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易将军与松骨峰血战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11月30日,在朝鲜西部的一个名叫松骨峰的山头,曾进行过一场空前惨烈的阻击战,南逃的美军把整个山顶炸成了一片火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第335团第1营第3连战士高喊“为祖国争光”的口号,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全连只剩下了7个活着的士兵,而阵地巍然不动。
  松骨峰一战,是第38军赢得“万岁军”美名的关键战斗之一,后被作家魏巍写成了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曾使亿万读者热泪盈眶的作品喊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此,“最可爱的人”也成为人们对于人民子弟兵最亲切的称呼。
  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师长、开国少将杨大易,他也因此被志愿军总部记三等功一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杨大易,原名杨大义,1919年4月生于四川省苍溪县白山乡车子村,幼年读私塾,13岁参加红四方面军第11师,随后加入共青团,1934年8月在阵地上入党,历任排长、连指导员、交通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先后参加了川陕苏区宜达战役、反“六路围攻”、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西路军。抗日战争中,杨大易先后任抗大第2大队第2中队指导员、第1支队第1营教导员、滨海军区独立第5团团长、政委等职。辽沈战役中,杨大易在参加三下江南、四战四平、围困长春及攻打锦州的战斗中因战功,被提升为第四野战军主力第38军第112师副师长;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他率部大胆穿插突击,分割包围,活捉天津警备区司令长官陈长捷中将;在渡江战役中,他及所部3连以7艘小船偷渡长江天险成功,被军首长授予“抢渡长江天险英雄连”光荣称号;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松骨峰阻击战更是让杨大易一战扬名。
  因讹传情报错失军机遭“臭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延误战机导致第38军军长梁兴初被司令员彭德怀怒斥的“始作俑者”,就是杨大易。
  1950年,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梁兴初命令杨大易率第112师从熙川东侧靠近熙川,切断敌军退路。途中,杨大易路遇一个从前线退下来的朝鲜人民军师长,此人以前是东北野战军一个营级干部,凑巧还是杨大易的部下。他提供的情报让杨大易吃了一惊:“老首长,打熙川可得小心,那里住着一个团的美国黑人大兵。”
  杨大易赶紧将这一重大军情急电上报梁兴初,梁兴初于是命令第112师缓慢接近,待第112师小心翼翼地抵达熙川,却扑了个空。经过对俘虏的审讯后确认熙川并没有所谓的美军黑人团,消息纯属讹传,而南朝鲜第8师已于当日凌晨撤离了熙川。事后,杨大易想找那个师长追问,却不见他的踪影,只好自认倒霉。
  同年11月13日,在志愿军总部召开的战役总结会上,因第38军错失战机,大为震怒的彭德怀将梁兴初好一顿怒骂。这是梁兴初有生以来为了打仗而受到最严厉的一次批评。一脸懊丧的梁兴初回到军部后,不停地走来走去,没人敢打扰他。偏偏就在这时,杨大易打来电话:“军长,我让人给你送去的战利品收到了吧?我们正在打扫战场,抓捕零散俘虏……”
  “你杨大易好大的胆子!”梁兴初一声怒喝:“你谎报军情!你给我从熙川找个黑人团出来!老子要这个黑人团!”怒不可遏的梁兴初把一肚子气撒在杨大易身上。
  “军长,我们得到这么个消息,当时也不知真假,不敢不报呀……”杨大易解释道。
  梁兴初刚想再骂,政委刘西元在一边捅了捅他的胳膊。梁兴初冷静一想,是呀,杨大易说得对,消息不知真假,不敢不报,只是他把这消息又上报“志司”,矛盾上交,不能说他当军长的就没责任。
  “算啦算啦!你不要找客观了,我告诉你,第38军打仗还没这么窝囊过!再不能丢人啦!让你的部队立刻向苏民洞打,两天给我拿下来;然后向飞虎山攻击前进,告诉范天恩(第335团团长),让他的团主攻飞虎山。”梁兴初下了死命令。
  “是!立刻攻占苏民洞,挺进飞虎山!”杨大易朗声回应。
  梁兴初之所以手下留情,那是因为杨大易不仅是他的爱将,而且还意外地救过他的命。据说某一日,梁兴初正在指挥所看地图,忽电话铃响,急去接后,一发炮弹正落地图前,人无恙。其时,来电话者为杨大易,故梁兴初见之谢曰“救命恩人”。而杨大易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后乃知其所以然。
  志愿军勇士血战松骨峰
  第二次战役打响后,第38军第112师担负穿插任务,他们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切断了敌人的后路,成为“钉”在美军后撤之路上的几颗“钉子”。南逃的美军第二师拼命地向第112师扑来,北援的敌人为了接应南逃的溃军扑向第112师。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美军,第112师承受了极大的战场压力。
  杨大易指挥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阻击战。
  松骨峰位于龙源里的东北,与三所里、龙源里形成鼎足之势。它北通军隅里,西北可达价川。其主峰标高288.7米,从山顶住东延伸约100多米就是公路。
  美军陆军第2机械化步兵师绰号“印第安酋长”,隶属美国陆军第8集团军。这支部队在第一次与第二次大战中战功赫赫,曾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是美国陆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1950年11月30日拂晓时分,第112师第335团第1营第3连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背后的松骨峰。这是一支赫赫有名的英雄部队,曾获战斗模范连、三好连队、抢渡长江英雄连等称号。
  还没有来得及修工事,蜂拥南撤的美军第2师就顺着公路来了。第3连战士们忘记了几天行军的疲劳和饥饿,在美军距阵地只有20米的时候猛烈开火,打着一辆汽车和两辆坦克。片刻之后,美军开始向第3连进攻,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就这样开始了。
  美军出动了飞机、坦克、榴弹炮。倾刻之间,处在松骨峰最前沿的第3连阵地顿时弹片横飞,大火熊熊。
  美军士兵冲上来了,营长王宿启立即命令左侧的第1连端着刺刀从侧面出击。肉搏战之后,敌人被刺刀逼了下去,于是改为从第3连的右侧攻击,但右侧的第2连也端着刺刀扑了上来。在刺刀的拼杀中,第1、2连伤亡巨大,敌人攻击的兵力却在成倍地增加。   杨大易站在师指挥部的山头上,焦急地看着第3连的方向,肃然默立,流出了眼泪。
  气急败坏的敌人开始了第4次冲锋,并冲上了第4班的阵地,机枪手李玉民从战友的尸体上拿起步枪向敌人冲去。他的大腿被子弹穿了个洞,仍然顽强地与敌人拼刺刀。眼睛看不见的第3排排长要把李玉民背走,李玉民说:“你快去指挥,敌人又要打炮了!”
  中午时分,坚守松骨峰的第3连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了。
  13时,敌军开始了第5次冲锋。由于中国军队的合围越来越紧,被逼急了的敌人向松骨峰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狂轰滥炸,把整个高地用炮火犁成一堆焦土,并发起了大规模冲锋。战士们蹲在弹坑里,然后突然冲出来向拥上来的敌人射击。没有了子弹的战士们腰间插着手榴弹,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冲了过来。刺刀折断了,他们抱住敌人摔打,用拳头、用牙齿作武器,或者拉响身上的手榴弹。
  战士张学荣已经身负重伤,他爬到敌人中间拉响了捡来的4颗手榴弹。战士邢玉堂被敌人的凝固汽油弹击中,浑身燃起大火,他带着呼呼作响的火苗扑向敌人,连续刺倒几个敌人后,又紧紧抱住一个美军士兵,咬住敌人的耳朵,两条胳膊像铁钳一样箍住敌人,直到两个人都烧成焦炭。
  美军的第5次冲锋终于失败了。第3连阵地只剩下了7个活着的中国士兵,松骨峰依然在中国士兵手中。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炮火刚停,一群饿狼似的敌人,就像决堤的洪水,向我军阵地漫了过来。连长戴玉成、指导员杨少成和3个排长都壮烈牺牲,党员和几乎所有的班长也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下副连长杨文海、一名卫生员和身上多次负伤的几位战士。杨文海怒视着蜂拥而来的美国强盗,操起已折断了刺刀的三八枪,呼喊着‘为了朝鲜,为了祖国,为了烈士,同志们冲啊!’纵身跃进了敌群;3个负伤的战士,身上燃着呼呼烈火,随着副连长冲向了敌群;两个正在接受包扎的重伤员,用力挣脱了卫生员的手,抱着手榴弹、爆破筒,踉跄着向敌人扑去;年轻的卫生员举起手中的夹板,向敌群冲过去;一个浑身被汽油弹烧伤的六○炮炮手,抱起一发炮弹扑进黑压压的敌群……”
  这场战斗从上午6时打到中午12时,第3连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使主力部队及时赶来,被堵截的美第2师主力、美第25师等大部被歼。战斗结束后,梁兴初、杨大易、范天恩等站在松骨峰阵地上,脱帽向牺牲的烈士默哀致敬。
  当天晚上,在志愿军司令部里,已经6个昼夜没有合眼的彭德怀听到前线胜利的消息后,亲自起草了一份致第38军的电文,在电文的最后,彭德怀写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
  战斗结束后,杨大易去了第3连阵地,看到了他一生难忘的场面:阵地前沿堆满了几百具敌军尸体和打乱摔碎的枪支。牺牲了的第3连官兵,有的紧紧抓住敌人的机枪;有的手中的手榴弹沾满了敌人的脑浆;有的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邢玉堂、第2排副排长王健候身上的余火还在燃烧,他俩的身子压着敌尸,牙齿和指甲深深地嵌进敌人的皮肉里……
  1950年12月,杨大易向前来采访的作家魏巍介绍了这次战斗,又陪同魏巍重返了松骨峰第3连阵地。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回国后,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选定了3个典型事例。由于感受深刻,下笔十分顺畅,很快就完成了那篇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上台讲话时,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周总理动情地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普通一兵的本色
  1952年,杨大易回到祖国。1953年任第42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1956年授少将衔;1960年任第47军副军长;次年任桂林步兵学校校长;1967年至1975年先后任湖南省军区政委、司令员等;1975年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他曾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朝鲜)、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并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会委员。
  杨大易将军身经百战,重伤致残,但他永葆普通一兵的本色。1965年春,杨大易到广州军区开会,会议期间,他的夫人杨洁来到珠江宾馆。会后乘火车返回桂林时,按将军的级别,杨大易享受的是软卧包房,因有杨洁同行,随员安排她同住软包。但按规定,家属是不能享受的。杨大易告诉杨洁:“咱们按规定执行。”让夫人另买了一张硬卧票。随员一再相让,将军坚决不同意。此事虽小,却反映了将军严于律己的高尚风格。
  “文革”时期,由于“四人帮”在湖南的帮派骨干的破坏与迫害,杨大易屡遭批斗,蒙受了不白之冤。担任长沙第六中学党支部书记的杨洁也受到批判,被“革命小将”从防空洞上撞跌,尾椎骨裂。但杨大易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当时,杨大易有一句让造反派很恼火的名言:凤凰落毛不如鸡,有朝一日毛长起,凤还是凤,鸡还是鸡。
  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他亲自手书的条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杨大易虽身居高位,却不谋私利,他的孩子退伍后当了一名工人,他的弟弟仍在农村。
  1997年5月29日,杨大易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他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魂归故里,回到他的出生地广元市苍溪县。
  2007年5月29日,是杨大易将军逝世1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杨大易的夫人杨洁、女儿杨惠芳以及苍溪县地方领导,将杨大易将军的骨灰撒入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红军渡口遗址处嘉陵江中,让将军的英魂永远守护着苍山溪水那一抹不变的红色……
其他文献
今年是名动中外的南京艺术学院百年诞辰。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南艺”之前叫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而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又是由3个院校组合而成,其分别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科)。前两者在中国艺术教育史册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而山东大学艺术系,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富有解放区的文艺传统。三者都是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新生事物。它们的结合,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
我父亲王力(王了一)1986年5月在北京病逝。我在北京与父亲的遗体告别后回到南宁,就有人问我:“老王,你父逝世,你分得不少遗产吧?”我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他有多少遗产,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捐了10多万元稿费给北京大学作为王力语言学奖金!”这是实在话,因为我从没打听过父亲有多少财产,父亲逝世后我们8个兄妹谁也没提过要分遗产的事。问我的人就会这样想:像我父亲这样“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会没有较多的财产吗
在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在安徽定远县,有一位71岁高龄的老人,率领一支4000多人的农民抗日军,于古稀之年举刀驰骋疆场斩杀侵略者,成为侵华日军口中闻之胆寒色变的“铁人”。  山河破碎匹夫奋起  1867年2月16日,方绍舟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系前清优增贡生。年轻时的方绍舟豪爽旷达、慷慨大义,诗词书法贯通古今,接受革命新思潮后屡有新论,是
巴金爷爷的《朋友》一文,谈了什么是朋友,如何对待朋友等问题。巴金爷爷认为人生不可能没有朋友,对朋友应该给以无私的帮助,给以温暖、鼓舞和力量。  读罢巴金爷爷的《朋友》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使我对朋友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以后要更加珍惜友情。  文中写到巴金爷爷的朋友默默地付出自己的一切,使巴金几次从黑暗的深渊边缘走出来,使巴金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以诚恳地态度对待生活。巴金说:“友情是生命中的一
某个时刻,我们会不会觉得日子有点单调甚至无聊呢?不要惊慌,只要我们转变一下思路,生活马上就会有趣起来,譬如你盯着你手里的这本书、桌子上的那支笔或者那盏灯,在心里默念:“变——”哈哈,上当了是不是?它们都没有变,它们还是它们。它们需要的不是咒语,而是我们自己最神奇的想象力。真相只有一个,想象却可以无限。当我们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万物都有灵魂时,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一个毽子成了精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天然
奇山秀水孕奇才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奇山秀水的广西桂林和阳朔,孕育了许多英才雄杰,曹邺便是阳朔名载中华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  曹邺,字邺之,唐代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阳朔人。据《广西通志》《阳朔县志》等资料记载,曹邺出生于约816年,卒年待考。其故宅在阳朔县城龙头山南麓(今阳朔县阳朔镇小学一带),亦有原居住在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桥南侧的曹家塘、后迁到阳朔县城的传说。  曹邺天资聪颖,勤
走入一片森林,我静静地听,听那些任何乐器都无法模拟的自然的歌声。听,水,刚柔兼备,它唱出的歌是不是特别好听呢?  聽,在森林里,有那么一种声音,欢快而清脆,纯净而动人,只有它——山泉才能唱出。它像一曲无词的歌谣,从森林深处传来,虽无词,却能穿透我的内心。一瞬间,我的脑海中只存在这一首小曲,宁静致远。  听,在森林里,有那么一种声音,雄壮而磅礴,洪亮而清澈,只有它——瀑布才能唱出,像一支和谐又气势磅
张友林,生于1931年2月,四川雅安县人,建国初期开始在西南军区给邓小平拍摄照片,是著名的军事摄影家。他先后给小平同志拍摄了数百张照片,不少被收入中央文献办公室编印的邓小平大型画册,数十张老照片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还有不少老照片未曾发表。他用手里的相机,为小平留下了珍贵的瞬间,记录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老摄影家抚今追昔,向我回忆起半个世纪来
“女大十八变”,不知不觉中我由黄毛丫头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不由生出美滋滋的感觉。说实话,在中学,同学中有人谈恋爱那是公开的秘密,而我却特别喜欢我的外语老师刘老师。刘老师刚从大学分出来工作,讲课很有水平,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可是,刘老师对我的热情总是不以为然。我只好把心思写在日记上,在日记中诉说我的爱意。为了保守这个秘密,我把日记藏在枕头里。然而我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妈妈帮我整理房间,拆洗
林秀峰,又名林焕芝(1911-1969),广西苍梧县夏郢乡(今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德安村人。林秀峰爱国爱乡,任民治乡小学校长期问,逢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乡村自卫队,多次抗击来犯日军,深受乡亲拥戴,因抗日有功,抗战胜利后受地方当局嘉奖。  林秀峰出生于一个家底殷实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考入岭南大学。大学期问,富有爱国思想的林秀峰积极参加学生革命运动,抗议国民党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