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如何研究道路?——道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200611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作为基础设施的物质存在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在于往返于道路之上的人与物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文化,与道路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世界,任何人显然都没有办法将自己与道路完全割裂开来.通过梳理既有的道路研究可以发现,道路并非只是一项纯粹的基础设施,人类学家更愿意将其放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借以考察道路背后的政治隐喻、权力技术、空间实践以及文化表达.回顾和反思既有的道路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道路以及与道路相关的政治经济学.
其他文献
唐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学作品与极为丰富的诗学成果.“意境论”的出现、司空图之《二十四诗品》与文学之盛唐气象标志着“生生论诗学”走向成熟,而以李白、杜甫、王维、岑参与白居易等为代表的众多诗圣诗豪及其伟大作品则给予“生生论诗学”以无比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习近平法治思想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博大精深,具有深远的战略性、高度的人民性和科学的辩证思维,其哲学意蕴丰厚,体现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系统辩证法,系统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坚持唯物思想与战略思维,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正确的全球认识观,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应当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深入分
20世纪20年代末,杨成志赴滇开展民族调查,往返途中在越南停留月余,收集了不少关于越南的文字、实物与影像材料.此后他根据相关材料撰文对越南社会、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总体性介绍,成为首位研究越南的中国人类学家.这不仅是中国人类学、民俗学的一笔学术积累,亦彰显出杨成志的家国情怀与其越南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迄今仍对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研究深具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