器官的感受,学生无法体验,不能对整个实验形成正确的知觉映像,易造成概念、性质等认识上的偏差。
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细心、耐挫、大胆、机警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传统实验课和探究实验课的区别
传统实验课:实验前,注重的是检查预习、演示、强调实验步骤,操作要点等;要求学生严格规定步骤,规范操作,强调纪律,不准交流走动;教师点评,布置实验习题。
探究型实验课:实验前,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实验探究欲望,课前生活中探究;实验时,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交流、讨论、自主探究;实验后,学生自评、互评、小结,课后延伸探究,查找有关探究补充资料。
三、在实验教学中尝试探究性的几点方法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
目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课前创设问题情景,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呢?激发学生猜想和假设,形成探究欲望,并布置课前探究,灼烧铜丝前质量的变化。课中,提供实验仪器药品:托盘天平、锥形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带玻璃棒的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烧杯、细沙、白磷、砝码等。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验证猜想或假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有三种方案:1、用玻璃棒燃白磷。2、用玻璃管系一只小气球引燃白磷。3、气球直接紧套在锥形瓶口,并把锥形瓶放在石锦网上加热引燃。实验探究后,学生点评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最终所有学生共享最佳实验方案。再通过蜡烛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否一切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可转化为运用探索性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会研究与探索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研究蜡烛的成分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与方法:
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熔点底),燃烧时形成炭黑(蜡烛含C)。
2.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 振荡后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通过以上过程,要随时抓住这种时机,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持续的主动学习的轨道上去。化学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多挖掘探究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总之,科学探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亲自动手、亲自经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之前对学生讲的始终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你探究,你快乐!"
一、实验教学现状及主要误区
(一)现状
⑴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⑵"画实验"、"讲实验"、"背实验"多,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
⑶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究性实验较少;
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停留在层次较低的感知和操作层面,多数未形成相对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⑸化学实验局限于书本,缺乏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抑制。
(二)主要误区
⑴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认为重点的实验,反复讲、反复让学生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实验教学应突出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⑵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代替具体实验
近年来,出现了计算机模拟实验来代替具体实验的现象,且越演越烈,产生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缺乏过程体验。
②实验现象有时造成失真,一些感觉器官的感受,学生无法体验,不能对整个实验形成正确的知觉映像,易造成概念、性质等认识上的偏差。
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细心、耐挫、大胆、机警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传统实验课和探究实验课的区别
传统实验课:实验前,注重的是检查预习、演示、强调实验步骤,操作要点等;要求学生严格规定步骤,规范操作,强调纪律,不准交流走动;教师点评,布置实验习题。
探究型实验课:实验前,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实验探究欲望,课前生活中探究;实验时,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交流、讨论、自主探究;实验后,学生自评、互评、小结,课后延伸探究,查找有关探究补充资料。
三、在实验教学中尝试探究性的几点方法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参与实验
目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课前创设问题情景,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呢?激发学生猜想和假设,形成探究欲望,并布置课前探究,灼烧铜丝前质量的变化。课中,提供实验仪器药品:托盘天平、锥形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带玻璃棒的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烧杯、细沙、白磷、砝码等。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验证猜想或假设。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有三种方案:1、用玻璃棒燃白磷。2、用玻璃管系一只小气球引燃白磷。3、气球直接紧套在锥形瓶口,并把锥形瓶放在石锦网上加热引燃。实验探究后,学生点评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最终所有学生共享最佳实验方案。再通过蜡烛和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否一切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可转化为运用探索性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实验内容,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作用,使学生会研究与探索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研究蜡烛的成分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与方法:
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熔点底),燃烧时形成炭黑(蜡烛含C)。
2.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 振荡后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通过以上过程,要随时抓住这种时机,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持续的主动学习的轨道上去。化学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多挖掘探究性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总之,科学探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亲自动手、亲自经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之前对学生讲的始终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你探究,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