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并建构新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ahu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片断一:在动手制作中认识钟表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闹钟、挂钟、手表,最后定格于一闹钟。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钟,它的上面都有些什么?
  生:它的上面有1~12个数字。
  生:钟的里面有3根针,有的长,有的短。
  生:钟的上面画着一只小狗。(钟面图案)
  生:钟的上面有两个铃铛。(手提的部位)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钟的上面有这么多的东西。如果我们只看钟面,它的上面有什么?
  生5:钟的外面有玻璃罩着。
  生6:钟面上分出一格一格的,共有12格,每一格上写了一个数字。
  生7:钟的里面有3根针,有的宽有的窄,有的长有的短。
  师:我们听听这3根针是怎样进行自我介绍的。(播放课件配音)
  时针说:我是老大,叫时针,我走得最慢。
  分针说:我是老二,叫分针,我走得比时针快。
  秒针说:我是老三,叫秒针,我走得最快。
  (师指着闹钟逐一介绍时针、分针、秒针的名称和特点)
  2.教师出示一个自己制作的钟面。
  师:这是我做的一个钟面,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吗?
  生:想。
  师:教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材料,不过你们得先说说,做一个钟面需要哪些材料?各学习小组先讨论一下,弄清楚以后,再请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材料。
  (1)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然后派组长到老师那里领取所需材料。(每组领取做一个钟面的材料)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有的在钟面写上1~12的数字;有的将分针和时针用钢丝串起来,然后固定在钟面的中间位置。
  师:谁愿意把你们组做的钟面拿给大家看看,并且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举起自制钟面):这是我们做的。××先在每一格写上数字,然后××和××把针钉在钟上。
  生:这是我们做的。我写数字,××和××把针串起来,然后××把这些针钉在钟面上。
  生:我们组跟他们做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把时针放在上面,分针放在下面。
  师:你们做得都很好。只不过因为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为了方便我们把时间看得更清楚,所以工人叔叔在制造钟表时,把时针放在下面,分针放在上面。
  (生所在小组的学生立即纠正过来,把时针与分针调换位置)
  片断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时间
  师:很好,有的同学已经会认读一些时间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一学时间的认读,好吗?
  师(课件出示三个钟面图形):你们知道这三个钟面上的指针各表示几点钟吗?
  生:第一个表示7点钟。
  生:第二个表示10点钟。
  生:第三个表示4点钟。
  师:认得真准!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三个钟里面有什么秘密?
  生4:时针位置在变,分针位置都没变。
  生5:分针都是指着12,时针指着其他的数字。
  师:真棒!我们今天认识的时间,就是看分针是不是指着12。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钟。
  (师拨动自制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
  师:这是几点钟?
  生:5点钟。
  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做好的钟面,每人拨一个不同的时间,拨好后说给小组同学听听是几点钟,请小组其他同学评判对不对。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每人轮流拨动)
  师:现在请第一组的同学拨出9点钟,第二组的同学拨出2点钟,第三组的同学拨出8点钟,第四组的同学拨出12点钟,拨好后把钟面贴在黑板上给大家看看。
  (每小组学生迅速拨出各自应拨的时间,然后把钟面贴到黑板上)
  片断三:在动手操作中巩固认识
  师:我们学会看钟表认时间,就要学会安排好自己每一天的作息时间。谁来说说自己星期天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同时,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刻。
  生:早上我7点钟起床(在钟面上拨出7∶00),8点钟复习功课(在钟面上拨出8∶00),中午11点钟吃午饭(在钟面上拨出11∶00),12点钟开始睡午觉(把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
  师:知道了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你还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吗?
  生:妈妈早上6点钟起床为我准备早点(在钟面上拨出6∶00),9点钟妈妈到办公室工作(在钟面上拨出9∶00),12点钟妈妈把碗筷洗干净后休息(在钟面上拨出12∶00),下午2点钟妈妈又开始工作(在钟面上拨出2∶00)……
  [案例反思]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认识钟表”中的以上教学片断,体现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建构新知的新课程理念。
  
  一、让学生在亲手制作中自主学习
  
  “认识钟表”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笔者去年曾担任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其中就有一单元的内容是时、分、秒的认识及其换算。当上课问到时钟的运转方式时,竟然只有少数学生能分清楚时针和分针,并且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肯定地说出一个时钟有多少个大格与多少个小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时,笔者认为唯一的原因是学生的记忆力太差,又不善于观察所至。因为时钟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只要用心看、用心记是完全不会这样的。现通过“认识钟表”的教学,才发现原来的教学把教材简单化、典型化和理想化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师应该大胆地突破教材的束缚,深研教材所隐含的内容。课前为学生准备制作钟表的材料,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制作钟面,让他们主动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有关钟表的概念就这样很自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而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彻底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学习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经历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数学的全过程,主动建构新知识。上述教学片断为了体现这一思想,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先初识三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接着引导学生寻找三个钟面里的秘密(分针都指着12),然后学生借助刚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各学习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动手拨出一个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时间,并由本组同学评判对与否。有的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很有创意地拨出了12点钟(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难道,这不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吗?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并运用新知
  
  “认识钟表”以前的教法是教师边介绍钟表模型边告诉学生认识时间的方法,接着教师拨出各个整点时刻对学生进行大量认读的训练,或者是练习教师从各种资料上收集来的习题。由于被动学习,学生的身心并未完全投入,故后来在接触几时几分的认识中,自然有学生又不会认整点时刻了。而上述教学片断中的练习不再是过去的机械训练,而是非常灵活地运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新知的巩固。这样,不仅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而且学生练习起来也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觉得学习是这样的有趣。
其他文献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学习中唯一一个不见图形,却要对边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数学内容。教材安排旨在引导学生从摆小棒围三角形入手,逐步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据此探寻其中的规律,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我进行了两次磨课,发现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忽略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
[摘 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学言行应避免错误引导;二是创设生活情境应避免负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3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广大数学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我在一次听“比的基本性质”一课
[摘 要]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是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丰盈数学活动经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凸显数学活动经验;强化反思体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加强综合与实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教学目标 问题情境 综合与实践 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解法多样化的提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未能把握其内在本质,变成形式上的多样,使算法多样化走入误区。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不断索要的多样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
怎样面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无效生成,是每一个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师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显然只有注重对课堂无效生成的预防和引导,在面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枝蔓”时,我们才不会显得措手不及,无从应对。  一、提前蕴伏——做好思维的预热  为学生铺设恰当的阶梯,为学生指引出隐约的方向,避免让学生在黑暗中四处摸索,是预防课堂伊始就出现无效生成的有效措施。如果说将这一措施比喻成“预防针”的话,这一针要
课堂练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课堂练习并不是指教材中几道习题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因为学生需要在练习中深化所学的知识,需要在练习中对所习得的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那么,如何让“小”题发挥“大”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习题一般是按照由易到难(即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的顺序排列的,这样
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的四个核心概念之一,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所以模型思想的渗透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来刻画、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各级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得出激趣、操作、交流、优练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以凝激思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乐观的良好智力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心理潜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  例如在教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有意义的数学复习课,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关键词]复习教学 多边形 面积计算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1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摘 要]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具体的活动获得。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电子白板与学生的Pad实行最优化的互动,及时进行抢答与随机抽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Pad互动课堂,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多元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三角形 Pad 互动课堂 释放潜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