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绘画的启蒙期,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条件。果果画画时,我很少参与去共同创作,一方面是为了给他自由,另一方面也是不想破坏他的大作。
没有规则、没有干预,只有纵容、只有快乐——果果的绘画启蒙,就这么开始了。
毛毛虫很丑
艺术启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赞美和鼓励,而不是教他怎么画。最近,果果天天看《好饿的毛毛虫》绘本,看多了,就吵着要画毛毛虫。
他才两岁,不会画,就只是拿着大笔在纸上乱戳。我见状,马上热情洋溢地在一旁拍手叫好。果果有点迷惑,问我好在哪里,我崇拜地说:“好多!好多毛毛虫哦!”有我这个态度,他戳得更兴奋了。
一张大纸十分钟就乱七八糟了,上面横七竖八爬满“毛毛虫”。等他玩累了,我一个人收拾残局的时候,看着这作品,心里美滋滋的:这就是我期待的“大师之作”,自然、随性、愉悦!
分析:低幼的孩子,其实不存在太多具体的造型表达能力,家长们别指望孩子能给你画出多么具体的、相像的东西;如果他们被过早地灌输了具象的画法,或者被逼着涂色不许出边界,反而不是好事。
我们只“玩”画
有时,果果会对我说:“我不会,妈妈,你帮我画吧!”我的回答通常是:“我们一起来玩吧!”为了不让他认为我在画画,为了表明我不在乎画成什么样子,我专门向他强调这个“玩”字!
有时我会装做什么也不会,让他去想:我们该怎么玩呢?我该怎么带妈妈玩呢?有时我会主动引导他玩:玩颜料,玩工具,玩材料,在纸上实验不同的效果。
有一次,我拿起抹布蘸了点颜料,递给他说:“你看,这个也能画画,你试试!”他拿着抹布乱抹了一通,没什么兴趣,玩别的去了。我故意不作声,自个儿拿起笔,对着纸张开始甩,甩得上面到处是颜料。他果然被吸引了,立马跑过来,先是用小手指着画纸,着急地提醒我:“到处都是颜料了,怎么办?”见我根本不理他,越甩越开心,他迅速被感染了,最终果断加入,跟着我一起甩起来。
分析:当孩子自发作画时,家长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定下条条框框,每次都要画完整。其实画画,很多效果都来自偶然,重要是过程,不是结果。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丰富一下他的工具队伍,给他准备更多材料和自由空间,鼓励他不要怕脏,不要拘束,只要“玩”得开心就够了。
妈妈,哪面是正面
不想太刻意培养果果画画,希望他能按自己的兴趣成长,所以我只做个旁观者,尽量提供符合他的环境。画架子有了,马克笔、颜料都准备好了,绷了油画布的画板也在上面了,尽管我知道他会弄得到处都是,也不一定能画出更好的画。
“妈妈,你看我画的画像什么呢?哪面是正面呢?”每次画完,果果都会这样问我。
“你可以从画纸的四个方向看看,觉得像什么就是什么,哪面好看就哪面是正面。” 我会积极引导他。
孩子还小,画画都是偶然形成,没有事先约定画什么的。画的名称和意念,都是事后大人根据感受命名的,比如画作《加拿大雪山》,就是因为太像加拿大温哥华岛当地的风景了,尤其是与我曾经拍过的一张照片极为相似,这一来,更增添了这张画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分析:不要给孩子一幅画哪里是“正”的观念,这会拘束孩子。一幅画可以正反看,上下左右调着看、调着画,没有什么正面,结束的时候你和孩子觉得什么角度看好看,就定哪一面是正面。就像看天上的云,不是我们让云变成什么样,是云在启发我们看到了什么。
事实上,我觉得环境太重要,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决定了他早期启蒙记忆的内容和日后的能力。
你准备让孩子学画吗?多给他们准备些纸和笔,多提供一些专门画画的地方,尽管他只是随意画两笔就跑去别的地方“捣乱”了。
给多大的天空,他的世界就有多大,犹如细小的笔很难表现出天马行空的涂鸦一样,创作之路刚起步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长全心全力地纵容,才能自由自在去挥洒。
没有规则、没有干预,只有纵容、只有快乐——果果的绘画启蒙,就这么开始了。
毛毛虫很丑
艺术启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赞美和鼓励,而不是教他怎么画。最近,果果天天看《好饿的毛毛虫》绘本,看多了,就吵着要画毛毛虫。
他才两岁,不会画,就只是拿着大笔在纸上乱戳。我见状,马上热情洋溢地在一旁拍手叫好。果果有点迷惑,问我好在哪里,我崇拜地说:“好多!好多毛毛虫哦!”有我这个态度,他戳得更兴奋了。
一张大纸十分钟就乱七八糟了,上面横七竖八爬满“毛毛虫”。等他玩累了,我一个人收拾残局的时候,看着这作品,心里美滋滋的:这就是我期待的“大师之作”,自然、随性、愉悦!
分析:低幼的孩子,其实不存在太多具体的造型表达能力,家长们别指望孩子能给你画出多么具体的、相像的东西;如果他们被过早地灌输了具象的画法,或者被逼着涂色不许出边界,反而不是好事。
我们只“玩”画
有时,果果会对我说:“我不会,妈妈,你帮我画吧!”我的回答通常是:“我们一起来玩吧!”为了不让他认为我在画画,为了表明我不在乎画成什么样子,我专门向他强调这个“玩”字!
有时我会装做什么也不会,让他去想:我们该怎么玩呢?我该怎么带妈妈玩呢?有时我会主动引导他玩:玩颜料,玩工具,玩材料,在纸上实验不同的效果。
有一次,我拿起抹布蘸了点颜料,递给他说:“你看,这个也能画画,你试试!”他拿着抹布乱抹了一通,没什么兴趣,玩别的去了。我故意不作声,自个儿拿起笔,对着纸张开始甩,甩得上面到处是颜料。他果然被吸引了,立马跑过来,先是用小手指着画纸,着急地提醒我:“到处都是颜料了,怎么办?”见我根本不理他,越甩越开心,他迅速被感染了,最终果断加入,跟着我一起甩起来。
分析:当孩子自发作画时,家长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定下条条框框,每次都要画完整。其实画画,很多效果都来自偶然,重要是过程,不是结果。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丰富一下他的工具队伍,给他准备更多材料和自由空间,鼓励他不要怕脏,不要拘束,只要“玩”得开心就够了。
妈妈,哪面是正面
不想太刻意培养果果画画,希望他能按自己的兴趣成长,所以我只做个旁观者,尽量提供符合他的环境。画架子有了,马克笔、颜料都准备好了,绷了油画布的画板也在上面了,尽管我知道他会弄得到处都是,也不一定能画出更好的画。
“妈妈,你看我画的画像什么呢?哪面是正面呢?”每次画完,果果都会这样问我。
“你可以从画纸的四个方向看看,觉得像什么就是什么,哪面好看就哪面是正面。” 我会积极引导他。
孩子还小,画画都是偶然形成,没有事先约定画什么的。画的名称和意念,都是事后大人根据感受命名的,比如画作《加拿大雪山》,就是因为太像加拿大温哥华岛当地的风景了,尤其是与我曾经拍过的一张照片极为相似,这一来,更增添了这张画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分析:不要给孩子一幅画哪里是“正”的观念,这会拘束孩子。一幅画可以正反看,上下左右调着看、调着画,没有什么正面,结束的时候你和孩子觉得什么角度看好看,就定哪一面是正面。就像看天上的云,不是我们让云变成什么样,是云在启发我们看到了什么。
事实上,我觉得环境太重要,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决定了他早期启蒙记忆的内容和日后的能力。
你准备让孩子学画吗?多给他们准备些纸和笔,多提供一些专门画画的地方,尽管他只是随意画两笔就跑去别的地方“捣乱”了。
给多大的天空,他的世界就有多大,犹如细小的笔很难表现出天马行空的涂鸦一样,创作之路刚起步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长全心全力地纵容,才能自由自在去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