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l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可以说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的阅读教学它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而且能丰富学生情感,增进智慧,启发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下面笔者谈谈自身多年来的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是明确阅读教学宗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避免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例子”。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找出亮点,把握要点,力求读懂作者之“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甚至于还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与主张。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二是灵活处理好教材。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灵活地处理教材。处理教材是每个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它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活。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许多课堂实例证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所以在处理教材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教参和相关资料,努力做到吃透文本。第二,选好处理教材的角度。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文体特点、文章特色、文本内容及课文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等角度,来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合理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例如,在教《绵绵士》一文时,教师可结合文本,设计以下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和“泥土”联系起来?二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土”和沙漠联系起来?三是作者为什么要写祖母、仙园姑姑、“鸟雀”?四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写的?用这种方法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研读。
   三是优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除了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引向深处,让学生在研读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明确各个成员的任务,既有人指导读,又有人讲解读,还有人示范读等等,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收获,都充满热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开展美文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美,体验情,获得理;可以变换角度地去阅读文本,如变换角色、人称、语气语调,或者改编、续写、缩写等,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力、想象力。还可以组织比较阅读。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阅读,都要遵循阅读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
   四是重视课外有效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来自课堂,还来自课外。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著名作家赵丽宏曾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已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了一些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出来的比较合适的读物,教师要围绕这些优秀的作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此外,还可以适当地引进一些优秀的时文,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能与生活、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其次,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时,哪些知识只需了解,哪些知识应该掌握。有些书籍只要读全书的一部分,而有些书籍只需读故事内容梗概,还有些书籍则需要细读、精读和反复读。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笔记展览,评选阅读之星、评比书香班级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果。总之,语文老师应尽可能地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自主的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提出:“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成长,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
  杨剑,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其他文献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在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吸引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提高课堂对话的深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如何设置主问题?   一、主问题的设计角度   1.从文题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我们可以以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进而品读课文。设计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
李渔是一个多面手,他在戏曲理论、戏曲、小说、史论、诗词散文、生活艺术、园林艺术等多方面都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笠翁好友许茗车曾说:“若以词曲知笠翁,即不知笠翁也。”我们可以从李渔词曲之外的建树中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位一代奇才。李渔的散文记录了他一生的阅历交游,并展示了他的才襟和怀抱。有对古人古事的重新解读,对身世遭际的深沉告白,对恩师知友的真挚怀念,也有对爱情生活的肯款倾诉,对人生艺术的精辟见解。
教育已经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因此在授课中,我们不单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我们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技能与情感共生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写到“情以物迁”,夸美纽斯也说过“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说明特定的情境能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让人的情感发生迁移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工作的内生动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助于激发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降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和辅导员队伍的流失率。随着社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注度逐渐增大,关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关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1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是告诉人们如何去为。顺势而为,对于我们的教育管理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今许多教师朋友们慨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呀!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好教,口口声声要平等要自由,才豆丁大就已经专门和你唱反调!其实细想这也是时代的产物,要解决这一矛盾,正是要消除学生被动教育的逆反心理。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与“无为”而治的教育模式,因为二者教育效果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讲
一、冗余理论的基本概念   冗余现象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里的“冗余”与通常意义上所表达的“多余、废话”的含义是不同的,它指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往往要发出比正确理解最低量多得多的信息,多出来的这部分信息就是冗余信息(redundancy)。信息学上的“冗余”在许多情况下是运用语言、文字传输信息时不可或缺的,如介绍姓氏:“我姓张,弓长张”,这里的“弓长张”就是冗余信息,但并不就是多余信
中学生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读书、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基本素养的需要。而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应加强课外阅读,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今天,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来促进核
“诗言志,文传情”,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和作者的态度理解存在着误读的情况,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并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主旨,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做出正确的评价呢?  一、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引导学生在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借助诗歌写作背景来理解,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明确了诗句的创作背景会对作者在诗句中隐含的情
回顾以往的教研活动,我们的活动也围绕上课,研讨等活动进行,可是真正静下心来想,更觉得我们的活动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完成活动而研讨,活动流于了形式,没有对大家的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更没有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提高教研的成效,真正发挥教研的作用,切实为提高教师个人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尝试以课例研修为突破口
對“高中语文网状拓扑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这种课堂结构形式,优化学生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实验过程中,以文献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理清研究背景,从而能够合理地提出实验假设。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1.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及其批判性思维的可培养性  青年初期个体的形象思维已经完全发展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