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文明礼仪,是促进未成年人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必要条件,旨在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的品质,促使未成年人形成一种“人人讲礼貌,个个懂礼仪,处处讲礼节“的良好风气。加强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低”,就是起点要低
要从青少年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抓起,依托《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导向,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常规,严格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规范》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教育学生,督促学生,评价学生。加大礼仪在常规管理中的权重,加强平时监督指导,强化反复训练,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成为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和内在素质。
1.利用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橱窗、教室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学习、宣传《守则》和《规范》,并要求各班从班级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措施,并抓好考评。
v2.依靠《守则》和《规范》,结合新课标,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放在平时的教育中并细化成可检查操作的《操行考核细则》,定期进行评价和总结,期中和期末评定出学生的操行等级,计入德育成绩。
二、“小”,就是教育要求的坡度要小
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做到随时、随地教育,从注重抽象说教转变行为指导,让青少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文明礼仪无小事。在教育活动中,从小变化看大发展,见微知著,由浅入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首先要以教育青少年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的首要条件,而文明礼仪是这个首要条件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会在本质上注重并践行自己的文明礼仪。其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青少年是一个正处在成长发育中的特殊群体。自尊,也随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并越来越影响和指导青少年的行动和行为表现。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近”,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
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要求,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做了就能见到效果的事情做起。坚持以“品德高尚,行为文明,环境和谐”为目标,以点带面;从坐、立、行、礼貌语、体态语等方面进行礼仪训练;从学生个体在律己、待人、接物方面提出要求。让青少年学会从身边的小事中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的行为习惯,努力做一个懂修养、有礼仪的文明人。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人民的情感。从爱自己的衣服、用具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规章制度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习小组和班级并为之多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与品格。
四、“实”,就是重实践,学以致用
要将所学的文明礼仪行为落到实处,就是要在时时处处的言行中、接人待物中展现自己文明礼仪的形象。而大多青少年因为思想不甚成熟,“要面子”、“害羞”等思想作祟,让其原本具有的文明礼仪素质,在公共场合或是遇到不熟悉的人时,“礼仪”规范就无法体现。这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缺乏成人及时有效地鼓励机制所导致的。所以,要教育青少年树立信心,懂得得体的文明礼仪是在塑造自我的良好形象,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要敢于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提出批评,在践行文明礼仪的同时更进一步提升自信心。同时,成人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表扬同样能很好地促进青少年自信心的提升,能让他们将所学到的文明礼仪很好的转化成言行表现。
五、“新”,就是重思想铸造,坚持与时俱进
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上,更应该对青少年的思想铸造和心灵铸造,让文明礼仪成为青少年精神的一部,身体的一部分,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中都能得到体现。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对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教育需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同时,应将文明礼仪教育自觉融入城市文明建设和社区文明建设的潮流之中,在此前提下,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开展六个教育活动,拓宽校本教研渠道”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4]GHB1332
一、“低”,就是起点要低
要从青少年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抓起,依托《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导向,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常规,严格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规范》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教育学生,督促学生,评价学生。加大礼仪在常规管理中的权重,加强平时监督指导,强化反复训练,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成为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和内在素质。
1.利用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橱窗、教室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学习、宣传《守则》和《规范》,并要求各班从班级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措施,并抓好考评。
v2.依靠《守则》和《规范》,结合新课标,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放在平时的教育中并细化成可检查操作的《操行考核细则》,定期进行评价和总结,期中和期末评定出学生的操行等级,计入德育成绩。
二、“小”,就是教育要求的坡度要小
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做到随时、随地教育,从注重抽象说教转变行为指导,让青少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文明礼仪无小事。在教育活动中,从小变化看大发展,见微知著,由浅入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首先要以教育青少年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的首要条件,而文明礼仪是这个首要条件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会在本质上注重并践行自己的文明礼仪。其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青少年是一个正处在成长发育中的特殊群体。自尊,也随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并越来越影响和指导青少年的行动和行为表现。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近”,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
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要求,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做了就能见到效果的事情做起。坚持以“品德高尚,行为文明,环境和谐”为目标,以点带面;从坐、立、行、礼貌语、体态语等方面进行礼仪训练;从学生个体在律己、待人、接物方面提出要求。让青少年学会从身边的小事中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的行为习惯,努力做一个懂修养、有礼仪的文明人。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人民的情感。从爱自己的衣服、用具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规章制度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习小组和班级并为之多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与品格。
四、“实”,就是重实践,学以致用
要将所学的文明礼仪行为落到实处,就是要在时时处处的言行中、接人待物中展现自己文明礼仪的形象。而大多青少年因为思想不甚成熟,“要面子”、“害羞”等思想作祟,让其原本具有的文明礼仪素质,在公共场合或是遇到不熟悉的人时,“礼仪”规范就无法体现。这一方面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缺乏成人及时有效地鼓励机制所导致的。所以,要教育青少年树立信心,懂得得体的文明礼仪是在塑造自我的良好形象,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要敢于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提出批评,在践行文明礼仪的同时更进一步提升自信心。同时,成人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表扬同样能很好地促进青少年自信心的提升,能让他们将所学到的文明礼仪很好的转化成言行表现。
五、“新”,就是重思想铸造,坚持与时俱进
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上,更应该对青少年的思想铸造和心灵铸造,让文明礼仪成为青少年精神的一部,身体的一部分,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中都能得到体现。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对青少年的文明礼仪教育需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同时,应将文明礼仪教育自觉融入城市文明建设和社区文明建设的潮流之中,在此前提下,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开展六个教育活动,拓宽校本教研渠道”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4]GHB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