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渗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契合文化强国的要求,承担着“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故而,中职语文教学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履行传承文化时代使命以外,促进学生健全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以中职语文教学的视角,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分析,指出不足之处,且提供有效开展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 鍵 词] 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84-02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发布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
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
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
[5]郭维峰.创新中職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7):130-131.
◎编辑 郑晓燕
[关 鍵 词] 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4-0084-02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因此在育人方面价值非常高。中职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构建和形成期,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和影响。所以做好引导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是文化集成而来的,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应利用课程优势,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要求,又兼备良好德行的人才。这样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就会更有竞争力,文化素养也会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思想上懈怠、不够重视、缺乏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因受应试教育影响,为教学服务考试,很少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语文课堂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难以通过优秀文化达到熏陶和育人的作用。教师虽会在语文课堂中介绍传统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在教学中只是象征性提及。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是简单概括、强行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中看似渗透了传统文化,不过缺少实际作用和效果,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传统文化[1]。学生很难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身的促进性,自然也就不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化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故而应发挥这个方面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确保其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腾出足够时间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经常会省去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的讨论环节,直接总结或者告诉学生结论。即使让学生讨论,也会草草了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要求,便是记住相关文学常识,以应对语文考试。学生虽然在课堂中接触了传统文化,了解的却只是皮毛,未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最终,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差,且影响文化传承。因此,从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看,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未能让学生成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从个人角度看,学生是未来文化的传承者,其自身素质问题取决于传统文化的熏陶,经过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更有底蕴,从而走得更远。从社会角度看,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要有责任与担当。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确保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学习
2020年发布的新版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依照新课改要求,渗透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包含的这类文化,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等提升的文章,且具有育人价值[2]。其中也包含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然后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以确保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的放矢。这里要注意,立足于教材的传统文化学习,必须要做好规划和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既不能本末倒置,占用其他目标学习时间,又不能三两句就概括完。教师要在课堂中平衡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部分教学的关系[3],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并且适当拓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以《清明上河图》这篇文章为例,主要评价了一幅非常珍贵的绘画作品,对作品内容和特点以及重要价值做了全面介绍。在实际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特色、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人情等,同时还要让其明确这幅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为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从内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民族自豪感。另外,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课堂资源会更为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立足生本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坚持生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学亦是如此,应当让学生自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相互讨论,从而深入认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礼仪仁孝、精忠报国、尊重师长、中庸之道、谦虚诚实等美德,也有很多造诣高深的艺术作品和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中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会不自觉被陶冶和影响,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汲取精神食粮,从而以其作为言行指导和规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不要灌输传统文化,而要培养学生的喜爱之情,使其自觉去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的同时不断内化。传统文化学习教学就能在育人以外,促进这类文化持续传承。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话题讨论。避免局限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延伸到生活[4]。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反思现实,从而在生活感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警示和教导作用。总之,语文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等。
以《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现在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弘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投入感情阅读课文,并在过程中感受母亲善良宽厚和勤俭朴实以及身上所具有的待人热情真诚和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个部分不要分析和讲解,而应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讨,谈谈阅读感受。学生在了解和体会作者对母亲敬佩、感激、怀念之情后,会从现实出发,回想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爱并说出来,这样有助于唤醒其感恩之心。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所以每个人都要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用行动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三)立足教学效果,探寻教学方法多样化,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就要让学生对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要通过多样化教学实现。中职语文课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时,不能一味翻译,或者分析古诗词,而要让学生作为主体,反复诵读,在过程中进行思考,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等。这样就能自我教育和消化,在诵读中感知意境美和韵律美,掌握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语文课传统文化教学还要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图片或者影视片段,再现诗歌所描述意境,或者是再现情境的方式[5],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另外,学习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作为导演,让学生进行表演,再次呈现文章内容,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了解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思想价值观等。除了这些之外,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也可提供话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以《冯谖客孟尝君》这篇课文为例,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通过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认真分析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呈现事件中,会获取直接感受,对课文理解会更深,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战国时期历史风貌以及养士和用士的习俗。
(四)立足学生体验,组织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教学要组织好传统文化学习,除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渗透外,还要为学生营造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室中张贴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读书角开辟一块地方,摆放上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定期举办书法大赛、国画比赛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传统节日,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比如端午节要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就是有哪些庆祝方式和风俗等;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在无法组织学生划龙舟的情况下,使其观看划龙舟比赛视频,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
此外,平时课外活动要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优秀文化,组织剪纸、制作油纸伞、观看皮影戏和教其动手制作等。学生会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会自觉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就突破课堂限制,向着课外发展,同时提升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并要求学生制订经典诵读计划,除了要检查诵读情况,还要组织经典诵读大赛和诵读交流会等,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三、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多种传统美德、人文情怀和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可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这类文化中,除了能了解中华民族风土人情、艺术文化、道德价值观等,还能在过程中接受熏陶,更加热爱祖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永红.浅谈中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8(12):138-139.
[2]贺岩.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J].孩子天地,2020(9):240-241.
[3]石英.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9):6.
[4]王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6):68.
[5]郭维峰.创新中職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7):130-13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