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小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小学生的习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教育;小学生;习惯养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学生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在首位。所谓“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在这个知识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功成名就,而良好的习惯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人们也常这样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由此看出教师的形象至关重要。平时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老师了,老师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成了学生的楷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字写要规范、端正。那么教师的板字也要规范、端正,这样才能影响学生。这点我深有感触,就在我教一年级语文教学生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生字笔画是怎样的,再看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然后让学生看我在黑板上的田字格示范写字,我一笔一划按照要求规范写字,力求自己做到最好,然后让学生也按照要求去写。两个星期下来,学生写的字比以前进步多了,大部分学生都写得端正、规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要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要从小开始培养
  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看过这样的一段话: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地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在“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孩子就好像一张白纸,你要让他在这张纸上画上“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这与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事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坐的姿势要端正,回答问题要站起来,声音要响亮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些细节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就我担任这个班级来说,刚开始接到这个班,有些学生的习惯还真不好,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没佩戴校章和红领巾,就是穿着拖鞋来学校,导致仪表方面扣了分,我怎么说也无济于事。我想,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把这事放心上,为了使他们长点记性,在早上、中午学生刚来进教室时,我就在教室门口守着,发现没戴校章的、没戴红领巾的,穿拖鞋的不许进教室,然后询问原因,忘了的近处的回家去拿去换,远的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样坚持了一两个星期左右,全都转变过来了。现在每次检查都整整齐齐的。所以,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轨并行
  学生除了在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除了在学校要有良好的习惯外,在家也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在家是否有良好习惯这就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每个学年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请求家长配合我的工作。通过班会向学生提出在家应养成那些良好的习惯,通过校讯通把习惯要求发给家长,比如,按时上学,及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周一到周五上课期间不玩电脑,没做完作业不看电视,家庭作业不带到学校来做,上学回家要告诉家人等等。为了使工作做得更好。我经常进行家访,请家长来学校面谈,打电话、发信息给家长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我及时得到了反馈信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及时纠正。
  开家长会时,家长们都说,他们的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比以前好多了。
  五、从兴趣爱好着手
  爱因斯但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爱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學”。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可以借机会问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其中有什么故事,这样可以和孩子一同分享生活的快乐。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兴趣的萌芽的倾向,进而加以引导和扶持,这样既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健康发展,又培养了他们的积极自主的习惯。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在教育中,如果教师都能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素质会大大提高;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人都有好习惯,我们的社会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肖佳祥.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青春岁月
  [2]董淑平.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
  [3]张莉.论低年级写字良好习惯的培养[J].教师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
【摘 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学习古典诗词,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但是,当代中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教师在教古诗文教学时常常采用僵死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在日常教学古诗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方法和策略,希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古诗文 积极性 方法和策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学习古典诗词,
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参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
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随波逐流,吸纳,模仿,尝试。我们在尝试中运用,在创新中也逐渐反思,审视我们的教学,课堂热热闹闹,用一个词来概括,大部分的课堂“华而不实”。从而,我们也在回归我们的课堂——反蹼归真。追求课堂的真实,朴实和扎实,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求其发展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使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取得怎样效果的重要评断之一。传统的作文批改总是强调:学生作文必须篇篇精批细改,总批、眉批一应俱全。学生作文交到老师手中,老师前后要花一周左右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只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往往会促使学生形成习作时的一种惰性—“我写我的作文,你改我的作文”。作文
书法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瑰宝,学校教育应负载起承传文化、继承国粹,弘扬人文精神的神圣职责。书法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环节、学好书法是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培养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但目前小学生的书法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