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大家说的那么严厉无情”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议、误解与刻板印象
  人物周刊:书稿出版之前,有没有预料到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争议和批评?
  蔡美儿:没有!绝对没有!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个家庭回忆录。在我写作的时候,我父亲就说:你又不是名人,没有人会读你的回忆录的。书稿出版之后,我的email地址也还在网上公开,很多人因此给我写信。真是没有考虑到这个反响和争议。
  当然,这个争议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误解,很多人只读了《华尔街日报》上面的那个书稿摘要,以为我在提倡中国的教育方式,但实际上,如果你读了完整的书稿,你会有不同的看法。我在书的封页上就写明了:这里讲述的是我个人的内心过程和转变。
  人物周刊:那你如何理解这本书引起的关注,或者说它的成功?
  蔡美儿:Timing(时机)!我觉得是Timing。
  美国人现在对于中国的崛起还是无比焦虑,有一种情绪在那里。另外,更直接的是,前段时间的“PISA”学生知识竞赛,中国上海的孩子获得第一,彻底打败了美国的孩子。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名好像是31位。
  人物周刊:你说它是一本回忆录,而不是育儿经?
  蔡美儿:它绝对不是一本育儿书。我最大的困难是,大家看完《华尔街日报》的书稿摘要,就觉得我强调中国母亲更出众,并且说我的书就是要向全世界推广这种模式。NO, 这个书的内容其实要比一个育儿书远远复杂得多。
  它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教育历程以及我个人的变化,最终我有很多的妥协,并不是大家说的那么残酷和严厉无情。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能以某种我意想不到的方式切入了全球讨论,这并不是我原来希望的。
  人物周刊:《华尔街日报》上的那篇摘要并不是你写的?
  蔡美儿:不是。不过在发表前我看了。
  人物周刊:你觉得有不少人是根据这个摘要对你提出批评的?比如说,有人说你在夸大一种东方、西方的刻板印象。
  蔡美儿:我绝对没有夸大刻板印象。我有很多理由,首先,我在书中强调我的定义是很宽泛,一些韩国、印度,甚至美国人,在我看来也是符合这个标准的。我是学法律的,所以对于定义是很敏感的。其次,我最终是向我女儿妥协的,从这个角度说,我是软化某种刻板印象的。我有很多理由。
  但我的确是用一种讽刺、或者有趣的方式来写作。这是我希望呈现的一种表述方式。
  人物周刊:你用了多长时间写这本书?
  蔡美儿:这本书的前2/3,只用了两个月。后面1/3,用的时间稍微多一点。
  聚光灯下的家庭
  人物周刊:你的家人呢,在聚光灯下,生活受到什么影响?可以想象你的两个女儿在学校里会遇到同学们的异样眼光。
  蔡美儿:真是如此! 在《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书稿摘要的头10天,我们的生活简直糟透了。 太多的误解。
  我收到很多中国人的来信,他们批评我,“我们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考试都得A,也没有要求他们每天拉两个小时的小提琴”,“你说的并不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等等。不过后来这种批评少了,他们读了我的书,觉得我要表达的内容其实是更为复杂的。
  我的信箱,开始收到的读者来信60%以上都是批评的,现在90%以上都是表示理解和支持。
  人物周刊:你说很多中国人给你写信,他们是美籍华人,还是在中国看到你的中文书稿之后给你写信的读者?
  蔡美儿:两方面都有。开始更多是美籍华人,或者更宽泛地说,是美籍亚洲人。后来因为中文版出来,也有一些中国的读者关注。
  中国的出版社采用了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个标题叫做“耶鲁教授的育儿经”。这跟美国很不同,不过我也能理解。哈佛、耶鲁这样的称呼,可能还是与某种成功联系在一起。
  人物周刊:刚刚说到你家人的回应,你的女儿跟你说了什么,她们喜欢这本书吗,她们现在跟你的关系怎么样?
  蔡美儿:我真是很幸运。我的家庭、我在耶鲁大学的学生,都特别支持我。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一些美国人的确有不同看法,他们会用一些很严重的话,“你这是虐待儿童啊”,“你太残忍了”,很多这样的说法。
  但我跟女儿们的关系特别紧密。她们跟我说:“现在大家都觉得我们家庭很冲突,但其实不是,咱们很幸福啊,你应该多写我们好的一些内容,”但我就想,“难道我要写我们每天一起吃饭,然后上床睡觉么。”我的大女儿最近在媒体上发了一篇文章,为我辩护,很有趣,你应该去看看。
  她们也常常在网上检索相关的报道和别人的看法,然后转发给我看,挺多好玩的东西。
  人物周刊:说说其他家庭成员吧?你父母对你要求那么严苛,你跟他们现在关系好么?还有你丈夫,你在书中并不经常提到他。
  蔡美儿:我和家人的关系特别好。很多假期都在陪父母。这是中国教育模式成功之处,他们那么严格,但我们还是爱他们。(笑)也是因为如此,我和丈夫商量,最终决定用相近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只是后来我们遇到了反叛者(指她的小女儿)。
  我和我婆婆的关系也很好。她是一个艺术批评家。她跟我完全不同,但有特别多优点。我的丈夫,出生在一个典型的西方家庭,他们家的教育观念是:“只要享受生活,怎么样都好。”但其实他非常希望小时候有人要求自己学钢琴,学第二门外语。我得说,他和我的婆婆,在我们的家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书中描写得不算多。
  人物周刊:作为第一代的移民,你父母给你的教育,和你给孩子们的教育有何不同?
  蔡美儿:第一代移民生活很苦。我的父亲工作特别努力,生活又简朴,一双皮鞋穿了很多年才舍得换。所以他们用很严格的方式要求我们,我们也觉得很自然。因为我们看到他们就是这个样子。
  到了我们这一代,通常都会去比较好的学校受教育,经济条件也好一些,因为上一代人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很多。我们教育的观念也不同,我希望女儿学小提琴和钢琴,并不是希望他们凭这个挣钱或者去名校。
  但也没有办法,我的女儿,第三代的移民,她们的生活条件太好了,而且她们看到自己的妈妈参加鸡尾酒晚会啊,就会觉得你怎么能对我要求那么严格。
  我在书中也写到,这种移民家庭的模式,一代比一代差,这是我想避免的。
  人物周刊:你认为严格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蔡美儿:严格的要求,必须和爱相结合。否则你就是很坏的父母。
  身份认同
  人物周刊:我对你的身份认同感兴趣。一些人说你是“中国妈妈”,因为你的教育方式是中国的,但另外一些人会说你是在美国长大的,完全是个美国人。那么,你怎么定义自己,是个中国人还是个美国人?
  蔡美儿:我觉得一半一半。我其实并不尝试定义自己。我想,在美国人看来,我是地道的中国人,尊重父母,在儿女身上投入特别多;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可能我是美国人,我让我的女儿穿她们喜欢的衣服,给她们很多选择权,带她们参加鸡尾酒晚会。
  我还是要强调,我对于中国妈妈、西方父母等概念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这些概念下面有很多不同的内容。有人反驳我,说中国人的教育现在并不如此。我完全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在美国接受的家庭教育可能比现在很多中国人还要更加符合中国传统。
  人物周刊:你在很多地方都表示对于中国身份的骄傲,这种感情是从你的家庭来的么?你有没有去过中国?
  蔡美儿:我非常骄傲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父母从小不让我们姐妹几个在家中说英文,如果我们说的句子包含一个英文单词,他们就会用筷子打我们一下。
  我回去过中国很多次。第一次到中国是1979年。之后还回去了四五次。最近的一次大约是9年前,我带着女儿们一起到中国。今年夏天我们可能还会再回去。
  人物周刊:你家人说的是福建话(闽南话)吧,你会说普通话么?
  蔡美儿:是的,我和家人说福建话。但我也跟老师学普通话,只是口音不太好(她用中文说这句话)。我的女儿普通话就比我好。我要求她们去学。
  人物周刊:我赞成你刚才的说法,中国妈妈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从地理内涵说,中国这个概念很宽泛,比如核心大城市和许许多多的小城市或者乡镇,根本不是一种教育观念。在大城市里,更多人开始倾向于采取宽松自由的教育理念了,他们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他们送出国。对此你怎么看?
  蔡美儿:是的,我知道,他们的方法可能是传统的反面。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方法会让孩子更加有创造性。在我看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是好的,但最好是10岁以后,因为在那之前,太多的选择只会让他们学坏。
其他文献
刚过去的冬天一直过得忧心忡忡。新公寓的暖气威力无穷,在家穿吊带也无济于事。房东告知,禁止关暖气或开窗,若暖气片冻结,需自行赔偿。我只好自制一脸盆冰水放在一旁解暑。前不久告知某南京的朋友,他挖苦道:“世界人民在养着美国。”我回:“错,是房租在养我们的楼。”他坚持说:“美国多吃多占的日子到头啦。”  谁占谁的问题是很有趣的。奥巴马进行全面医改时,有人不满,觉得这是在让“未来”为“现在”买单,好像《红楼
家里养了两只猫。一只是流浪猫,每天在小区院子里上天入地,晚上回家吃东西睡觉;一只是苏格兰折耳,静守安宁,终日在窗台上晒晒太阳舔舔毛。它倆住在一个屋子里,如同两种生活状态住在我的躯体里。  我是个胸无大志之人,特别害怕趋之若鹜的生活。于是在2010年搬离广州大道中之后,又在今年初“形散而神不散”地回来了。  2004年,我作为实习生踏进初创刊的《南方人物周刊》,万老师从一摞高高的书本后探出微笑:“佳
在这个世界上,王室就像来自远古的孑遗,数量稀少而生命力顽强。仅仅在欧洲,就有英国、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和比利时保留君王;在非洲,有摩洛哥;在亚洲,有沙特、约旦、泰国、日本……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历史传统,让它们呈现百变面孔。有些只是虚位元首,国家的象征;有些则兵符在握,实权在手。大多数成功适应了现代社会,个别人却被历史淘汰。  荷兰谨慎的经营者  在荷兰,女王贝娅特丽丝有一句名
身为“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头衔众多的许江只希望被看作“一个单纯的艺术家,一个有思想的学者型的艺术家”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许江身份特殊,他是难得的集官员、教育家、画家、作家于一身的“复合角色”,在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文联主席、中国美院院长等头衔背后,他居然还能找到时间作画,而且居然画得不坏。  许江说,他从未觉得自己属于那种“有天赋”的艺术家,但好在,现在已经不是“比天才”的时
“在中国,共产党一旦获得政权就试图运用新的文化和教育政策来实现人的翻身,但甘地却是要在获得权力之前实现个体的转变,以此作为获得政治权力的方法”  杜赞奇的笑容很给力。眉毛胡子都运动起来,拥向那双精光四射的眼睛,向外界传达睿智和友善。  “对历史的探索就是一种徘徊在语言和历史真实之间的活动”,这是杜赞奇浸淫史学40年的心得。  他与汉学的结缘可追溯到1973年。当时他在德里大学念书,中国正在进行的“
像列宁的侦探小说家  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来到北京,大家都叫他“老布”。  1月11日一早(这天是“腊八节”),老布带着太太Lynne来到新星出版社。出版社的电梯陈旧,一关门就发出诡异的响动。陪同的工作人员稍显尴尬,老布却很开心,他宣称这符合侦探小说的“气氛”。  前一天晚上,老布刚从台北飞到北京。在北京逗留的5天里,他要举办3场沙龙(包括一场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并接受密集采访。  为了应
80年代初的北京,是我在中国的最初记忆。那时北京睡得很早,没有夜生活,我们留学生囊中羞涩,就一直在宿舍消磨着时间。  当时在中国的同学里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在深夜看到有留学生宿舍亮着灯,要么是非洲学生喝酒听音乐,要么是东南亚学生在埋头看书,再有可能就是阿拉伯学生在谈论政事。  这句话确实不无道理,特别是对阿拉伯学生的描述。一直以来,在政治高压下的阿拉伯各国,私下场合讨论政治如同家常便饭。但在公开场
在刘谦带来的近景魔术风潮之后,纪敏佳、周笔畅、何洁、尚雯婕等等超女们,创造了另一波魔术奇迹——大变活人。网络流传的照片中,纪敏佳抛弃了投掷项目女运动员的身板,转变为娇俏大眼长发妹,周笔畅挣脱了黑框眼镜假小子范,变身长卷发瓜子脸卡通少女,她们的脸型、眉目,与过去相比,完全两样。  若不是《画皮》情节成为现实,或者有人将她们谋害并用替身顶上,那么,这种情形可能的解释只有一个——整容。当然,当事人齐齐否
与捐赠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慈善机构的当务之急  8月23日至8月31日,民政部起草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指引》对信息披露主体、时间、内容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得到专家肯定。  但是,《指引》的实际操作性引来了较大争议。其是否要求高、操作和监督难?是否存在法律效力?为此,本刊专访了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
央企红利上缴之后该怎么分  央企上缴的红利要么直接建立另外的账户,要么直接打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主要是要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财政部日前正式发文,称将从2011年起上调央企上缴红利比例5个百分点,其中,石化、烟草、电力等15家垄断国企的上缴比例提高至15%。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说核心在于十二五规划中的那条由富国变为富民的政策;也有人说政策上依然不平衡,关键在于红利怎么分配。  上调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