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二十多年,笔者一直在探索比较适合高中学生发展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比较有效的。
“活动单导学”,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活动单”而活动的导学、导动的教学模式。从内涵上看,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一定的导学情境,学生循“导”而学,教师为学而“导”,多向交流,积极互动,实现教学目标;从外延上看,导的方式有导入、导学、导看、导议、导练、导结,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授之以方法,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这种教学方式,就活动形式而言,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情境、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就活动主客体而言,教师是整个活动流程中的组织者、提升者。就活动目标而言,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反思感悟,从而使教学变成了人人自主,全员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改的成功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釋放出来。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生命个性、提升生命境界的修炼过程。课堂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技”的进步、“知”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人”的内涵发展,要始终把生命优先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已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有时要找一个不认真的人都比较难。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发现有以下了一些新气象。
一、学生方面
学生无疑是这场教学变革的最大受益者!今天,当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诸如xx学校xx学生因不堪学习的重负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时候,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无不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讲,都是处于“被动”的,而这种“被动”状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教师自己在课堂占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实际上是被老师“套牢”了!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只重“结果”,缺少必要的质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创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学生的认知过程基本上属于“被动”行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疲于应付”,课堂的交流带有明显的“单向性”;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明显恶化,缺乏“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客观的评价和激励”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第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明显好转。像过去那样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学生少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染着每一个组内成员,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能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消除了彼此之间的心理戒备,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和信任,每一个人都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其中。
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小组内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准确了,声音更高了,胆子更大了,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好了;利用小黑板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让他们的书写更规范了;小组间的评价、质疑与解释,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能
得到提升。
第四,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与提高。从以往回答问题的扭扭捏捏、支支吾吾,到小组讨论的激烈争论和组间评价的针锋相对;从过去的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到现在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以前的“被问问题”,到如今的“主动问”……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随处可见学生自信的表现!
二、教师方面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深深地体会到“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负担的减轻,更多的是思考与挑战!
我们再也不能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走上课堂,教材内容也不足以让我们“包打天下”了!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整合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推动者。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除了更新观念,还应加强教研活动,强化集体备课。
三、师生关系方面
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实质上是“对立”的,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进行“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后,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了,表现在:
第一,打破传统的讲台上下的所谓“师道尊严”,老师回归到学生的身边,身体的距离靠近了,心也靠得更近了。师生关系“和谐了”。
第二,课堂上“有说有笑”,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师生关系“融洽了”。
第三,师生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在预设方案中随处可见的“动态生成”。师生关系“民主了”。
第四,教师深入到小组内部,没有了过去的“专制、压力、戒备和怀疑”。师生关系“平等了”。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活动单导学”,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活动单”而活动的导学、导动的教学模式。从内涵上看,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一定的导学情境,学生循“导”而学,教师为学而“导”,多向交流,积极互动,实现教学目标;从外延上看,导的方式有导入、导学、导看、导议、导练、导结,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授之以方法,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这种教学方式,就活动形式而言,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情境、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就活动主客体而言,教师是整个活动流程中的组织者、提升者。就活动目标而言,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反思感悟,从而使教学变成了人人自主,全员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改的成功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釋放出来。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生命个性、提升生命境界的修炼过程。课堂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技”的进步、“知”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人”的内涵发展,要始终把生命优先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已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有时要找一个不认真的人都比较难。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发现有以下了一些新气象。
一、学生方面
学生无疑是这场教学变革的最大受益者!今天,当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诸如xx学校xx学生因不堪学习的重负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时候,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无不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讲,都是处于“被动”的,而这种“被动”状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教师自己在课堂占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实际上是被老师“套牢”了!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只重“结果”,缺少必要的质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创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学生的认知过程基本上属于“被动”行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疲于应付”,课堂的交流带有明显的“单向性”;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明显恶化,缺乏“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客观的评价和激励”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第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明显好转。像过去那样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学生少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染着每一个组内成员,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能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消除了彼此之间的心理戒备,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和信任,每一个人都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其中。
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小组内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准确了,声音更高了,胆子更大了,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好了;利用小黑板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让他们的书写更规范了;小组间的评价、质疑与解释,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能
得到提升。
第四,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与提高。从以往回答问题的扭扭捏捏、支支吾吾,到小组讨论的激烈争论和组间评价的针锋相对;从过去的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到现在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以前的“被问问题”,到如今的“主动问”……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随处可见学生自信的表现!
二、教师方面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深深地体会到“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负担的减轻,更多的是思考与挑战!
我们再也不能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走上课堂,教材内容也不足以让我们“包打天下”了!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整合者,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推动者。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除了更新观念,还应加强教研活动,强化集体备课。
三、师生关系方面
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实质上是“对立”的,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进行“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后,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了,表现在:
第一,打破传统的讲台上下的所谓“师道尊严”,老师回归到学生的身边,身体的距离靠近了,心也靠得更近了。师生关系“和谐了”。
第二,课堂上“有说有笑”,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师生关系“融洽了”。
第三,师生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在预设方案中随处可见的“动态生成”。师生关系“民主了”。
第四,教师深入到小组内部,没有了过去的“专制、压力、戒备和怀疑”。师生关系“平等了”。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