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6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不妨说,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并进而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并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必备能力。鉴于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就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了如下探索。
  一、在阅读中激活学生思维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有时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意义。如读叶紹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调动想象,可以呈现这样一个画面;在一所柴门紧闭园外,有人正在徘徊,苍苔上留下他的脚印,一枝鲜红娇艳的红杏从墙头上伸出园外。诗是跳跃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需要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诗人来时心情很好,但此时却不能进入,该又是另一番心情。其前后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人在门外徘徊,却敲门不说“敲”,而说“小扣”,这“小扣”与“应怜”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那满园的春色又究竟是怎样一种景色?当诗人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要离去时,看到从墙头上伸出来的那一枚红色杏花,心境又当如何?通过这番补充,这番质疑,必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他们的思维。
  二、在变化中搞活学生思维
  我们人大多惯性思维,但,如果巧用一下变式思维,那学生的思维必将大大活跃起来。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让无数人落泪,精致动人的颁奖词,无疑是学习榜样。例如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为伟人马克思写一篇颁奖词。有学生这样写道:他勇于“思考一切”,于是有了“两个伟大发现”,石破天惊,终成伟大思想家;他敢于投身实践,于是成了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颠沛流离,竟有丰功与伟业。他或许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死敌。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他不曾倒下。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样的颁奖词训练,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也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同时也只有对一个人物了解得透彻了,才会写好。
  三、在联想中拓展学生思维
  联想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如教《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那么,其中的“物”是指什么?有的同学说是“船”、“汽车”、“火车”、“自行车”、“人”、“电子计算机”,还有的同学说是“本领”、“别人的智慧”、“人际关系”等等。其实,这里的“物”是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一切外部条件,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再如:教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一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哪些诗句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如:1、月明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联想不仅是知识面上的拓宽,更是提升学生联想能力的一种途径。
  四、在逆向中深化学生思维
  逆向求索,可以激活学生思考,从而对一些人与事,有更深入的认识。如:《鸿门宴》中,项羽放走刘邦是“君子之度”还是“妇人之仁”?《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行为是值得赞赏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明智行为?陶渊明的归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还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洒脱呢?这样的思索,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学着去辩证思考问题。
  五、在作文中练就学生辩证、发散思维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发散思维训练,不仅可以使作文立意新颖,更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例如:《庄子·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我们可以提取以下论点——
  正面立論:1、会说的,能说的,但却不一定是最好的。2、看人不可只听他说的,更要看他所做的。即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反面立论:1、能说会道有何不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行走社会的通行证。2、忠言能逆耳,“善言”却可以畅通无阻,如邹忌劝谏齐威王的故事。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是的,传道受业解惑,容易做到,但思维训练和课堂思维容量,却被忽略抑或遗忘,而这种思维的能力,恰好是一个人未来发展最需要的。当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循序渐进。但,只要我们能有意识创设问题或设计情景去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且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于他们,于自己,于国家,都是教育的幸事!
  陈长青,山东临沂四中教师;孙姝洁,山东莒南一中教师。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可以说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的阅读教学它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而且能丰富学生情感,增进智慧,启发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下面笔者谈谈自身多年来的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是明确阅读教学宗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教师在进行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综合实践教师的我们可以以提高国学经典素养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语文修养,在国学经典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国学经典素养。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与语文进行整合,组织进行国学经典活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一、在实践活动中诵读国学经典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诵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也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只有产生疑问,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有效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敢于提问,从而激活小学语文教学。  一、创设趣味问题,保持学生兴趣  兴趣的产生,源自于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必须对周围事物产生疑问,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
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学生成长中喜怒哀乐情感的抒发。而目前的学生习作状况,从内容上看: “假”,说假话,写假事; “大”,学生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具体。从方式上看:“抄”,整段甚至整篇抄袭别人的作文;“套”,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和特点。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作文训练被当作是纯粹的作业要求,而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为了使小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因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快乐作文。  方法一:快乐作文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难,一是难在学生没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兴趣;二是“巧妇难为
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涉及作家作品丰富,我们何不深入挖掘教材选文的价值,向学生推荐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读物和资源,由课内带动课外,用课外丰富课内,在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品位。  我尝试在五个方面开发教材阅读资源,指导学生阅读,效果显著。  一、读同专题之文  我们这套人教版教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有形的窗口,也有无形的窗口;它会给你感悟,也会给你启迪,提起“窗口”,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  请以“窗口”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题意解读  窗口作为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事物,它会让我们很直接的想到客观性的窗口——有形的窗口,即用铝合金制作而成的窗口。同时,窗口也有一定的比喻义——无形
所谓“闲笔”,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而笔者的解读,“闲笔”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注意或者忽略的话,恰恰是这样的“闲笔”让我们在教学中转换角度去解读文本,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藤野先生》之“闲事”   《藤野先生》篇幅较长。如何有效的找到解读这篇文章的切入点?   一组课后练习题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水平,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改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且不可以随便说话,打断教师的思路。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如果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文言文的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