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数字一座座丰碑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硝烟散去,炮声渐寂。
  1949年10月,“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陇原大地又一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是当时社会各行各业的真实写照,甘肃教育事业也一样,到解放前的1949年,甘肃省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中学生只有16.9人,小学生509.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3%。全省共有幼儿园45所,在园幼儿只有4600人。
  在广阔的甘肃大地上,学校寥寥,文盲充斥,近代科学技术人才凤毛麟角。
  
  一
  
  甘肃近代学校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际,从1904年开始,靖远、通渭、敦煌、皋兰等县把原有书院更名、改制,设成高等小学堂。而幼儿教育发展更加缓慢,到1922年,甘肃省才出现了第一所附设在女子师范学校的幼儿园。
  到1937年,全省共有公私立小学3156所,普通中学15所。抗日战争期间,大片国土沦陷,甘肃成为后方,一些学校内迁,到1946年,普通中学增为62所,小学7553所,这一年成为甘肃解放前教育事业发展最好的一年。
  1949年全省解放后,公私立幼儿园、小学、中学由所在县人民政府领导接管,经过3年的恢复、调整,逐步走上了正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甘肃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在校学生以每年13.5%的速度增长。到1957年,全省幼儿园达到82所,在园幼儿7283人,比1949年增长了60%;小学达到1139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7.5%;普通中学发展到145所,1952年前没有中学的18个县中,已有11个县建起了中学。
  1958年,中共甘肃省二届二次代表会上,提出了发展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要“加速普及幼儿教育,(除牧区外)3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提出“群众办学为主、公办为辅”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民办学校,以适应生产情况和便利学生入学。
  当时受“大跃进”思想和浮夸风的影响,各地一哄而起办学,学校数量猛增。一年间,幼儿园由82所猛增到29240所,小学由11393所增加到16697所,普通中学由145所增加到500所。这种发展势头大体上延续到1960年上半年。
  这些数字中,有虚夸的成分,一部分有名而无实。许多学校因为没有财力、师资的支持,难以为继,边办边停,到1959年,陆续停办的中学就有186所。在三年困难时期,那些1958年办起的民办幼儿园几乎全部消失,到1961年后,省上认为“在文教事业的发展上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对盲目发展的学校要进行缩减。经过“精简裁并”后,普通中学减为244所,学生减少了一半。
  就师资力量来说,以中学为例,1958年全省普通中学有教师5855名,比1957年增加了734名,而学校却增加355所,教师和学校数比例失调,教学质量也无从保障。
  
  二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幼儿教育事业遭到破坏,在“砸烂一切”的狂潮下,幼儿园被认为是培养精神贵族的阵地,有的被迫停办,幼儿教育陷入无章可循的混乱之中;很多中小学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1969年,甘肃省“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提出,中学要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学生每周劳动二至三天,同时,推广“厂办校,两挂钩”的经验。农村中小学由社队办,废除原有学制,改为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即初中、高中二·二分段制或四年一贯制。废除班主任负责制,把师生编成班、排、连,聘请工农兵当教员,组织学生“开门办学”,频繁下乡下厂劳动。学校取消了大部分文化课,中学只开设毛泽东思想、革命文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军事体育等5门课,学校里重视的是与工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不注重文化课成绩,升学不以学习成绩为主,甘肃高校从1971年开始也实行“推荐”入学。
  据兰州市7所中学的统计,学生全年劳动时间达106天,各类学校都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全日制学校中,中学生的生产劳动时间为90个工作日,小学生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这一时期,又提出了一个口号: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生产大队甚至生产队都办起了小学,城市里按照“定厂办校”、“群办群管”的原则,将一批小学交由厂矿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去办;农村的初级中学由生产大队办或联办,高级中学则由公社来办,几年时间里,中小学校数量飞速增长,到1976年,全省小学增加到36755所,普通中学增加到3389所。
  敦煌县(现敦煌市,后同)就是一个例子。1949年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50人。在“文革”期间,全县办起了13所完全中学,39个大队办起了“戴帽初中”。
  这样发展的结果是,校舍、经费严重不足,师资严重短缺,1978年,全省小学教师中民办教师的比例达71.7%。到改革开放初期,据教育厅的调查分析,全省50%的高中教师,80%的初中教师,30%的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文化、业务水平也很不适应教学的要求。
  
  三
  
  1977年,改革的春风率先在教育领域吹起,这一年成了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让知识分子扬眉吐气,高考制度的恢复更是让无数在田间、工厂劳动的青年学生重新拾起书本,走进了学校。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甘肃教育事业又一次扬帆远航了。
  1981年8月,甘肃省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组织领导和协调幼教工作。同时,教育厅作出规定,把幼儿教育作为普及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倡有条件的农村小学举办学前班。
  对中小学教育,1981年5月全省教育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合理控制高中、整顿加强初中的方针,同时,对小学进行合理调整。经过几年努力,到1983年,全省普通高中由1978年的1022所调整为558所,附设初中班的3261所小学减为1412所。
  虽然许多名不副实的“戴帽初中”被撤并,留下的学校条件依然非常简陋。据资料记载,1981年敦煌县有11个乡、7个村的小学校舍因年久失修,有26个教室墙壁裂缝、地基下陷,有39个班级的学生坐的是泥凳子,教室窗户上挂着塑料薄膜。
  1980年以后,学校建设成了当务之急,各地按照“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六配套”的要求,根据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负担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解决一点的原则,进行危房改造和校舍新建扩建工作。
  几年来教育经费也逐年增长,从1979年到1983年,5年间全省教育事业费累计达8.28亿元,相当于过去34年总数的36%。全省小学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积由1979年的1.9平方米上升为2.5平方米,由于学生人数减少,校舍面积增加,校舍紧张的状况有了好转。
  到1983年,全省共有幼儿园326所,95%的县(区)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办的示范性幼儿园;有小学25429所,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3.1%。到1984年,全省有23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约占全省总县数的四分之一;有普通中学1410所,每万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普通中学432.2人,小学1334.4人。
  1986年,《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使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四
  
  进入新世纪以来,幼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启动了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建设工作,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004年甘肃省启动了“两基”攻坚计划,截至2008年,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11个市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82个,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省人民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梦想成了现实。2006年春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2008年秋季,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历史从此结束。
  为了使广大农牧区的贫困寄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2008年秋,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小学由235元提高到500元,初中由239元提高到750元。
  近年来,通过新课改、信息技术等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专业能力得到增强。全省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77.43%、95.09%、97.65%。
  到2007底,全省共有幼儿园2457所,在园(班)4~6岁幼儿33.02万人,小学14002所,初中1637所,普通高中493所。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94%,普通初中净入学率94.36%,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45.59%.
  在过去的60年中,甘肃教育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中变了的不光是数字和面貌,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教育观念和素质。回首过去,甘肃教育人为了梦想跋涉在征程上的身影历历在目,一路上留下的凯歌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旁。甘肃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像一幅壮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在陇原人民的面前,那些波折和坎坷在历史中慢慢散去,只留下动人的音符让人长久回味。
  (文内资料引自《甘肃教育志》《甘肃教育年鉴》)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氛围;兴趣;意识;质疑;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48—01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1.要留给学生足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创新和自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人类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一样。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学到的知识就不能连贯起来。因此,课堂教学中
期刊
〔关键词〕 高中化学;单元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34—01    一、精心组织课本知识,善待外来题    单元复习课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教师的灌输加题海战术,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复习。对于课本知识,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形成对习题的评价能力,这将使学生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教学;趣味式提问;矛盾式提问;阶梯式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54—01    教师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呢?     一、趣味式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期刊
〔关键词〕 海子;抒情诗歌;浪漫主义;虚拟结构;深层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B)—0060—02    一、太阳王子式的诗人    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中写到:“我所敬佩的王子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坡、马洛、韩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雪莱从纯洁的气质上堪称他们的代表。他们
期刊
〔关键词〕 校长;学校管理;激励;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0(A)—0008—01    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他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工作的成败,激励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种有效的领导手段,能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境界,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    作风激励 
期刊
〔关键词〕 校本教研;目标;途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0(A)—0009—01    近年来,随着调整现行课程政策的实施,学校一般要开设国家级课程、省级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校本课程,首先要开发校本教材,因此,学校要有进行校本教研的意识和能力,也给了学校更大的教研自主权。但是一些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进行校本
期刊
〔关键词〕 运动会;体育文化节;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0(A)—0014—01    每逢学校召开运动会,总是彩旗招展、鼓号齐鸣,校园到处都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氛围。但细心观察后,我们发现运动会只是班级中的几个“体育尖子”在“叱咤风云”,大多数学生只是置身事外。  怎样让看台上的学生走进赛场,体验体育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主体地位;能力;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0(A)—0024—01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师生共同研究课题的情
期刊
〔关键词〕 教师;评价标准;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51.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A)—001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所以,适时进行教师评价标准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现行教师评价集中表现为教师的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A)—0006—02    为了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华亭县政协会同县教育局和有关乡镇教委,就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了调研。问卷13个问题主要分为:总体布局结构是否合理(3个),结构调整的重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原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