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是关系到学生成长的大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抓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课本,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学生相当一部分感悟认识都来源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有关课文的小资料、童话寓言、名人名言、中外名著、科普知识、诗歌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只把课文作为一个范例,大量的自由时间、课余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去"啃"他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非常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上阅读课。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要为学生读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让他们比较辩析,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安徒生的《丑小鸭》以后,我为学生读了一篇小小说《鸡窝里的鹰》(一只误入鸡群的鹰因惧怕别人的嘲讽瞻前顾后,甘于平庸,失去了作鹰的本性),通过比较,学生对丑小鸭的坚强、持之以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坚定了对自己理想的信心与追求。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之后,我为学生读了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帮学生深刻理解沦陷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等。时间长了,学生们除了钦佩老师的"博学"之外,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阅读。欧?亨利、莫泊桑、川端康成、朱自清、老舍、鲁迅等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有益的阅读无疑为学生学好语文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培养朗读、背诵积累的习惯
好的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饱含着作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浓缩着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思考,蕴含着作家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好的东西不可泛泛而读,要放声朗读,吟诵,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方可深刻体味,领略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学生的背诵积累,每篇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要求必须背会,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挨打"一段,《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内心活动等。课外阅读时,好的文段要求摘抄、背诵。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文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一段就可以帮学生对人生价值产生新的思考;如读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背诵"秋天是一个穿着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住风寒,却捧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独特的感受去写秋天,避免了"秋天来了,树叶黄了"的陈词滥调。
对于文言文、古典诗词中历来传诵的精品,更是要反复朗读、背诵、品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乡之情动人心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腔爱国之情却无英雄用武之地,催人泪下......
"厚积方能薄发",丰富的积累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想觉悟水平,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从而影响他们的写作风格。
三、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验过程,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解放个性的原料,观察并非漫无目的地看看,而是用心来品,只有袒露着诚心积极、认真地去解读生活的时候,才会透过丰富而复杂的现象接近生活的本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眼睛当摄像机,把耳朵当录音机,把心灵当储存器,把手当复印机,将内心积淀的生活点滴如实地反映出来。
比如写一个迟到的学生"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做习题,只听见教室的后门吱吱吱吱,断断续续地响,他弯下身子,从门缝里挤了进来,以最后一排学生为屏障,迈着小碎步,猫腰溜到了自己的座位,跨过凳子,趴在了桌子上,还不时抬眼朝老师瞥去......"这样,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动作、神态,也写出了人物生怕被发现的心理。
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让学生观察感悟生活,以引起写作"内需","情动而辞发",从而达到写作"生活基础化"。
四、培养学生自由练笔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每学年自由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拓展广阔的写作空间,除了常规作文外,每周应让学生写写"随笔",不给任何限制,学生可用日记写真、周记回眸、琐事札记、生活偶拾、心得感悟、质疑探微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真切反映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尽量做到轻松随意,全凭自然。这样,就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这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又有挑战,彻底解决了学生心灵的绳索,把原来那些"要我写"的东西变成"我要写"。当一个人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时,必定会投入更多的激情,激发更多的灵感,天长日久,写的东西自然就清晰了,顺畅了,丰富了!
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便会自动升级,到那时,阅读量增加了,阅读面扩大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丰富了,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了。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是关系到学生成长的大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抓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课本,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学生相当一部分感悟认识都来源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有关课文的小资料、童话寓言、名人名言、中外名著、科普知识、诗歌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只把课文作为一个范例,大量的自由时间、课余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去"啃"他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非常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上阅读课。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要为学生读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让他们比较辩析,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安徒生的《丑小鸭》以后,我为学生读了一篇小小说《鸡窝里的鹰》(一只误入鸡群的鹰因惧怕别人的嘲讽瞻前顾后,甘于平庸,失去了作鹰的本性),通过比较,学生对丑小鸭的坚强、持之以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坚定了对自己理想的信心与追求。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之后,我为学生读了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帮学生深刻理解沦陷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等。时间长了,学生们除了钦佩老师的"博学"之外,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阅读。欧?亨利、莫泊桑、川端康成、朱自清、老舍、鲁迅等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有益的阅读无疑为学生学好语文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培养朗读、背诵积累的习惯
好的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饱含着作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浓缩着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思考,蕴含着作家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好的东西不可泛泛而读,要放声朗读,吟诵,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方可深刻体味,领略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学生的背诵积累,每篇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要求必须背会,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挨打"一段,《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内心活动等。课外阅读时,好的文段要求摘抄、背诵。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文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一段就可以帮学生对人生价值产生新的思考;如读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背诵"秋天是一个穿着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住风寒,却捧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独特的感受去写秋天,避免了"秋天来了,树叶黄了"的陈词滥调。
对于文言文、古典诗词中历来传诵的精品,更是要反复朗读、背诵、品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乡之情动人心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腔爱国之情却无英雄用武之地,催人泪下......
"厚积方能薄发",丰富的积累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想觉悟水平,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从而影响他们的写作风格。
三、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验过程,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现个性、解放个性的原料,观察并非漫无目的地看看,而是用心来品,只有袒露着诚心积极、认真地去解读生活的时候,才会透过丰富而复杂的现象接近生活的本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眼睛当摄像机,把耳朵当录音机,把心灵当储存器,把手当复印机,将内心积淀的生活点滴如实地反映出来。
比如写一个迟到的学生"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做习题,只听见教室的后门吱吱吱吱,断断续续地响,他弯下身子,从门缝里挤了进来,以最后一排学生为屏障,迈着小碎步,猫腰溜到了自己的座位,跨过凳子,趴在了桌子上,还不时抬眼朝老师瞥去......"这样,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动作、神态,也写出了人物生怕被发现的心理。
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让学生观察感悟生活,以引起写作"内需","情动而辞发",从而达到写作"生活基础化"。
四、培养学生自由练笔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每学年自由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拓展广阔的写作空间,除了常规作文外,每周应让学生写写"随笔",不给任何限制,学生可用日记写真、周记回眸、琐事札记、生活偶拾、心得感悟、质疑探微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真切反映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尽量做到轻松随意,全凭自然。这样,就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这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又有挑战,彻底解决了学生心灵的绳索,把原来那些"要我写"的东西变成"我要写"。当一个人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时,必定会投入更多的激情,激发更多的灵感,天长日久,写的东西自然就清晰了,顺畅了,丰富了!
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便会自动升级,到那时,阅读量增加了,阅读面扩大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丰富了,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