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总有学生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写不出一个字来,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不
是滋味,作文为什么会这么难写?难道真的什么都写不出吗?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这是众多语文教师共同的话题。的确,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能张
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从目前作文教学的实际看,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怕写,教师难教
,作文教学处于低效状态。
然而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大多富有个性与灵气,总喜欢三五成群地集在一起畅所欲言。叽叽喳喳的
有着说不完的调皮话,不时会发出令人叫绝的精彩之言。而一旦作文课,却象换了个人一样,愁眉苦脸
的,笑声没了、灵气跑了、个性也逃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搜肠刮肚也吐不出两句话来。究其原因
,其实很简单:恰是我们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的作文训练,扼杀了青少年的灵性,迫使他们背离了自
己的生活,在被预先设定的框框条条中,学着说那些他们不会说,也说不好的"合乎逻辑"、严重脱离他
们生活实际的假话、空话、套话。"我们的作文训练已严重背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使作文教学如何化难为易,力求短期内有收获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探讨的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并非没有方向可寻,只要明确作文教学的方向,有步骤地展开教学,自
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细想一下学生没有材料,当然写不出什么来,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文章来呢?"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写作水平,如何积累材料,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是至关重要的
。
一. 从积累入手,增加词汇量。
(一)从观察中积累,选择你身边的材料
俗话说,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
。但它们是为有心者而准备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习、工作、休息、文娱体育活
动,还是走街串巷,还是旅游观赏、社会实践、社区活动中,都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多看、多听
、多想、多吸收。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
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
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
"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
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养成善于把眼、口、耳、手、脑一齐开动的习惯。把身边能掌握的声音、动作
、色彩、言语和表情记录下来,就会摄取到丰富的材料。
举例来说:当你走上街头,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或急匆匆地上班去,或悠闲自得的散步,你仔细
观察他们的举动和行动的步伐就显然不一样,你再仔细观察老人、妇女、小孩等人各自的表情也截然不
同。走到闹市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商贩们各自吆喝着自己的商品,他们的吆喝声各不相同,有的还
很"另类",身穿奇形服装,从头高脚与众不同,这对于你写作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很好的材料。
在旅游中,你就要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景色,包括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要认真听记导游的
讲解,以便获得第一手材料。
当你走向田头,你可能会见到一老农,在烈日下挥汗劳作的情景,你仔细的观察他的动作、表情、外貌
等,会对你留下深刻的记忆,日后写作时就说不定是好材料。
在家也要学会仔细观察,观察父母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还要仔细观察父母的生活的具体细节,都是
日后写作的好材料。
在学校里,你就更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老师的一言一行。上课的情景、批改作业的情景、辅导教育
你的语言、表情等,同学中间也要仔细观察,校园环境也是需要仔细观察。这些都是写作有关老师、同
学题材的好材料。
(二)从阅读中积累
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个丰富源。比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于经过
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具规范、更精练、更集中的特点,便于读者吸收和积累。再说,目前中学生
学习的任务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就从书籍报刊中去积累材料
了。
中小学生学过不少名篇和各种修辞手法,在阅读时他们可以领会到某些词语的巧妙及修辞的精彩,
但在写作中却存在一个问题:有些学生一到写作就头痛,认为无话可说,一下子就把话说完了。一位学
生说到:"比如自己生病了,妈妈带着自己来到医院,医生看完病,拿完药就回家了,如此了了。"如此
艰难写出的文章自然是平铺直叙,淡淡无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词汇量过
于贫乏。因为"贫乏"搜肠刮肚也没有用。即使"搜刮"出来也不会是好的、精彩的东西。这种情形一旦写
起作文来,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上可知,提高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增加词汇量
。美国的沃尔夫说过"词汇量可能比文体模式更重要"。初中正是积累大量词汇的好阶段,针对这一点:
我提议学生用文摘本把课内课外中自己认为用得巧妙,用得好的字、词、句、段抄到本子上,积累一些
生字,区分一些近义词,仔细揣摩别人写得好的地方。一学年后,许多学生的词汇量都丰富了,写作技
巧也得到提高。对比以前的作文,写同样的景物、同样的事情,却显得生动逼真、用词贴切,进步较为
明显。从表情达意到巧妙运用再到内涵深远,这中间需一个过程,需要有步骤的去实施。而积累了丰富
的词汇,在写作时自然能有选择地、得心应手地运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
文章有着评价标准、选材标准难以确定等特点。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反令
大多学生对其产生恐惧感,认为是一项艰巨无味的任务。这样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大大打
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学生的
写作态度、兴趣入手,这对作文能力的形成有极显著的影响。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学生和
作文可谓"不相往来",有着多年不写作文的历史,用他的话来说"不知作文为何物",其作文本充其量只
作计算用,毫不掩饰他对作文的厌恶之情。一次我在班上要求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东西,并
且特别向他指明:想到什么写什么,尽力写。后来,他写了一篇《我》,文章不算短,虽然语句不够通
顺,结构也有些杂乱,可依然能从当中看出他一些较独特的个性:如喜欢自由自在、喜欢看武打小说等
。这次,我特别认真批改了他的作文,写评语时,我首先极力表扬他文中一些好的地方,再指出某些不
足之处,然后用一些期望性的语气鼓励他认真去写作文。在往后的作文中,他依旧透露对作文讨厌之情
,有时写一两段后加一句"老师,我真的很头痛,想不出来了。"就放弃了。而我依旧认真细致地去批改
他所写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努力地去鼓励他,让他写自己有兴趣的话题,并在每一次作
文中肯定他的进步。这样一步步引导他对作文的兴趣,让他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后来他颇有感慨的说
:"我终于有了想写作文的念头。"由此可知,只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调动其积极性,令
他们觉得有话好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自然作文对其不再构成压力,而是一种
愉悦的享受!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
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为获取高分,往往作文时抄袭范文,假话泛滥。有一期
《中国青年报》中指出"我们可以抽查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学生的作文,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相当数
量的作文,从谋篇布局到词语的运用,甚至开头结尾都如出一辙。你很难见到有个性的文章,千万个不
同的大脑,却有着大体一样的套路,言语方式。""我们的孩子被纳入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套子中,孩子
的精神,孩子们的个性就是如此泯灭的。"这已经大有违于创作的原意,而这种用别人的见解,别人套路
去写作的现象却触目皆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新教学大纲中对作文的要求有这么一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
。学生的生活及其内心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往往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有许多虽然不大成熟,却极富个
性、极具创造性的看法。能够把自己的本色显露在作文中,才可称之为创作。走别人的老路,用别人的
套子套住自己,只会扼杀本身的天份。套用别人的一套只会给人空乏无力的感觉,而自己的感受才是有
血有肉的、真实的。所以在作文中有个明显的现象:写一些离学生遥远的文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难以
下笔,或只是跟着别空喊口号;而当写他们身边的小事,写其内心世界时,却可洋洋洒洒,娓娓道来,
写得异常出色感人。
初中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其知识面比较窄,思想较单纯,生活经验也不足,要其写出思想深刻、正确
性强、很有深度的文章,这无疑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一定要他达到这一步,只能说是逼学生去抄袭、模
仿他人的一套空话、套话、大话。而这样的作文根本没创意可言。只有写出他们熟悉的真实的感受,那
才是他们真正的创作。
作文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培养这种实事求是的、有的放矢的、言
之有物的好文风,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积累的几点经验。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掌握好写作规律,适当去
引导,作文教学这"老大难"也就可以迎难而解了。只要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倾诉的欲望,一种如释重负的享受。
是滋味,作文为什么会这么难写?难道真的什么都写不出吗?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这是众多语文教师共同的话题。的确,相对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能张
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从目前作文教学的实际看,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怕写,教师难教
,作文教学处于低效状态。
然而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大多富有个性与灵气,总喜欢三五成群地集在一起畅所欲言。叽叽喳喳的
有着说不完的调皮话,不时会发出令人叫绝的精彩之言。而一旦作文课,却象换了个人一样,愁眉苦脸
的,笑声没了、灵气跑了、个性也逃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搜肠刮肚也吐不出两句话来。究其原因
,其实很简单:恰是我们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的作文训练,扼杀了青少年的灵性,迫使他们背离了自
己的生活,在被预先设定的框框条条中,学着说那些他们不会说,也说不好的"合乎逻辑"、严重脱离他
们生活实际的假话、空话、套话。"我们的作文训练已严重背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使作文教学如何化难为易,力求短期内有收获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探讨的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并非没有方向可寻,只要明确作文教学的方向,有步骤地展开教学,自
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细想一下学生没有材料,当然写不出什么来,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文章来呢?"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写作水平,如何积累材料,如何表达真情实感是至关重要的
。
一. 从积累入手,增加词汇量。
(一)从观察中积累,选择你身边的材料
俗话说,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
。但它们是为有心者而准备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习、工作、休息、文娱体育活
动,还是走街串巷,还是旅游观赏、社会实践、社区活动中,都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多看、多听
、多想、多吸收。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
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
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
"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
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养成善于把眼、口、耳、手、脑一齐开动的习惯。把身边能掌握的声音、动作
、色彩、言语和表情记录下来,就会摄取到丰富的材料。
举例来说:当你走上街头,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或急匆匆地上班去,或悠闲自得的散步,你仔细
观察他们的举动和行动的步伐就显然不一样,你再仔细观察老人、妇女、小孩等人各自的表情也截然不
同。走到闹市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商贩们各自吆喝着自己的商品,他们的吆喝声各不相同,有的还
很"另类",身穿奇形服装,从头高脚与众不同,这对于你写作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很好的材料。
在旅游中,你就要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的景色,包括自然美景、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要认真听记导游的
讲解,以便获得第一手材料。
当你走向田头,你可能会见到一老农,在烈日下挥汗劳作的情景,你仔细的观察他的动作、表情、外貌
等,会对你留下深刻的记忆,日后写作时就说不定是好材料。
在家也要学会仔细观察,观察父母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还要仔细观察父母的生活的具体细节,都是
日后写作的好材料。
在学校里,你就更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老师的一言一行。上课的情景、批改作业的情景、辅导教育
你的语言、表情等,同学中间也要仔细观察,校园环境也是需要仔细观察。这些都是写作有关老师、同
学题材的好材料。
(二)从阅读中积累
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又一个丰富源。比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虽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由于经过
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具规范、更精练、更集中的特点,便于读者吸收和积累。再说,目前中学生
学习的任务重,不可能也不必一定要从生活中积累作文所需要的材料。那么就从书籍报刊中去积累材料
了。
中小学生学过不少名篇和各种修辞手法,在阅读时他们可以领会到某些词语的巧妙及修辞的精彩,
但在写作中却存在一个问题:有些学生一到写作就头痛,认为无话可说,一下子就把话说完了。一位学
生说到:"比如自己生病了,妈妈带着自己来到医院,医生看完病,拿完药就回家了,如此了了。"如此
艰难写出的文章自然是平铺直叙,淡淡无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词汇量过
于贫乏。因为"贫乏"搜肠刮肚也没有用。即使"搜刮"出来也不会是好的、精彩的东西。这种情形一旦写
起作文来,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上可知,提高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增加词汇量
。美国的沃尔夫说过"词汇量可能比文体模式更重要"。初中正是积累大量词汇的好阶段,针对这一点:
我提议学生用文摘本把课内课外中自己认为用得巧妙,用得好的字、词、句、段抄到本子上,积累一些
生字,区分一些近义词,仔细揣摩别人写得好的地方。一学年后,许多学生的词汇量都丰富了,写作技
巧也得到提高。对比以前的作文,写同样的景物、同样的事情,却显得生动逼真、用词贴切,进步较为
明显。从表情达意到巧妙运用再到内涵深远,这中间需一个过程,需要有步骤的去实施。而积累了丰富
的词汇,在写作时自然能有选择地、得心应手地运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
文章有着评价标准、选材标准难以确定等特点。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反令
大多学生对其产生恐惧感,认为是一项艰巨无味的任务。这样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大大打
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学生的
写作态度、兴趣入手,这对作文能力的形成有极显著的影响。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学生和
作文可谓"不相往来",有着多年不写作文的历史,用他的话来说"不知作文为何物",其作文本充其量只
作计算用,毫不掩饰他对作文的厌恶之情。一次我在班上要求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东西,并
且特别向他指明:想到什么写什么,尽力写。后来,他写了一篇《我》,文章不算短,虽然语句不够通
顺,结构也有些杂乱,可依然能从当中看出他一些较独特的个性:如喜欢自由自在、喜欢看武打小说等
。这次,我特别认真批改了他的作文,写评语时,我首先极力表扬他文中一些好的地方,再指出某些不
足之处,然后用一些期望性的语气鼓励他认真去写作文。在往后的作文中,他依旧透露对作文讨厌之情
,有时写一两段后加一句"老师,我真的很头痛,想不出来了。"就放弃了。而我依旧认真细致地去批改
他所写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努力地去鼓励他,让他写自己有兴趣的话题,并在每一次作
文中肯定他的进步。这样一步步引导他对作文的兴趣,让他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后来他颇有感慨的说
:"我终于有了想写作文的念头。"由此可知,只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调动其积极性,令
他们觉得有话好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自然作文对其不再构成压力,而是一种
愉悦的享受!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
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为获取高分,往往作文时抄袭范文,假话泛滥。有一期
《中国青年报》中指出"我们可以抽查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学生的作文,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相当数
量的作文,从谋篇布局到词语的运用,甚至开头结尾都如出一辙。你很难见到有个性的文章,千万个不
同的大脑,却有着大体一样的套路,言语方式。""我们的孩子被纳入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套子中,孩子
的精神,孩子们的个性就是如此泯灭的。"这已经大有违于创作的原意,而这种用别人的见解,别人套路
去写作的现象却触目皆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新教学大纲中对作文的要求有这么一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
。学生的生活及其内心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往往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有许多虽然不大成熟,却极富个
性、极具创造性的看法。能够把自己的本色显露在作文中,才可称之为创作。走别人的老路,用别人的
套子套住自己,只会扼杀本身的天份。套用别人的一套只会给人空乏无力的感觉,而自己的感受才是有
血有肉的、真实的。所以在作文中有个明显的现象:写一些离学生遥远的文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难以
下笔,或只是跟着别空喊口号;而当写他们身边的小事,写其内心世界时,却可洋洋洒洒,娓娓道来,
写得异常出色感人。
初中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其知识面比较窄,思想较单纯,生活经验也不足,要其写出思想深刻、正确
性强、很有深度的文章,这无疑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一定要他达到这一步,只能说是逼学生去抄袭、模
仿他人的一套空话、套话、大话。而这样的作文根本没创意可言。只有写出他们熟悉的真实的感受,那
才是他们真正的创作。
作文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培养这种实事求是的、有的放矢的、言
之有物的好文风,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积累的几点经验。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掌握好写作规律,适当去
引导,作文教学这"老大难"也就可以迎难而解了。只要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倾诉的欲望,一种如释重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