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作为一种时代特征已给教育带来显著影响。以医学教育课程中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环境卫生学为例,结合该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预防专业学生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探寻适合该课程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环境卫生学;互联网;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52-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达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其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互联网+”正逐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2-4]。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已成为时代命题。本文尝试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环境卫生学中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认识到利用互联网开展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优势
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较单纯思想教育更具优势。因为人们对关注或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同样易于接受以这些事物为载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人们已认识到环境对人群健康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关注周围环境。环境卫生学正是研究周围环境与人群健康的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其为载体,无痕植入德育元素,能使學生的专业知识和德育素质同时得到提升,达到教育目的。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互联网可打破时空和地域壁垒,让沟通更迅速、便捷,从而为各行各业赢得更多的机遇。 “互联网+”已与教育紧密结合。当前课程思政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开展教学。首先,利用“互联网+”打破课堂和时间限制,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学习节奏,反复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加强师生间交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变化,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平等、自主、合作、共享和个性化学习。其次,利用网络平台的海量信息和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如通过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思想,实现时代精神的有效传播。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教学理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有重要指导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5],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教师只有顺应时代,不断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认识课程思政创新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其深刻内涵,才能指导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活动。
二、挖掘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
(一)挖掘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通过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认识,掌握课程思政的特征规律。通过师生座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环境卫生学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学生成长规律和当前时政热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相关行为、健康中国、团结合作、奉献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注重当前时政热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挖掘教材之外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如当前选用社会中的英雄事迹激励学生,加强其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思考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除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途径
本课程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1)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实践操作巧妙地进行价值观、思想、情感的提炼。如水体卫生PBL授课,通过水污染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水污染对健康的损害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增强环保意识,改善环境相关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做些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热情。(2)延伸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和加工,以知识来源和发展过程中的“故事”进行引导、广度延伸、深度解读、发掘德育内涵。如土壤卫生授课,可列举“鬼剃头”的故事,探讨“鬼剃头”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精神。(3)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制度、仪式、学习过程等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如实验课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团队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从遵守变成行为习惯,进而延伸为“内在思想”,变他律为自律,变依赖为分工合作。
三、构建以学习通为主的网络学习平台,并以QQ和微信辅助教学
本课程以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主要网络学习平台。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定制课程,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共享于平台,学生随时随地用手机或电脑完成在线学习、交流互动、下载资料等学习活动,使“教与学”更加灵活高效。除学习通网络平台外,还以学生喜欢的社交工具QQ和微信开展网上辅助教学,主要用于碎片化知识和热点案例的推送、点评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交流,通过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引导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针对本校2016级预防专业115名本科生开设,课程根据教学大纲、采用教材(杨克敌主编的第八版《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学生水平等方面,精选教学资源,采用学习通中“示范教学包”一键选择建课,完成建课任务。建课完成后搭建添加教学班级(为本校2016级预防专业1、2班)。随后逐步对课程中已有“章节”“资料”“作业”等内容进行完善、修改或补充。同时建立环境卫生学QQ和微信班级学习群,以便辅助学习和交流。具体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于课前一周把优化整合蕴含思政元素等授课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相关材料推送到学习通平台,如章节导学、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案例和共享资源链接等,并设置问题供师生讨论。通过学习通平台、QQ和微信学习群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群体或个体进行专业知识辅导和价值引领。如“自然灾害环境卫生”这一章,线下课前一周上传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实例,提问在这个案例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做什么?学生在线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解放军的奉献精神感染学生,使其德育得到升华,同时作为专业人员,自然灾害发生时要做好卫生应急措施(这是本章重点内容),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自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课堂实施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线上预习效果的基础上,采用多元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讲授、PBL、案例讨论、调研、查阅、分享、辩论和教学竞赛等。课堂上开展面对面互动和学习通平台互动,如签到、课堂投票、随机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随堂练习、问卷、课堂报告、教学评价等。通过互动学习加强学生的参与和自主程度,教师把握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问题、文化、情感的激发,从体验—感受—感悟—内化,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加深理解和掌握授课章节的知识点和知识模块。如线下课前大家就“自然灾害环境卫生”这一章中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实例进行了线上讨论,教师可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分享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同时点出本章的学习重点,最终使学生的德育和专业知识同时得到提升,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三)课后巩固
课后教师把章节复习题、章节测试题和拓展资料等传送到学习通平台,供学生复习和知识拓展,让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并书写心得,如“土壤卫生”这一章,上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设置问题“垃圾分类你做了吗?”“大气卫生”这一章,上传保护臭氧层的相关资料,并设置问题“你知道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一天吗?为保护臭氧层你能做些什么?”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课后体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升教学效果。
(四)组织与课程有关的学术活动或志愿者活动
在革命老區“红色”环境背景下,让学生适当外出参观考察、开展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如宣传倡导举办垃圾分类活动,公共场所环境质量检测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调研报告,可作为课程学习情况考核加分项目(在开课期间,每参加一次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可在过程性评价中加5分)。
(五)课程考核
本校2016级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比40%和60%。为体现学生综合素质,除学科专业知识考评外,还包括思政考评,如过程性评价除了包括线上线下专业知识学习、讨论、随堂测试、实践等考评外,还包括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等思政考评,例如实践中除考查实验操作能力,还考查工作严谨细致情况、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等思政考评。课程考核方式在课程开课时已告知学生,学生重视过程性考核,在工作严谨细致情况、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在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学生就课程对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团队协作和各方面的反应能力的培养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对添加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比较满意。
五、结语
利用“互联网+”开展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衔接,再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使教与学更加灵活,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然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也有所不同,教师网络技术能力也存在差异,要使课程思政与当前时政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还需要不断地精心设计完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探索适合课程思政的高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雷,李延平.国内“互联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4):1-8.
[3]万新娜.“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2):114-119.
[4]和春红,赵昆.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现代教育科学,2020(2):56-60.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编辑 薛直艳
[关 键 词] 环境卫生学;互联网;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52-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达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其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互联网+”正逐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2-4]。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已成为时代命题。本文尝试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环境卫生学中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认识到利用互联网开展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优势
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较单纯思想教育更具优势。因为人们对关注或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同样易于接受以这些事物为载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人们已认识到环境对人群健康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关注周围环境。环境卫生学正是研究周围环境与人群健康的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其为载体,无痕植入德育元素,能使學生的专业知识和德育素质同时得到提升,达到教育目的。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互联网可打破时空和地域壁垒,让沟通更迅速、便捷,从而为各行各业赢得更多的机遇。 “互联网+”已与教育紧密结合。当前课程思政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开展教学。首先,利用“互联网+”打破课堂和时间限制,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学习节奏,反复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加强师生间交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变化,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平等、自主、合作、共享和个性化学习。其次,利用网络平台的海量信息和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如通过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思想,实现时代精神的有效传播。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教学理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有重要指导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5],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教师只有顺应时代,不断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认识课程思政创新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其深刻内涵,才能指导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活动。
二、挖掘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
(一)挖掘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通过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系统认识,掌握课程思政的特征规律。通过师生座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环境卫生学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学生成长规律和当前时政热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相关行为、健康中国、团结合作、奉献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注重当前时政热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挖掘教材之外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如当前选用社会中的英雄事迹激励学生,加强其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思考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除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途径
本课程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1)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实践操作巧妙地进行价值观、思想、情感的提炼。如水体卫生PBL授课,通过水污染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水污染对健康的损害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增强环保意识,改善环境相关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做些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热情。(2)延伸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和加工,以知识来源和发展过程中的“故事”进行引导、广度延伸、深度解读、发掘德育内涵。如土壤卫生授课,可列举“鬼剃头”的故事,探讨“鬼剃头”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精神。(3)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制度、仪式、学习过程等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如实验课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团队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从遵守变成行为习惯,进而延伸为“内在思想”,变他律为自律,变依赖为分工合作。
三、构建以学习通为主的网络学习平台,并以QQ和微信辅助教学
本课程以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主要网络学习平台。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定制课程,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共享于平台,学生随时随地用手机或电脑完成在线学习、交流互动、下载资料等学习活动,使“教与学”更加灵活高效。除学习通网络平台外,还以学生喜欢的社交工具QQ和微信开展网上辅助教学,主要用于碎片化知识和热点案例的推送、点评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交流,通过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引导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针对本校2016级预防专业115名本科生开设,课程根据教学大纲、采用教材(杨克敌主编的第八版《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学生水平等方面,精选教学资源,采用学习通中“示范教学包”一键选择建课,完成建课任务。建课完成后搭建添加教学班级(为本校2016级预防专业1、2班)。随后逐步对课程中已有“章节”“资料”“作业”等内容进行完善、修改或补充。同时建立环境卫生学QQ和微信班级学习群,以便辅助学习和交流。具体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于课前一周把优化整合蕴含思政元素等授课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相关材料推送到学习通平台,如章节导学、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案例和共享资源链接等,并设置问题供师生讨论。通过学习通平台、QQ和微信学习群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群体或个体进行专业知识辅导和价值引领。如“自然灾害环境卫生”这一章,线下课前一周上传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实例,提问在这个案例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做什么?学生在线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解放军的奉献精神感染学生,使其德育得到升华,同时作为专业人员,自然灾害发生时要做好卫生应急措施(这是本章重点内容),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自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课堂实施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线上预习效果的基础上,采用多元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讲授、PBL、案例讨论、调研、查阅、分享、辩论和教学竞赛等。课堂上开展面对面互动和学习通平台互动,如签到、课堂投票、随机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随堂练习、问卷、课堂报告、教学评价等。通过互动学习加强学生的参与和自主程度,教师把握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问题、文化、情感的激发,从体验—感受—感悟—内化,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加深理解和掌握授课章节的知识点和知识模块。如线下课前大家就“自然灾害环境卫生”这一章中解放军抗震救灾的实例进行了线上讨论,教师可在课堂上用较短的时间分享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同时点出本章的学习重点,最终使学生的德育和专业知识同时得到提升,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三)课后巩固
课后教师把章节复习题、章节测试题和拓展资料等传送到学习通平台,供学生复习和知识拓展,让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讨论并书写心得,如“土壤卫生”这一章,上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设置问题“垃圾分类你做了吗?”“大气卫生”这一章,上传保护臭氧层的相关资料,并设置问题“你知道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一天吗?为保护臭氧层你能做些什么?”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课后体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升教学效果。
(四)组织与课程有关的学术活动或志愿者活动
在革命老區“红色”环境背景下,让学生适当外出参观考察、开展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如宣传倡导举办垃圾分类活动,公共场所环境质量检测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调研报告,可作为课程学习情况考核加分项目(在开课期间,每参加一次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可在过程性评价中加5分)。
(五)课程考核
本校2016级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比40%和60%。为体现学生综合素质,除学科专业知识考评外,还包括思政考评,如过程性评价除了包括线上线下专业知识学习、讨论、随堂测试、实践等考评外,还包括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等思政考评,例如实践中除考查实验操作能力,还考查工作严谨细致情况、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等思政考评。课程考核方式在课程开课时已告知学生,学生重视过程性考核,在工作严谨细致情况、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在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学生就课程对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团队协作和各方面的反应能力的培养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对添加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比较满意。
五、结语
利用“互联网+”开展环境卫生学课程思政,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衔接,再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使教与学更加灵活,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然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也有所不同,教师网络技术能力也存在差异,要使课程思政与当前时政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还需要不断地精心设计完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探索适合课程思政的高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雷,李延平.国内“互联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4):1-8.
[3]万新娜.“项目导向—网络驱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2):114-119.
[4]和春红,赵昆.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现代教育科学,2020(2):56-60.
[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