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在中考化学复习中融入实验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x200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现实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到了中考化学复习阶段,学生实验更是无迹可寻。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将实验融入到中考化学复习中。
  【关键词】中考化学复习;学生实验;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标志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各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落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现实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讲实验或多媒体展示实验的现象非常普遍,到了中考化学复习阶段,学生实验更是无迹可寻,这完全背离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如何将学生实验融入到中考化学复习中,使复习更高效,更有针对性?下面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考化学复习中融入学生实验的一些尝试。
  一、在复习“气体的制取和净化专题”中融入学生实验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实验教学,但到了中考复习阶段,能通过实验展开教学的就少之又少了。如何避免在复习时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又或者只是把新课教学时的实验简单地重复一遍呢?
  1.在复习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融入“化学多米诺实验”
  “化学多米诺实验”是利用化学反应中气体产生的压力,只要使第一个反应发生,其他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游戏一样依次发生。学习讲究兴趣,“化学多米诺实验”的引入,正好解决了复习时的枯燥无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验活动1:下面是一个“化学多米诺实验”,各装置内盛放的物质分别是:A.稀硫酸;B.锌粒;C.4%过氧化氢溶液;D. 二氧化锰;E.某溶液;F.某块状固体;G.石蕊溶液;H.澄清石灰水。请分组实验后回答以下各题。
  (1)反应开始后,若G中出现红色,H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判断E、F中的物
  质可能分别是 ;______________;
  (2)按基本反应类型写出该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组实验在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学生在享受化学实验所带来的无穷乐趣的同时,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也就迎刃而解。
  2.在比较气体发生装置的优缺点时融入仪器组装实验
  复习完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反应原理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装置组装,体验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实验活动2:学校实验室有下列仪器可供选用: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橡皮塞、导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多孔隔板、弹簧夹等。请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尽可能多的制气装置,并对每套装置作简要的评价。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出发生装置的两种类型:固固加热型(图一)和固液常温型(甲、乙、丙)。
  不同的制气装置各有特点:固液常温型装置比固固加热型装置易于操作,节能安全;甲装置方便添加液体药品;乙装置可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丙装置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等等。
  3.在复习气体的检验和净化时融入学生操作实验
  气体的检验和净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在新课学习阶段,学生由于受知识面所限,对检验剂和吸收剂的选择、气体的检验顺序和净化顺序常常混淆不分,此项实验技能并未真正掌握。因此,中考复习阶段,要设計学生实验,让学生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活动3:请利用下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中含有哪些杂质成分,然后将杂质成分除去。(备选试剂:大理石、无水硫酸铜、稀盐酸、硝酸银溶液、石灰水、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
  学生首先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制取气体的药品、气体中含有哪些杂质成分、如何选择检验剂和吸收剂等。然后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交流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
  在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下,学生很轻松就掌握了气体的检验和净化的操作技能:检验时先通过装无水硫酸铜的C装置检验水,后通过装硝酸银溶液的B装置检验氯化氢(A→C→B);净化时先通过装碳酸氢钠溶液的B装置除去氯化氢,后通过装浓硫酸的B装置除去水(A→B→B)。
  二、在复习“科学探究专题”中融入学生实验
  科学探究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价→拓展迁移。在这八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进行实验”,而很多教师在复习这一专题时,通常采用“纸上谈兵”的做法,没有让学生“进行实验”,这对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很不利。本人在科学探究专题复习中,通过精选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探究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时融入拓展性实验
  我们已经知道,选取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到了中考复习阶段,我试探性地对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学生一边倒回答:“不能!”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证据推理能力。   实验活动4: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这种收集方法好不好?最后完成探究报告。
  操作点拨:第一步,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气体,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第二步,分別用两支注射器吸入等量的二氧化碳和等量的水,检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和溶解速率快慢;第三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各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比较收集速度;第四步,同时将两瓶二氧化碳倒扣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检验二氧化碳含量。
  探究报告:
  2. 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时融入开放性实验
  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与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金属,其活动性强于无气泡产生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气泡快的金属,其活动性强于放出气泡慢的金属;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其活动性强于被置换的金属。据此可让学生设计实验对金属的活动性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实验活动5:设计实验证明:Zn、Fe、Cu 三者的活动性强弱。(备选试剂:锌片、铁片、铜片、稀硫酸、氯化锌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铜溶液)
  学生分工合作,自主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方案一:“两金夹一盐”: 锌片、FeCl2溶液、铜片(上图甲)。实验:盐溶液滴入金属中,锌片表面有固体析出,铜片表面没有。结论:Zn>Fe>Cu。
  方案二:“两盐夹一金”:ZnCl2溶液、铁片、CuCl2溶液(上图乙)。实验:金属放入盐溶液中,ZnCl2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无现象,CuCl2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结论:Zn>Fe>Cu。
  方案三:锌片、铁片、铜片、稀硫酸。实验:金属放入酸中,锌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铁片上有少量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结论:Zn>Fe>Cu。
  三、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专题”中融入学生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是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宏观解释是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在整个化学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常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后溶液质量的计算等。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我不失时机地融入一些学生实验,对突破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在分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时融入分子模型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是一个难点,因为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复习中引入分子模型,能很好地将宏观与微观有机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和建模认知能力,有效地化解了难点。
  实验活动6: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
  复习时,我把微观粒子模型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利用氢原子和硫原子模型组装成A框中的2个硫化氢分子,利用氧原子模型组装成B框中的4个氧分子,然后将A框中的2个硫化氢分子和B框中的3个氧分子拆分,重新组装成C框中的2个二氧化硫分子和2个水分子,还有1个没有拆分的氧分子就是没有参加反应的。学生通过宏观模型的拆分和重组,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答案:2H2S 3O2 2SO2 2H2O,分子)
  2.在复习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时融入验证性实验
  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计算,通常有两种方法:(1)溶液组成法: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后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2)质量守恒法: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离开溶液的质量(包括生成的气体、沉淀和不溶杂质)。溶液组成法,学生易理解,但计算繁杂;质量守恒法,计算简单,但学生难理解。因此,复习“利用质量守恒法求溶液质量”时,我融入了验证实验,培养学生的守恒思想和分析推理能力。
  实验活动7:已知硫酸铜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101.2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2g 硫酸铜粉末,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3.2g。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反应后溶质硫酸铜的质量为2g,利用溶液组成法:硫酸铜溶液的质量=硫酸铜的质量(2g) 过氧化氢溶液中水的质量(94.4 g) 生成水的质量(3.6 g)=100g,计算水的质量时,要利用到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计算量非常大。利用质量守恒法: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103.2g)-生成氧气的质量(3.2g)=100g,此方法虽简单,但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因此,我在复习中增加了一个测定反应前后物质总重量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质量守恒定律在有关溶液的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效果非常好。
  答案: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2g/100g×100% = 2%。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考化学复习课堂中,我们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努力融入学生实验,做到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
  [2]《南方新中考》编写组.南方新中考·化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12.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没有唯一的模式,但又需要一定的模式,这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真正使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最大程度的优化,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益,研究探索、归纳总结出符合师生实际的高中区域地理的人地关系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区域地理;人地关系;教学模式  区域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象。这种忽略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重在正确看待课堂教学中的“让”,正确看待教师所提的问题的作用。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艺术;自主能力;思维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较之前的课改有着明显的不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课也应贯彻新课改理念,帮助学生自读、互动、拓展、提高。在语
又一年高考结束。除首批实施高考新政的上海、浙江外,今年,全国共有20多个省份开启新高考制度改革。  新高考以“6选3”代替文理分科,给学生提供多达20种选择组合。选课走班的实施,对教学设施配备、选课系统开发、学科教师配备、学生管理模式等提出全方位挑战。诸多挑战中,笔者认为学科教师配备面临的挑战最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现有学科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选课走班需求。  选课组合的增多势必导致班额的增多,
数学是一门理性概念比较强的学科,它的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单调、枯燥、难学、无兴趣。我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占比重很大,他们大多数来自省外比较边远和贫困的地区,受多种原因影响,他们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立足数学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呢?下面,我谈一些粗浅的体
摘 要:在“需要”中教学,在“需要”中练习,“写作能力”随着“需求兴趣”得到自然的升华。写作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分,是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符合教学规律和写作目的,符合学生的适应程度和教学实际,将我们的教学风格优化成具备美好的情操和高技能的跨世纪新人。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学习;兴趣;观察;写作能力;新思路  一、说写结合,以说促写  利用每节课前5分钟用阅读的方法讲一个故
【摘要】自学作业的设计是实施“先学后导”的首要环节,自学作业设计的科学与否,对整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一份科学的“先学后导”的自学作业要做好四个方面:①认真研读教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②围绕教学目标,确定自学作业的类型;③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自学作业难易程度;④要适当安排自学作业的量。  【关键词】先学后导;自学作业;目标;类型;难易度  自学作业的设计是实施“先学后导”的首要环节,自学作
【摘要】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沐浴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缕缕春风,就文取材的“小练笔”已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小练笔”的作用,让孩子练得扎实有效,继而打开习作之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凭借课文;走进生活  新《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了“作文”二字,明确地指出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强调了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
本报综合报道 10月8日下午,省教育研究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暨院集体学习研究会在该院八楼学术报告厅召开。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和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姚轶洁、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孙丽昕围绕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分别作专题发言。  汤贞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會讲话精神的体会》为题,从八个方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们已走进网络时代。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ICT),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本研究利用调查问卷,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了解某所小学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习策略的整体运用状况,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应帮助其有效地运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采取“1 课外阅读”的方法,即讲一篇精读课文,附加写作方法相仿的的若干篇泛讀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就能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学生读书少的状况,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字】“1 课外阅读”;小学生;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温儒敏教授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