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渔村里的写意生活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ju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东升 找水哥
  
  在东升渔村外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去东升,找水哥,错不了。这是想去东升旅游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一句话。水哥基本成了渔村的形象代言。
  水哥大名叫苏潭水,他今年50多岁,是生在东升长在东升的一苦孩子。他从小生活在船上,随家人出海打鱼;十岁才读书;十七岁当兵,五年后复员。当兵时上过越南战场,在越南前线当过侦察兵,曾经深入到越南境内摸情报。那可是随时丢命的事呀,与他同去的战友就有的埋葬在异国土地上。他是东升岛解放50多年唯一当过兵的人,在当地算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复原回到家乡,当时的东升村还是个不富裕的小村子。当他看到别的地方“农家乐”搞得火热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家小岛上应该来个“渔家乐”,让城里来的游客吃在渔家,住在渔家,游在渔家。这主意不错,水哥不但能想,想了后还能动手。水哥毕竟是岛上最见过世面的人,见过世面的人脑子就相对灵活。1993年,他很快地行动起来,他成为是东升岛办“渔家乐”的第一人。
  我们到了海边,码头上停着不少渔船。船都不大,据说都是私家的。水哥家的船是飞艇,我们坐上去后,水哥很麻利地把飞艇退出了拥挤的码头,朝着东升小岛破浪飞奔。小岛前的海面并不很宽,这里的海面是一湖,东升镇村成拐尺状偎着远“湖”这是一个避风躲浪的好地方。每年台风过来的时候,到了这里力量小多了。船靠岸了,水哥把船泊在码头上,我们上岸。渔民的房子都建在岸边,坐在自家床头就能看海、吹海风,很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走不远就到了水哥的家。渔家都很干净,进门都一定要脱鞋。据说全国人民进门脱鞋的习惯是从广州和深圳传来的,而城市的这种习惯最早却是来自当地渔民。水哥家的地一尘不染,门口则是一堆鞋子。
  进门坐定,水哥媳妇上茶。水哥水嫂的皮肤都很黝黑,一看就是经过海上风吹雨打过来的。水哥说他当年上越南前线,不是后勤,而是侦察兵,曾经深入到越南境内,能无伤而归已是万幸。想城里20岁左右的孩子哪里见过什么生死场面呀,怪不得现在的娘娘腔男孩子那么多。
  水哥媳妇只是忙进忙出,并不多说话。我们给她拍照片,她也只是善意地笑着,尽量配合摄影师刁难的要求。我们交流不多,但觉得水嫂里里外外很能干,而且还很温顺知趣,真是标准的潮汕人家媳妇。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不大会说普通话、岛上居民中,只有水哥的普通话说得最好。
  说起岛民过去的日子,我们才真正知道了啥叫“海上漂”。水哥说,当年这里的人不能上岸,大家都是漂流在海上的,吃喝拉撒,甚至生孩子都在船上。四海为家,哪里有鱼,哪里就是家,能脚踩陆地都是一种奢侈。
  上小学的时候,水哥不得不上岸。每天漂在海上的家人要把他送上岸读书,放学后再把他接回海上。遇到出海或者海上大风,他就上不了学了。而且他的时间不容易控制,那时海上渔民也没有确切的时间概念,看着时间差不多了,赶快划船把他送上岸,但往往是晚了。有些老师不明就里,还因为迟到罚他不准进教室。所以水哥的学习不好,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学习也真没法好。我想象着,他怎么写作业呢,回到船上,连个稳定的地方都没有,写字都是漂着写的呀。
  不一会儿,水哥的妻子水嫂便张罗了一顿渔家饭给大家品尝,满桌都是海鲜,螃蟹、虾和各种叫的上名和叫不上名的贝类。水哥特别豪爽,让大家吃!吃!而他自己却一下都不动,我们看着一桌子丰盛的海味,客气地招呼他一起吃,他说他天天吃,早吃够了。
  记得过去听说过一个笑话,文革时,一个渔民控诉旧社会的悲惨生活,说:我们天天吃鱼。结果被所谓领导批判了一顿——美化旧社会。现在想想,这个领导一定是农民,太不了解海上生活了,他心想渔民也太奢了,能天天吃鱼,我们一年都见不到鱼腥儿呀。海边渔民奢侈的不是鱼虾螃蟹,而是蔬菜和粮食。他们自己不种地,想吃这些只能去岛外买。
  在水哥的带领下,现在岛上已经有不少人家办起了“渔家乐”,把自家装修成家庭旅馆接待游人。来岛上享受渔家乐趣的人,可以和渔民一起出海打鱼、一起烹制海鲜、一起住进渔家小屋,亲身体验地道的渔民生活,这比单纯欣赏海景更多了一份劳动的快乐。
  
  渔村里的寻常日子
  
  东升渔村是个巴掌大的小渔村,面积只有半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岛上只有200多户人家,1000来人,全部只姓徐或苏。
  这里没有大马路和大商场,要买日用品只能乘船到邻近的镇上去买。这里是个远离喧嚣的村落,但它绝不与世隔绝,因为家家户户都置办了彩电、冰箱、音响等现代家电,身在渔岛,也能心系世界。
  说到东升渔民的来历,据说都是两百多年前从潮阳南迁下来的闽南人的后代,后来从潮汕那边开船到惠东一带打鱼,见这个岛很好,就留下了。渔村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他们一直保留着自己特有的民俗风情。
  沿着海岛兜一圈也不需要多长时间。我们走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上,
  见到一排比较旧的房子,水哥说这房子现在看着虽然不好看,可当年却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呀。上世纪60年代时,政府念及海上生存的艰辛,专门为老人们修建了这些房子。因为房子数量有限,只允许60岁以上的老人上岸居住,不到岁数,您还得海上漂着。
  时代不同了,现在岛上的人个个居有其屋。我们走了一圈,发现这里的老人真是快活,有几桌牌局,老太太们在玩呢。有的脑后盘着髻,髻上插根银钗;有的两耳挂着耳环,手上套着戒指,腕上戴着翡翠玉镯,聚在一起赌纸牌。这种纸牌,别处不多见,我们这些外来人是完全看不出路数的。
  与这些穿戴非常传统的渔嫂、渔姨、渔妈、渔奶相对应的是,不长的海边街道上不时走来的青年人,他们把头发染成红色、黄色、棕色,让人感受到现代气息。
  我们发现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座类似东北人家的“大炕”。这是岛上人纳凉的好地方,虽然天气很热,但是每家的大门口都能凭海临风,所以家家都在门口垒一大炕,这是闲坐乘凉的好地方,东升人光着脚丫子盘坐在这种当地叫做“墩子”的大炕上,聊天喝茶,好不悠然自得。
  经常能看见渔嫂在杀鱼,把一盆盆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水产剖肚、刮鳞、洗净,非常利索。在一家人户门前,看到一大妈在收拾大龙虾,展开有一两尺长的大龙虾,背上泛少见的青蓝色。我们还没看够呢,就被手起刀落,斩杀了,真可惜呀。一般有鱼的地方一定是苍蝇成群,而这里却很少见苍蝇,可能是海风大,苍蝇站不住脚吧。
  东升岛地形是头小尾大,头部住着人家的这一块,南北进深很短。我只穿过两排房子,就从南海岸走到了北海岸。而西部顶端连接着“大洲头”,大王爷庙就在这里。
  大王爷是东升渔民心中的保护神,每次出海劳作前,渔民们都要祈求大王爷保平安。农历二月初五是大王爷诞辰日,渔民为纪念大王爷,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为大王做寿,即是大王爷节。这一天,渔村每个家族都要准备丰厚的祭品供奉给大王爷。渔民们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男人们穿上新装,妇女们穿上特有的渔家服装,欢欢喜喜地去拜祭大王爷。
  节日里的重头戏是唱大戏。一般戏班子都是从汕头请来的,全部用潮汕话唱戏。按照传统习俗,“大王爷节”期间,渔妇们穿着宝石蓝或孔雀绿的服装,头上插着金饰,打扮得光鲜亮丽。而这服装和头饰,只有结了婚的妇女才能穿戴。特别是新媳妇,要打扮得格外漂亮然后回娘家住上几日。
  除拜祭大王爷外,渔民们还举行舞狮子、唱大戏等活动,一连七天,东升渔村家家休渔,户户狂欢。
  我们问水哥大王爷是哪路神仙,水哥说我们渔民只知道拜,不知道是什么神,反正是保佑我们出海平安的。后来我查资料才弄清,此乃“三山国王” 。这三位神人原是南朝时人,也像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是结义兄弟。三山神非佛非道,无经文无教义,又无专职人员传经布道,而庙祀千年不衰,传播日远。
  能与“大王爷节”的热闹场面相提并论的便是渔家婚礼了。渔民婚俗习惯与陆上居民有些不同,但也十分讲究排场。水哥是三个孩子的爸爸,我问他当年是怎么结婚的。他说以前渔家婚礼都在船上办,他的婚礼也不例外。
  听水哥说,在渔家,渔船就是花车花轿。迎亲时,把几家船连在一起,排成三排,女家一排船,男家两排船,船头对着船头。男方家挑选较大较新的渔船,在桅杆、船头、船尾、船舷上遍插彩旗,装饰成迎亲船队。迎亲时,新娘船上载有狮鼓队和迎亲队。10多位中年妇女组成的迎亲队,个个头梳发髻,头戴金簪银钗,身穿滚边蓝衫黑裤,手持长竹篙,光脚列队于船舷。
  其他迎亲船上有接亲人员,同样身着蓝衬黑袂的渔家服装,头戴渔家帽,手执彩旗,在锣鼓声中高唱迎亲曲。鞭炮声响,锣鼓齐鸣,狮队起舞,迎亲船队启动。迎亲队的妇女踩着鼓点的节奏,一边歌舞,一边用力划竹篙。
  渔家嫁女,不兴穿婚纱。新娘身穿红衫蓝黑裙,衣裙镶上鲜艳夺目的花边,头上用假发梳成一个大碗般的发髻,发髻上插满了金钗银簪,悬挂在簪钗上的各种饰品如同披肩秀发。家庭条件好的新娘,身、手、头、耳所披戴的金银珠宝首饰重达1斤。
  渔家迎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程序就是要先去拜“大王爷”。在一船穿金戴银的渔嫂的簇拥下,新郎身穿黑缎唐装,头戴礼帽,身扎红绸,一副地地道道的晚清年间新郎装饰。身边要有一“伴郎”始终给他打一把大黑伞,黑伞遮天还嫌不够,新郎手上还摇一把黑扇。这样的装扮当地人也解释不出所为何来。
  迎亲中很有特色的是“十八渔嫂齐划桨”。现在渔民都已上岸居住,船也都是机电船本不用摇橹划桨。但渔家仍不肯废此旧俗,渔嫂们还要齐心协力地认真“划桨”去接亲。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在东升村凑凑热闹!
  我们要离开了,又坐上水哥的快艇。这一带水域,网箱养殖很盛,一个个白灯笼似的塑料泡沫漂浮在海面,大多养的都是生蚝、青口一类高档水产品。近前慢驶一看,一陀一陀的生蚝像一串串葡萄似的附着在绳子上。
  据说每次把鱼网撒完,用一枝竹篙在船头上起劲地敲打,发出“得得、得得、得得得”的声音,和猎人敲山震虎一样,“敲海震鱼”,把胆小者吓进网去。及至抓住绳头拉出渔网,一个个孔眼上就粘满了大大小小的白鱼、黄鱼。
  
  旅游 资讯
  东升岛过去也叫“州冷岛”,解放后还改过一个名字叫“六队”。后来当人们唱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时候,当地人觉得自己这里是看太阳东升最好的地方,于是就赶了潮流,把岛名改为东升岛了。
  住宿:可以自备帐篷在岛的海滩露营,也可住渔民家。渔民的家庭旅馆价位在200元/人左右。
  饮食:白切土鸡、蛋炒虾仁、小蟹冬瓜汤、白灼大虾、姜葱炒蟹等是当地渔民的风味家常菜。吃在渔民家,可以享用正宗做法的渔家海鲜大餐。
  玩:可以亲身参与渔家的捕鱼过程,或者让渔民带你遨游海上小桂林,欣赏大亚湾海上自然风光。
其他文献
临高县城没有什么特别,普通到可以与任何一个县城互换。但是它又不可替代,“哩哩美”在这里发源,解放军从这里登陆解放海南。看着发红的夕阳我不知道明天能否见到梦中的景象。    新盈小学的新鲜想象    车子在窄小的街巷里左弯右拐,那些头戴斗笠骑着电动车和摩托车的村民,那些不时出现的贴着白色瓷砖的二层小洋房,都会让人感慨渔村的变化。不过在水泥堆砌而成的房子中偶尔还能见到特别的砖瓦泥石,带出一丝渔村的古韵
北京→集宁→兴和→北京  总里程:729.7公里 (2天1晚)  线路1  皮件街:皮件一条街有从事皮衣和箱、包、手套等小皮件销售的商户300多家,年销售各类皮衣、箱包、皮手套、皮夹等大小皮件产品200多万件。  集宁战役馆:该馆采用浮雕、雕塑、图片、电子平台多媒体等展示手法,详细展示了集宁战役的全过程。  老虎山生态公园:海拔1447.5米,公园面积31万平方米,是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及年报、中信证券研究部、西南证券  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让很多行业的“创新”不再是难事。  今天,如果一个网红想要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未必需要多少行业资源。只要找到一家成熟代工厂,说明想要的样式,工厂便能拿出一套套现成模板,供客户挑选、修改,然后直接进入生产流程。  即便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医药行业,生产的流程其实也差不多。科学家只要画出一个分子式,接下来从化合物发现(有时候是从资
G:David Gelles  M:Rose Marcario  Patagonia一直是一家有個性的公司。登山爱好者Yvon Chouinard创建这个户外服饰装备品牌近50 年来,公司已经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然而,去年6月,Patagonia首席执行官RoseMarcario突然离职的消息一出,外界一片哗然。和大多数公司一样,Patagonia也因为新冠疫情遭遇重创,成了首批关闭所有门店
从2020年11月底到12月初,美海军部长布雷斯韦特两次公开呼吁重组美海军舰队。首先在印太地区,重建第1舰队,隶属于太平洋舰队;其次把目前的舰队司令部改名为大西洋舰队,回归作战本务。重组的动机非常明显,前者针对中国,后者针对俄罗斯。  这两次呼吁并非空话,而是已经进入最后的协调阶段,即将成为现实。如此一来,美海军舰队将出现自冷战以来的最大重组,全球海洋秩序也由此进入新的盘整阶段。换言之,过去20年
其实不必一定走多远,只要你留意,就能与你身边这些生灵天天照面。自然就在你身边,关键是你能否发现。    追逐儿时的梦想    很多人曾经有儿时梦想。但生活在北京这样的都市,最后总是生活帮他们选择了职业和未来。很少有人能坚持住儿时梦想的,而王放是个例外。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苏联做访问学者的父亲给王放带回了两件礼物:一台显微镜和一个望远镜。小小礼物给小王放打开了一扇窗,充满好奇心的他立马开始拿着望
古城绍兴的鲁迅路,如清末民初的画卷,每个景点都有典故,一草一木关乎文化。不过,对于时间紧,只能走马观花的游客来说,最值得看的可能还是周家书房。  周家书房计有四处。鲁迅祖居三处。鲁迅故居一处。  鲁迅祖居,即周家老台门的三处,一是小姐书房,二是鲁迅祖父周福清书房,三是两壁立着书橱,中间摞着书箱的专用书房。  这周家老台门,是清代建筑,前后四进,兼有侧房。第四进座楼凡五室,小姐书房位于正中,与琴房、
看完艾米丽·狄金森的诗“亲爱的三月,请进!” 我便迷失在了甘孜州的春天里。    看完艾米丽·狄金森的诗“亲爱的三月,请进!” 我便迷失在了甘孜州的春天里。  春天是一个让每颗细胞都能蠢蠢欲动起来的神奇季节,人在这个季节里,最渴望与大自然共同绽放与滋润。   在国内,大多数人对地处祖国西南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陌生的,更不知道那里的春天是多么的美丽迷人。但提起康定情歌、泸定铁索桥、稻城亚丁、新都
10月3日,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旅游节主场移师北京园博园,主打青春、活力、时尚的活动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游客特别是各国青年的参与。在海内外知名度颇高的园博园,今天又成为了北京国际旅游节的欢乐舞台,来自海内外的青年相聚于此,共同感受动感北京的绿色与活力,也共度意义特别的国庆假日。  园博园是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之旅的第四站,也是我感到最亲切的一站,因为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风景,囊括了东方园林、欧式园林、伊斯兰式园
和几位朋友相约到内乡县衙,发现县衙大门的对面就是一面照壁,壁上画一形似麒麟的怪兽,就是传说中的“贪”,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意在警戒官员要以“贪”为戒。照壁对面有一座斗拱式的牌坊,叫宣化坊,是过去封建时代每月的初一 、十五,知县宣讲圣谕、教化老百姓的所在。过了宣化坊就是县衙大门了。大门面阔三间,门口还立着一对威严的狮子,更体现出了县衙的庄严。大门中间是宽阔的百米甬道,一眼望去可以看见仪门,顾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