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编入了很多手工课程和贴合生活的美术素材,旨在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美术学科的实践兴趣,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充分结合美术学科的教学实际来进行,将教材与教学理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动手、探究,从自主学习中体验美术真正的乐趣。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主体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美术学科的教学重点放在绘画技巧、鉴赏能力、艺术常识等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学生本身对美术的兴趣,以及美术学科所能带给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的潜在价值,这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挖掘和创新意识的开发。
一、突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美术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充满吸引力的,从孩提时期开始,人就具备了用画笔来表达内心感悟的能力,伴随着不断的成长,对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抒发和表达,同时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成长。美术创作本身具有内心映射和主观创作特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学科教学,运用美术学科的魅力来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模仿创作变为自主创作。
首先,教师可以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根本动力,因此,树立小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是开始一堂高效美术课堂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将教材课程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相结合来进行教学,通过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教学,可以最快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自主探究动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联想。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脱离生活而进行的艺术创作都会失去活力,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时就需要借助生活体验来进行,通过丰富的、真实的生活感悟,将自身的想法和感悟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对生活美的感悟力和共情能力。
二、注重“让学引思”,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就目前的教学方式来说,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要从教学设计内容上进行改良,更要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建立,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让学生从浅层的知识学习转入对学科内容的深度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感受力的同时,搭建自身的思维架构。在以后进入高阶的学习,甚至踏入社会之后,在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时,也能够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具有更加独立的思考空间和创作能力,真正成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习型、创造型人才。
通过让学生自行比较和绘画,就可以提高自身对色彩的认识,也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作热情;进而,教师再给学生展示一些利用明度渐变方法创作出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作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最终学生就可以创作出充满创造性和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过程中不仅运用到黑和白,更运用到三原色与三间色等之前学过的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
三、分层因材施教,巩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发光点,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和维护也要有具体的区别教学,不能用一套方法套用到所有学生身上,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敏感区和天赋,来进行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在自信心的建立过程中学会正面看待自己的特长和缺点,并能够更加积极地去进取和改正。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学习,看待成长,就能更加有动力,也会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督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落实教学实践,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所学真正用于实践是任何一门学科的真正教学目的,区别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认识和成长。在美术课程中,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感受生活能够带给艺术的创作灵感,并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养和内在品质的共同成长。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学生通过笔触来表达“亲昵”一词时,就会更加有感触和立意,减少一些硬凹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学会用爱来抒发情感、提升感悟。
五、巧用自评互评,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教学一般采取教师单方面评价的方式對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判,不仅缺乏客观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评价不再局限于对成绩的单调评价,也不只是教师的职责,评价内容可以从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来吸收意见和建议,提高评价的教学价值和内涵,让学生能够在互相评价中收获成长,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进而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去成长。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次来进行,帮助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做到学有所成、有教无类。
比如,有的学生画风较为粗犷,可能对于女生来说这种画风有些太过“狂野”,欣赏不来,但很多男生却很喜欢,并给出积极的评价;有的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独到,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点进行积极的肯定,并引导其对明度、纯度和色彩饱和度的搭配进行深入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其艺术素养水平。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阶段,小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艺术天赋的培养和开发尤为重要,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艺术鉴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灵活、多维的思考状态,因此,美术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有利于学生抽象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这也对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课堂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加多彩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逸群.在美术课堂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J].小学生(下旬刊),2021(6):109.
[2] 栾莉娜.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54.
关键词:小学美术;主体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美术学科的教学重点放在绘画技巧、鉴赏能力、艺术常识等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学生本身对美术的兴趣,以及美术学科所能带给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的潜在价值,这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挖掘和创新意识的开发。
一、突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美术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充满吸引力的,从孩提时期开始,人就具备了用画笔来表达内心感悟的能力,伴随着不断的成长,对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抒发和表达,同时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成长。美术创作本身具有内心映射和主观创作特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学科教学,运用美术学科的魅力来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模仿创作变为自主创作。
首先,教师可以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根本动力,因此,树立小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是开始一堂高效美术课堂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将教材课程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相结合来进行教学,通过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教学,可以最快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自主探究动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联想。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脱离生活而进行的艺术创作都会失去活力,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时就需要借助生活体验来进行,通过丰富的、真实的生活感悟,将自身的想法和感悟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学生对生活美的感悟力和共情能力。
二、注重“让学引思”,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就目前的教学方式来说,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要从教学设计内容上进行改良,更要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建立,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让学生从浅层的知识学习转入对学科内容的深度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感受力的同时,搭建自身的思维架构。在以后进入高阶的学习,甚至踏入社会之后,在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时,也能够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具有更加独立的思考空间和创作能力,真正成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习型、创造型人才。
通过让学生自行比较和绘画,就可以提高自身对色彩的认识,也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作热情;进而,教师再给学生展示一些利用明度渐变方法创作出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作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一些美好的事物。最终学生就可以创作出充满创造性和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过程中不仅运用到黑和白,更运用到三原色与三间色等之前学过的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
三、分层因材施教,巩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发光点,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和维护也要有具体的区别教学,不能用一套方法套用到所有学生身上,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敏感区和天赋,来进行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在自信心的建立过程中学会正面看待自己的特长和缺点,并能够更加积极地去进取和改正。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学习,看待成长,就能更加有动力,也会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督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落实教学实践,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所学真正用于实践是任何一门学科的真正教学目的,区别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认识和成长。在美术课程中,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感受生活能够带给艺术的创作灵感,并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养和内在品质的共同成长。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学生通过笔触来表达“亲昵”一词时,就会更加有感触和立意,减少一些硬凹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学会用爱来抒发情感、提升感悟。
五、巧用自评互评,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教学一般采取教师单方面评价的方式對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判,不仅缺乏客观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评价不再局限于对成绩的单调评价,也不只是教师的职责,评价内容可以从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来吸收意见和建议,提高评价的教学价值和内涵,让学生能够在互相评价中收获成长,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进而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去成长。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次来进行,帮助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做到学有所成、有教无类。
比如,有的学生画风较为粗犷,可能对于女生来说这种画风有些太过“狂野”,欣赏不来,但很多男生却很喜欢,并给出积极的评价;有的学生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独到,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点进行积极的肯定,并引导其对明度、纯度和色彩饱和度的搭配进行深入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其艺术素养水平。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阶段,小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艺术天赋的培养和开发尤为重要,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艺术鉴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灵活、多维的思考状态,因此,美术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有利于学生抽象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这也对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课堂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加多彩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逸群.在美术课堂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J].小学生(下旬刊),2021(6):109.
[2] 栾莉娜.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