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作文教学的现状、当前学生作文不成文的原因,并提出了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减少束缚,活跃宽松氛围;以生活为师,道法自然;日日读学写,功到自然成;提供舞台,激发习作欲望的变“榨文”、“杂文”为“美文”的对策。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榨文” “杂文” “美文”
一、作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农村中学,效果更糟,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大量“四不像”文章便是明证。在平时作文中,出现的典型现象是:无话可说或废话连篇、不知所云,我们不妨将之称为“榨文”和“杂文”。总之,作文低效是普遍现象。
二、当前学生作文不成文的原因
造成当前学生作文不成文的困窘现象,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试从与作文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对象——教师和学生层面简要探讨。
作文低效从教师方面讲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井底之蛙,有部分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自我陶醉且故步自封,不适应教育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行为表现如下:(1)重讲轻练,甚至少讲少练。(2)重技巧轻内容,重知识结构的建立轻阅读轻生活。训练结果是为文造情远多于为情造文。(3)过于注重道德,无意中误导学生重虚构轻现实,高考作文中常被批的“伪命题”作文就是有力的证明。(4)重模仿,轻创新,要求多且死,学生手脚被束缚。二是生搬硬套新理念,甚至异化成放任自流。具体表现为:(1)新理念与实践脱离,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效果不显著;(2)拉大旗作虎皮,没理解先进理念的精髓,简单套用几个新理念名词,便以改革者自居;(3)放任自流。为了让学生有话说,诉真情,教师会让学生自主作文,偶尔一两次可以,次数多了就成了放羊,无所作为。三是急功近利,结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新理念,一心追求教学实绩,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基础大谈新理念或一切为了分数,本末倒置,忽视名著、生活,背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具体表现为重实绩,轻转变,以实绩论英雄。四是作文的评价机制有待改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讲好相关作文知识、改好学生作文,上级检查就能过关。除了高考评分尚能不考虑分数对同行及自身的伤害外,考试中作文分数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高考作文中还存在打保险分现象。这样,在作文上需要下大力气但收效甚微的苦力活,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做呢?
从学生层面看,作文低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自身动力不足,学习语文的热情、兴趣不高,何况难于上青天的作文呢?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不怕”的观念对当今学生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加上受社会、考试实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重视语文是个普遍现象。二是“拳离手,曲离口”以致能力不够。由于主客观原因,有不少学生远离经典、远离文化。没空看、不想看、看不懂现象夸张一点讲几成常态。即使有时间、感兴趣,看的也是玄幻、动漫、青春文学等,写作时虚构、穿越大行其道。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孩提时养成偏食习惯,长大后其他再好吃的美食也不感兴趣一样。能力不行作文有困难,效率还能高到哪儿去?三是少毅力、怕吃苦。教学上规定的必背诗文,有多少学生能背?即使能背又有多少下工夫去揣摩、领悟这些经典范文?在笔者所接触的农村中学中,学生早读声音小,效果差,几成顽疾。没有朗朗书声何来朗朗乾坤?
三、“榨文”、“杂文”变“美文”的对策
其实,针对作文低效的顽疾,早有相当多的专家支出不少高招。笔者特别赞同作文教学要“从教学目的上划清提高素质同应付考试、追求高分的界限”,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进作文教学”的专家观点,这是“榨文”、“杂文”变“美文”的根本出路。下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传统作文教学迫于应试压力把做文看做是应试工具,精力花在如何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写“八股文”。大量的机械训练和僵化的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形成一潭死水的局面。套用某种模式或范文变成某些老师的法宝。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依照新课程要求转变观念,依照教材规定的写作序列,树立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联系起来的素质观;强化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的练习观;牢固树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的生活观等。有了这些观念的改变,就不必为了应付频繁的考试而无暇为学生在审题、立意、文体等方面下工夫,基础打牢了,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思路决定出路,改进作文教学才有成功的前提。
2.少戴镣铐,减少束缚,活跃习作氛围。
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仍有相当学校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常见的是教师命题→讲解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分析技巧→模仿范文进行习作,教师总是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标准写作,学生只能为作文而作文。如此下去,学生思维必然受束缚,个性无发展空间,作文少年老成无生气。其实习作如创作,首先,需要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放开手脚,敢说敢写,展现“少年狂”,定会呈现出另一番天地;其次,要紧跟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减少命题作文,多些开放性的作文,既减少束缚,又增强作文的自主性和实用性。最理想的境界是让学生自主作文,我手写我心。自主学习是教育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会有成功和失败、喜悦和苦恼急于“倾吐”,指导他们写日记表情达意,不就是很好的作文吗?如果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就能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写作实践课,“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也能得以实现,教师也就不必越俎代庖,大讲写作方法。因此,作文教学应少戴镣铐,活跃习作氛围,注重发展个性,不一手包办,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最终达到“爱作文,能作文”的目的。当然,“自主作文”并非“放任作文”,教师首席的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3.以生活为师,道法自然。
有些教师因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急功近利,不坚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原则,误认为套用几个模式便是万能钥匙,不准、不敢、不愿让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套用、模仿所谓范文、“路子”,让学生在牢笼里施展“拳脚”,为情造文。这种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无异于“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投身生活、观察生活,获取写作的素材和创作灵感,接受生活的馈赠,做生活的有心人。以生活为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何愁写不出好文章。
4.日日读学写,功到自然成。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揣摩,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通过悟,懂得理解规律性的写作知识,增强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写作打下必备的基础。告诉学生熟能生巧的道理,所谓熟能生巧正是让学生从课文经典范文中读学写,通过努力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抓住读写结合点,在积累上下工夫。首先,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有意识经常性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辅导,使学生时时受到熏陶,通过读学写,学习各种写作方法,如从《劝学》中学习比喻论证,从《师说》中学习对比论证,从《六国论》中学习总分结构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将好东西积累下来。通过博览群书,体会迥异的写作风格,领悟、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为自身写作服务。再次,示范引领,解决学生的困惑。在积累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厌烦、懈怠、怀疑实效等思想问题,对此,除了继续强调熟能生巧的道理外,还要讲明“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的道理,给予示范和引领,消除学生积累这些有什么用的困惑。从日常生活语言运用到高考作文,例子俯拾皆是,示范时稍稍注意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提供舞台,激发习作欲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管什么人,都有让别人认同的心理。学生写作同样渴望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界流行改学生作文时满篇改以示认真,但学生的作文得不到教师这个唯一读者的认可,写作激情便会逐渐消退,最终失去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道理谁都懂,兴趣一失写出好作文就难上加难。美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罗伯特·希尔里奇博士在《儿童作文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课堂作品出版法”让教师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认同感,激发写作欲望。这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不能把阅读作文、评讲作文作为自己的专利,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自身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不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积累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等关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进作文教学,则必将大面积扩大作文教学效益,“榨文”、“杂文”现象也必将消失。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榨文” “杂文” “美文”
一、作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农村中学,效果更糟,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大量“四不像”文章便是明证。在平时作文中,出现的典型现象是:无话可说或废话连篇、不知所云,我们不妨将之称为“榨文”和“杂文”。总之,作文低效是普遍现象。
二、当前学生作文不成文的原因
造成当前学生作文不成文的困窘现象,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试从与作文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对象——教师和学生层面简要探讨。
作文低效从教师方面讲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井底之蛙,有部分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自我陶醉且故步自封,不适应教育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行为表现如下:(1)重讲轻练,甚至少讲少练。(2)重技巧轻内容,重知识结构的建立轻阅读轻生活。训练结果是为文造情远多于为情造文。(3)过于注重道德,无意中误导学生重虚构轻现实,高考作文中常被批的“伪命题”作文就是有力的证明。(4)重模仿,轻创新,要求多且死,学生手脚被束缚。二是生搬硬套新理念,甚至异化成放任自流。具体表现为:(1)新理念与实践脱离,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效果不显著;(2)拉大旗作虎皮,没理解先进理念的精髓,简单套用几个新理念名词,便以改革者自居;(3)放任自流。为了让学生有话说,诉真情,教师会让学生自主作文,偶尔一两次可以,次数多了就成了放羊,无所作为。三是急功近利,结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新理念,一心追求教学实绩,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基础大谈新理念或一切为了分数,本末倒置,忽视名著、生活,背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具体表现为重实绩,轻转变,以实绩论英雄。四是作文的评价机制有待改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讲好相关作文知识、改好学生作文,上级检查就能过关。除了高考评分尚能不考虑分数对同行及自身的伤害外,考试中作文分数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高考作文中还存在打保险分现象。这样,在作文上需要下大力气但收效甚微的苦力活,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做呢?
从学生层面看,作文低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自身动力不足,学习语文的热情、兴趣不高,何况难于上青天的作文呢?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不怕”的观念对当今学生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加上受社会、考试实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重视语文是个普遍现象。二是“拳离手,曲离口”以致能力不够。由于主客观原因,有不少学生远离经典、远离文化。没空看、不想看、看不懂现象夸张一点讲几成常态。即使有时间、感兴趣,看的也是玄幻、动漫、青春文学等,写作时虚构、穿越大行其道。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孩提时养成偏食习惯,长大后其他再好吃的美食也不感兴趣一样。能力不行作文有困难,效率还能高到哪儿去?三是少毅力、怕吃苦。教学上规定的必背诗文,有多少学生能背?即使能背又有多少下工夫去揣摩、领悟这些经典范文?在笔者所接触的农村中学中,学生早读声音小,效果差,几成顽疾。没有朗朗书声何来朗朗乾坤?
三、“榨文”、“杂文”变“美文”的对策
其实,针对作文低效的顽疾,早有相当多的专家支出不少高招。笔者特别赞同作文教学要“从教学目的上划清提高素质同应付考试、追求高分的界限”,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进作文教学”的专家观点,这是“榨文”、“杂文”变“美文”的根本出路。下面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传统作文教学迫于应试压力把做文看做是应试工具,精力花在如何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写“八股文”。大量的机械训练和僵化的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形成一潭死水的局面。套用某种模式或范文变成某些老师的法宝。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依照新课程要求转变观念,依照教材规定的写作序列,树立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联系起来的素质观;强化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的练习观;牢固树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的生活观等。有了这些观念的改变,就不必为了应付频繁的考试而无暇为学生在审题、立意、文体等方面下工夫,基础打牢了,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思路决定出路,改进作文教学才有成功的前提。
2.少戴镣铐,减少束缚,活跃习作氛围。
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仍有相当学校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常见的是教师命题→讲解结构和写作要求→提供范文→分析技巧→模仿范文进行习作,教师总是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标准写作,学生只能为作文而作文。如此下去,学生思维必然受束缚,个性无发展空间,作文少年老成无生气。其实习作如创作,首先,需要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放开手脚,敢说敢写,展现“少年狂”,定会呈现出另一番天地;其次,要紧跟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减少命题作文,多些开放性的作文,既减少束缚,又增强作文的自主性和实用性。最理想的境界是让学生自主作文,我手写我心。自主学习是教育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会有成功和失败、喜悦和苦恼急于“倾吐”,指导他们写日记表情达意,不就是很好的作文吗?如果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就能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写作实践课,“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也能得以实现,教师也就不必越俎代庖,大讲写作方法。因此,作文教学应少戴镣铐,活跃习作氛围,注重发展个性,不一手包办,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最终达到“爱作文,能作文”的目的。当然,“自主作文”并非“放任作文”,教师首席的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3.以生活为师,道法自然。
有些教师因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急功近利,不坚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原则,误认为套用几个模式便是万能钥匙,不准、不敢、不愿让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套用、模仿所谓范文、“路子”,让学生在牢笼里施展“拳脚”,为情造文。这种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无异于“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投身生活、观察生活,获取写作的素材和创作灵感,接受生活的馈赠,做生活的有心人。以生活为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何愁写不出好文章。
4.日日读学写,功到自然成。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揣摩,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通过悟,懂得理解规律性的写作知识,增强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写作打下必备的基础。告诉学生熟能生巧的道理,所谓熟能生巧正是让学生从课文经典范文中读学写,通过努力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抓住读写结合点,在积累上下工夫。首先,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有意识经常性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辅导,使学生时时受到熏陶,通过读学写,学习各种写作方法,如从《劝学》中学习比喻论证,从《师说》中学习对比论证,从《六国论》中学习总分结构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将好东西积累下来。通过博览群书,体会迥异的写作风格,领悟、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为自身写作服务。再次,示范引领,解决学生的困惑。在积累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厌烦、懈怠、怀疑实效等思想问题,对此,除了继续强调熟能生巧的道理外,还要讲明“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的道理,给予示范和引领,消除学生积累这些有什么用的困惑。从日常生活语言运用到高考作文,例子俯拾皆是,示范时稍稍注意趣味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提供舞台,激发习作欲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管什么人,都有让别人认同的心理。学生写作同样渴望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界流行改学生作文时满篇改以示认真,但学生的作文得不到教师这个唯一读者的认可,写作激情便会逐渐消退,最终失去习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道理谁都懂,兴趣一失写出好作文就难上加难。美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罗伯特·希尔里奇博士在《儿童作文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课堂作品出版法”让教师满足他们的好胜心和认同感,激发写作欲望。这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不能把阅读作文、评讲作文作为自己的专利,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自身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不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积累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等关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进作文教学,则必将大面积扩大作文教学效益,“榨文”、“杂文”现象也必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