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环保 做应用创新的技术尖兵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上过大学,却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研发创新,小公司惊讶了大国企。助力油田企业提升环保,每一次出手都创造奇迹。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结识了这位老家在山东、创业在陕西的民营企业家。
  他,当过兵、从过政、开过出租、干过央视编导、做过外企大区经理,不惑之年创业,专注工业安全与环保,立志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敢为人先,大胆革新国外技术,创新性的研发出了世界首例全自动水面浮油监测报警装置——鹰眼200机器人预警系统,帮助油田企业有效防范溢油污染,成效显著。《中国石油报》、《石油商报》、《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先后报道了他研发的专利产品,国际溢油应急网则将这些产品纳入《2013溢油应急技术设备采购指南》。
  他,就是陕西睿海丽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海丽君)总经理刘建民,我国环境监测和工业安全领域的一位经验丰富、擅长应用创新的专家级人才。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刘建民宽敞明亮、简约别致的办公室,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信念与坚守。
  一个信念,因责任而生
  墨西哥湾溢油污染、渤海湾蓬莱19-3油田溢油污染……近年来,接二连三发生的几起严重溢油漏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地区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
  事实上,不仅海洋石油,长期以来,陆地石油企业同样面临着类似问题,原油、成品油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含油污水泄露污染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08年紫坪铺水库出现石油类污染超标,2010年陕西渭南地下输油管线泄漏污染黄河,2012年延长县杨家沟集油站污水管线断裂造成延河污染事件等等。每次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生态破坏,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刘建民将这些危害看在眼里,惴于心中。与其事故发生后再仓促应对,为什么不事先做好预防监控,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中?如果事先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危险区域——水源保护地的油井、跨越或穿越河道的输油、输水(污水)管线、濒临河道的炼油厂、储油站库等敏感区域,布点安装溢油监测报警装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预警监控、提高反应能力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目标选定,刘建民很快组织自己的研发团队,开始了“不走寻常路”的研发创新。他深知以自己现有的实力,如果想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无异于不知深浅、缘木求鱼,只有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多年行业经验,扬长避短,开展应用技术的创新才有可能闯出一片天。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他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激光反射、非接触光学检测技术上,这是国外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水中油监测技术,利用的是“油、水不溶、油膜反射激光、光强变化反映水面是否存在油污”的原理。国外已有这一原理技术的激光探测器在海洋石油的码头和钻井平台上少量应用,能不能拿来用于我国内陆江河的溢油监测呢?
  但很快他发现,这一原理的激光探测器虽然技术先进,但其本身的结构和安装方式存在很大的环境局限性,仅能用于水位变化不大、水迹进退不大、不需要考虑人为破坏的场所,一旦因潮汐、海浪、台风(内陆江河则表现为季节性水文变化、暴雨、洪水)等因素出现水位落差超过3米的最大监测距离,或者水迹线后退超出激光照射范围,探测器就无法监测甚至有被淹没、冲毁的危险。这种特定场所、固定安装的“洋产品”如果不加改造、改进基本无法使用,其现有功能也不符合用户“远程监控、自我防护、维护方便”的应用要求。
  于是,刘建民带领他的研发团队大胆革新,将进口的激光探测器进行解剖分析、逆向研究,选取核心部件、去除不实用的部分,重新设计了全新的外壳结构和控制电路,并根据现场应用环境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立柱悬臂式钢结构作为安装平台,又在此基础上集成了水位跟踪、自动升降、水平行走、270°回转、红外警戒、视频辅助、声光语音报警、智能控制和无线通信等十多种高科技手段,使其具有了全自动、智能化、数字化的功能特点,俨然成了一个全天候、全地形、全功能的“工业机器人”,可以适应野外更广泛的复杂地形、更大的水位、水迹变化、更多的自我防护要求。刘建民为其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鹰眼200机器人预警系统”(以下简称“鹰眼”系统)。
  一场变革,为颠覆而来
  “鹰眼”系统从立项、引进、消化、吸收到重新设计、加工、集成再到现场装机,历时不到3个月,于2011年一次性推出5套产品,成功应用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作业区域内的五个河道监测点,其先进技术、神奇功能和现场应用的理想效果一举惊讶了油田用户和地方环保部门。《中国石油报》、《石油商报》先后闻讯报道,《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也在官网首页转载介绍。同年,在北京新国展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石油、化工技术装备展(CIPPE)上,“鹰眼”系统更是凭借其新奇造型、卓越技术和完美功能在众多国内外参展厂商中脱颖而出,吸引了所有与会者的眼球,成为这届展会的一大亮点。有环保专家断言,“鹰眼”系统的研发应用填补了我国内河溢油污染在线监测技术领域的空白,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监测领域最具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标志着水源保护由“被动应对、事后处置”向“技防在先,提前预警、及时处置”的主动保护转变。
  如今,已有14套“鹰眼200机器人预警系统”先后在陕、甘境内的延河、杏子河、大黑河、小黑河、柔远河、洛河等黄河流域的十几条河流水系上安装使用,担负起保护水源、防范污染的神圣使命。
  刘建民说,“鹰眼”系统能够如此迅速的研发、应用,得益于他们“科研服务于生产、创新立足于实用、发明未必完美、应用创新更具价值”的科研思想和“服务油田、产研结合、以项目保研发、靠技术赢项目”的经营思路。该产品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油气泄漏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组”试验项目的成果,也是睿海丽君着眼环保需求、通过应用创新的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具体实践。
  刘建民认为,对于一个渴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企业转型的民营公司,在研发实践中寻求与大型国企的产研合作不失为一种借鸡生蛋、借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在这之前,睿海丽君已经和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另一项科研项目,并成功研发出“RS2000-II型油田采出水在线监测系统”,用于油田污水处理及回注水质监测。
  所谓采出水,是油田开采过程中随原油一同采出到地面上来的地层水。这些采出水经“油、气、水三相分离”后,再通过沉降、加药、过滤等净化处理工艺,最终还要回注到地层。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保持地层应力平衡、抬升液面;二是通过高压注水将隐匿于岩层缝隙中的原油逼出,提高产量;三是出于“哪来哪去、节约水源、保护环境”的环保要求。这种”边采边注、甚或提前注水”的开发模式是我国陆地石油开采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采出水的处理、净化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如果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直接回注,不担会影响驱油助采的实际效果,而且高含油、高矿化度、机杂细菌超标的污水还会对注水设备、输水管线造成严重腐蚀,一旦穿孔泄漏,就会对地表环境,甚至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
  目前我国油田通行的做法是人工取样、化验室化验。刘建民说:“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周期长、误差大、水样不具代表性,应付一下环保检查还可以,但要做到实时在线就不行了。”“RS2000-II型油田采出水在线监测系统”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这是一款具有高度适应性、自动化、智能化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能够一套系统、多点采样、多参数同时监测(水中含油、悬浮物、浊度、铁离子、温度、压力、流量及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态等多个参数),全面反映油田污水处理与注水水质变化的实时数据,既为油田注水提供工艺控制依据,又可掌握水质处理是否达到环保标准。该产品的成功研发同样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成为中国石油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油田采出水在线监测系统。
  两个产品,一个瞄准地表水资源保护,一个关乎地下水资源保护,一上一下,整体覆盖,使油田企业的环保工作提升到一个“精细化管理、过程控制”的数字化管理高度,为我国的“绿色油田、数字化油田”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睿海丽君,也凭借这两个高科技专利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公司业务在两三年间发展到千万元级,经营模式也由最初的产品代理销售转型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靠研发创新、专业技术服务为主的科技型模式,2013年7月睿海丽君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梦想,向未来绽放
  “一个专注于科技创新的企业未必做得好市场推广,这里面不单是组织、宣传、销售的问题,好产品要有好的市场推广,离不开法律先行、政策支持、上层推动。”
  “创新不是一项规章制度,不是一句口号宣言,也不是一篇论文、图纸,创新需要理想、动力、资源、人才、技术、资本、机制、政策、市场空间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是一个系统工程”,谈到科技创新,刘建民亲身经历,感触颇深。
  “当然,创新也并非限于发明与原创,应用创新更具实用价值。再先进的科技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才具有科学价值。事实也证明,应用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对于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做好应用创新这门功课是实现企业转型的最佳模式,也是更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刘建民的这一心得、见解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打铁还需自身硬,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刘建民深谙其理,因此,他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满足眼前既有的成绩,而是保持昂扬的斗志,不断确立创新目标,迎难而上。眼下,他们正着手研发一款新的“环境灾害现场勘察、监测、通讯、指挥系统”,利用无人机载体和多种传感侦测技术,合并采用高清视频、红外成像、无线通讯技术对环境灾害现场进行应急部署,为侦查、监测、分析、判断、指挥、处置提供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技术支持。设计中的新产品将适用于消防安全、环境监测、危化品泄漏处置、大规模灾害危机应对等多种突发、紧急状况下的协同作战,将是一款更具科技含量的“智能机器人”,有希望为我国的安防、环保、政府的危机决策和应急救援发挥积极作用。
  刘建民最后表示:“创新是挑战,也是动力,更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好体现。既然我们从事的是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环保事业,就必须胸怀社会责任,洞悉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市场,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为创新应用、保护环境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其他文献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的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星系是宇宙的基本单元,恒星作为星系的主要组分,其吸积盘可诞生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因此,恒星“形成—演化—死亡”的变化机制即成为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重要“秤杆”。秦胜利就是探索“灿烂星空”的那个人。  由“地下岩石”到“天上星空”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经济体制深度
香港《壹周刊》曾經在头版报道过“陈奕迅千里救父”的故事。报道称,陈奕迅之父因患肝病,腹腔积水严重,曾一度昏迷,病情危笃,在北京东直门附近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秘密返港。  “这家医院以中医治肝闻名”,被《壹周刊》如此点评的,正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而其中的主治医师,则是现任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的叶永安教授。  这篇报道会为他带来多大影响,叶永安教授没有想过。此时此刻,坐在笔者面前的他,
“20世纪初,癌症的治愈率一直为零;二三十年代,随着外科手术治疗的诞生,癌症的存活率达到了25%;60年代,放疗和化疗的使用让癌症的治愈率上升到了38%;8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数据又上升到了46%。综合这些治疗手段,目前癌症的存活率约为50%。这也预示着研发新的治疗手段迫在眉睫,生物治疗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2015(第五届)抗体药物及新药研发高峰会上,魏于全院士在主题演讲中说道。  生
摘要: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政策解读。本文是站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扶持政策的理论基础、实施条件及国家扶持政策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得出重要结论。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政策;国家扶持    1 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制高点、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自此,“
下过乡,教过书,留过洋;从政府部门,到上市公司,再到科研机构;从空间信息技术深入实践,到“物联网”先行先试,再到“大数据”智慧布局;从“数字广东”,到“数字中国”,再到“未来城市”;从科技攻关,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发展;从杭州出生、广州长大,到兰州求学、长沙执教、广州从政,再到香港读博、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对李鹰的采访,让人多维地感受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足迹,以及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学识究天人,森然穷万象。钱学森右手推演科学真理,左手捻拨艺术之弦,而哲学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各个领域,化隔为不隔,化不通为通,在综合性、多卷本的《钱学森文集》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活到老,学习到老,前进到老”是钱学森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钱学森博学多识,从应用力学到工程控制论,从工程控制论又走到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大成智慧学,直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及其中的各个学科,
杨圣奇,中国矿业大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1978年12月生,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与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两站出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20余篇,其中43篇被SCI收录,50篇被EI收录,论文被他引1500余次(其中被SCI他引200余次)。在国际权威
2014年9月12日,历时两天的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展览会在北京降下帷幕。这次展会的一大亮点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百城百联百用”。它在不动产登记、组合导航、燃气领域、“两客一危”汽车,以及车载前装导航、海洋渔业、居家养老、儿童关爱、北斗授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一一亮相于展会,北斗导航的魅力体验、北斗产业的勃勃生机在这里层出叠现。  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这届展会还设置了多个奖项
西北高寒冰雪,自古以来就堪称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荒漠遍布。西北地区是中国很多河流的发源地,西北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中国科学院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锦奎认为:“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资源及其配置对区域发展有着控制性的作用。水资源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工产业的占有比例,甚至城市规模的大小等。”在他的眼中,监测对气候异常敏感的寒旱区水资
1962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的EMC(电磁兼容)实验室建立,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电磁兼容专业研究及测试的机构。  1992年,上海三基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基电子”)创立,并自主研发国内首台电磁兼容测试设备,打破进口依赖。  2008年,三基电子成为我国首家EMC设备出口供应商,产品热销日本、韩国、埃及等国。  2014年,凭借雷击浪涌发生器、静电放电发生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等新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