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践行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ren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摘 要】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有三个关键:扣题目,质疑而问;抓词句,深化而问;找结局,逆向而问。这些问题能帮助教师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让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关键词】核心问题;有效教学;题目;关键词;结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学起于思,思起于
设计思路:  《金色的脚印》是小学语文六上教材第七单元(动物主题单元)中的一篇写狐狸的略读课文。本教学设计就是从这篇课文延伸出来,对一组有关狐狸主题群文开展的读写一体课。  本设计是以“印象中的狐狸—课文中的狐狸—群文中的狐狸—我眼中的狐狸”为主线,以“原有价值观—新建价值观—丰富价值观—完善价值观”为顺序层层推进,开展读写,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认识从单一的“狡猾、奸诈”到较为全面的认识和
【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儿童立场,追求真实交际情境的发生。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是要全面把握交际维度,注重均衡关照;二是科学厘清交际梯度,注重有序提升;三是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注重“实景”训练。由此,口语交际教学方能实现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解析  时代不断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智慧教育、全景课堂、STEM课程……在这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有
【摘 要】童话诗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文本的童话性和诗性。从识字、学词、辨句、仿段到补诗,都要突破教学惯性,让童话味渗透于课堂的语言、环节的铺设和文本的品读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准、妥帖地解读诗歌,精心选择教学路径,并针对关键的破解点重捶猛击,从而引导学生解开文本的语言密码。  【关键词】童话诗;诗歌;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彩色的梦》是一首童话诗,有着梦幻般的诗意语言。整首诗基调欢快,生动地呈
一  “把精读课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你怎么像上精读课文一样?你没见标题前面有星号吗?”  “线条太粗了,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至少得用两个课时,你一课时就上完,还不蜻蜓点水才怪?”  这是我们在听课评课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话语。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分是相当讲究的,好像旧社会中大户人家的正房与偏房那样,身份和地位分得一清二楚。精读课文就
阅读教学要体现简明集中的原则。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安排教学线路时,既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两路合一,方有高效。   一、以主题词为线索   解读课文,要发现既能揭示文章脉络,又能集中表现某一方面特点的主题词。这种词语,往往是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所在。   如三下《可贵的沉默》一文,可抓既表示情节过程又表现教室情境的主题词,即“热闹
【摘 要】第三学段的人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相当,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要构建教略学丰的略读课堂,需发掘“自主学习的成长点、合作共学的生发点、课内练笔的结合点、阅读时空的迁移点”,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展开实践研究,努力激发略读课的教学活力,让学生循法而学。  【关键词】教略学丰;略读课堂;策略探析  第三学段的人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共有53篇,与精读课文
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类课型研讨  2019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于10月13日至15日在台州举行。本次活动的内容为“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类课型研讨”。来自全省各设区市及义乌市的12位教师分3个半天针对4篇课文做了相关的课堂展示,共同研究不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与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举措等。本期特刊发相关文章,供读者学习借鉴。  本次评审是我省全面实施统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语文课堂必须是洋溢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其次姓“小”,它应该是儿童世界中的语文,因此教学应该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使课堂焕发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然而,综观当下的小语课堂,沉闷单调、索然无味依然充斥课堂,教师成人式的解读无形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对原本多彩的语文丧失兴趣,究其原因后发现“儿童本位”的缺失是阻碍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因素。  迷失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的“阅读链接”中有一首小诗《纸船——寄母亲》,作者是冰心。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作于1923年,那时她正在前往美国的邮轮上。冰心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把对母亲的思念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纸船,儿时常叠,只是那时不知,竟还有诗人把它写进诗里,而且这样的诗人不止一个。当无意中读到泰戈尔的《纸船》,读到钟代华的《纸船》,以及林良的绘本《小纸船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