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88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述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c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突变导致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VWF由血管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合成.VWF的主要作用:①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 b-Ⅸ-V复合物及内皮下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黏附至血管损伤部位;②作为因子Ⅷ(FⅧ)的载体,具有稳定FⅧ的作用.根据VWD发病机制,VWD可分为三种类型:1型为VWF量的减;3型为VWF量显著减少或缺如;2型为VWF质的缺陷,又可分为2A型缺乏VWF高分子多聚物,血小板黏附活性降低;2B型VWF与GPⅠ b亲和力增加,导致高分子多聚物减少;2M型血小板黏附活性降低,但VWF多聚物正常;2N型VWF与FⅧ亲和力降低,导致FⅧ活性显著减少。

其他文献
藏族是一个在高海拔地区存在了上千年的古老民族,健康藏族人群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与平原地区其他民族健康人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相当甚至略低[1-4].大量文献报道藏族人群在高海拔地区的适应能力存在多种耐受机制[1,5-7],Yi等[8]报道内皮PAS结构域蛋白1(EPAS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频率与汉族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能够阻止藏族人群血红蛋白的过度升高.我们观察了17例高原地区藏族红细胞增多症患者
期刊
目的 探讨hsa-miR-146b-5p(miR-146b-5p)的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风险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2例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患者石蜡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所有样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应
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免疫调节不良作用,称为输血相关免疫调节(Transfusion-Related Immunomodulation,TRIM)[1].我们通过体外观察保存全血血浆中泛素对LPS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在TRIM中的作用。
期刊
POEMS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P)、脏器肿大(O)、内分泌病变(E)、M蛋白(M)和皮肤改变(S)为主要特征的克隆性浆细胞病.POEMS综合征的发病率低,致残率高,患者中位生存期约为5~7年[1].我们将对近年来在POEMS综合征诊治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阿糖胞苷(Ara-C)是血液肿瘤治疗中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临床证实其与多种药物联合可产生协同作用[1-2].近年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临床应用以经验为主[3].我们应用前期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RP-HPLC)[4]测定HD-Ara-C联合
期刊
期刊
患者,男性,48岁,入院前1个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1℃,伴畏寒、乏力、流涕,自服"抗炎药物"无好转.入院前10 d我院门诊血常规检查:WBC 2.61×109/L、HGB 90 g/L、PLT 51×109/L;肝功能检查:ALT 78U/L,AST 50 U/L,T-Bil 33.5 μmol/L.查体:体温40.0℃,脉率108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05/80 m
期刊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主办的第一届血液病理诊断高峰论坛定于2012年11月16—18日在美丽的滨海之城——天津举办。
期刊
目的 探讨新一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单药或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MM细胞系U266细胞及地塞米松耐药细胞系MMlR细胞为对象,不同浓度LBH589或LBH589与硼替佐米联合作用上述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组蛋白H4乙酰化程度及聚腺苷二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RIZ)足功能性筛选可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结合的蛋白质时分离而。不同转录起始位点,可表达RIZI及其替代蛋白RIZ2,RIZI包含重要功能区域PR结构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