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小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小学生的习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教育;小学生;习惯养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学生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在首位。所谓“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在这个知识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功成名就,而良好的习惯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人们也常这样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由此看出教师的形象至关重要。平时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老师了,老师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成了学生的楷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字写要规范、端正。那么教师的板字也要规范、端正,这样才能影响学生。这点我深有感触,就在我教一年级语文教学生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生字笔画是怎样的,再看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然后让学生看我在黑板上的田字格示范写字,我一笔一划按照要求规范写字,力求自己做到最好,然后让学生也按照要求去写。两个星期下来,学生写的字比以前进步多了,大部分学生都写得端正、规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要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要从小开始培养
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看过这样的一段话: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地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在“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孩子就好像一张白纸,你要让他在这张纸上画上“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这与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事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坐的姿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站起来,声音要响亮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些细节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就我担任这个班级来说,刚开始接到这个班,有些学生的习惯还真不好,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没佩戴校章和红领巾,就是穿着拖鞋来学校,导致仪表方面扣了分,我怎么说也无济于事。我想,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把这事放心上,为了使他们长点记性,在早上、中午学生刚来进教室时,我就在教室门口守着,发现没戴校章的、没戴红领巾的,穿拖鞋的不许进教室,然后询问原因,忘了的近处的回家去拿去换,远的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样坚持了一两个星期左右,全都转变过来了。现在每次检查都整整齐齐的。所以,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轨并行
学生除了在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除了在学校要有良好的习惯外,在家也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在家是否有良好习惯这就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每个学年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请求家长配合我的工作。通过班会向学生提出在家应养成那些良好的习惯,通过校讯通把习惯要求发给家长,比如,按时上学,及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周一到周五上课期间不玩电脑,没做完作业不看电视,家庭作业不带到学校来做,上学回家要告诉家人等等。为了使工作做得更好。我经常进行家访,请家长来学校面谈,打电话、发信息给家长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我及时得到了反馈信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及时纠正。
开家长会时,家长们都说,他们的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比以前好多了。
五、从兴趣爱好着手
爱因斯但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爱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學”。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可以借机会问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其中有什么故事,这样可以和孩子一同分享生活的快乐。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兴趣的萌芽的倾向,进而加以引导和扶持,这样既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健康发展,又培养了他们的积极自主的习惯。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在教育中,如果教师都能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素质会大大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人都有好习惯,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肖佳祥.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青春岁月
[2]董淑平.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
[3]张莉.论低年级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J].教师
【关键词】教育;小学生;习惯养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学生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在首位。所谓“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在这个知识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功成名就,而良好的习惯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人们也常这样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由此看出教师的形象至关重要。平时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老师了,老师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成了学生的楷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字写要规范、端正。那么教师的板字也要规范、端正,这样才能影响学生。这点我深有感触,就在我教一年级语文教学生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生字笔画是怎样的,再看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然后让学生看我在黑板上的田字格示范写字,我一笔一划按照要求规范写字,力求自己做到最好,然后让学生也按照要求去写。两个星期下来,学生写的字比以前进步多了,大部分学生都写得端正、规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要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要从小开始培养
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看过这样的一段话: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地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在“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孩子就好像一张白纸,你要让他在这张纸上画上“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这与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事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坐的姿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站起来,声音要响亮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些细节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就我担任这个班级来说,刚开始接到这个班,有些学生的习惯还真不好,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没佩戴校章和红领巾,就是穿着拖鞋来学校,导致仪表方面扣了分,我怎么说也无济于事。我想,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把这事放心上,为了使他们长点记性,在早上、中午学生刚来进教室时,我就在教室门口守着,发现没戴校章的、没戴红领巾的,穿拖鞋的不许进教室,然后询问原因,忘了的近处的回家去拿去换,远的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样坚持了一两个星期左右,全都转变过来了。现在每次检查都整整齐齐的。所以,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轨并行
学生除了在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除了在学校要有良好的习惯外,在家也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在家是否有良好习惯这就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每个学年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请求家长配合我的工作。通过班会向学生提出在家应养成那些良好的习惯,通过校讯通把习惯要求发给家长,比如,按时上学,及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周一到周五上课期间不玩电脑,没做完作业不看电视,家庭作业不带到学校来做,上学回家要告诉家人等等。为了使工作做得更好。我经常进行家访,请家长来学校面谈,打电话、发信息给家长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我及时得到了反馈信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及时纠正。
开家长会时,家长们都说,他们的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比以前好多了。
五、从兴趣爱好着手
爱因斯但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爱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學”。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可以借机会问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其中有什么故事,这样可以和孩子一同分享生活的快乐。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兴趣的萌芽的倾向,进而加以引导和扶持,这样既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健康发展,又培养了他们的积极自主的习惯。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在教育中,如果教师都能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素质会大大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人都有好习惯,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肖佳祥.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青春岁月
[2]董淑平.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
[3]张莉.论低年级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J].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