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善读本》看慈善文化建设的“软”与“硬”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视为造福未来的奠基工程。由中华新纪元慈善教育基金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慈善读本》已经获得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慈善机构和学校师生的认同和赞誉。慈善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普及展示了一条深入人心、沁人心田的道路。
  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延绵不断,永无止境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慈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慈善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慈善人物星光璀璨,慈善捐赠发展迅猛,慈善理念逐步深化,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仍有不少人简单地把慈善文化建设理解为“硬”建设,如慈善机构利用善款助医、助学、助老、助困、助孤,为乡村造桥修路,协助政府建设敬老院等看得见的慈善行为,并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同。但对慈善文化建设的另一面,如慈善文化精神的涵养,慈善道德建设,慈善文化环境的培育,慈善理念的提升着力不够,这种重“硬”轻“软”的短视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经济建设是国家硬实力的主要标志,文化本身就是软实力,而慈善文化在这个软实力中更显得不易把握,其建设也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显著效果。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包含着慈善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些同志马上想到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慈善文化的“软”与“硬”是辩证的统一。“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软”实力蕴含在“硬”实力中,“硬”实力离不开对慈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自觉,“软”“硬”兼施,方能显示出慈善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单就慈善筹资这一相对的“硬”文化而言,在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条件下,在大多数人尚未小康的时候,在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金钱至上的环境里,慈善软文化建设会更复杂更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需要党委政府的号召与倡导,需要媒体长久的宣传和正面引导。不是吗?《感动中国》十周年播出的人物和尾声白方礼老人14年脚踏三轮支教助学35万元的无私善举,令数亿中国人在电视机面前接受了最为感动的慈善文化教育,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精心策划的这一“软”文化,已足足10年,今后还要继续下去,说明“软”比“硬”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和气象,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和坚韧。
  慈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陶冶养成,久久为功的漫长过程。《慈善读本》作为软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在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的方式方法,为把慈善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理想教育、信仰培育,课外实践中作出了有益且令人鼓舞的尝试。但该书的编委们尚未领悟到《慈善读本》独特的内容衬托出指方向、有意义、讲价值这一慈善文化软实力的民族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效应,正在转化成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而奋发学习的动力。衷心期盼《慈善读本》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修订之后,进一步为我国慈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谁都有落入恐慌中不知所措的时候,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请让我们携起手来,只为了谱写这一首爱的赞歌吧。  爱,一个很难诠释而又被演绎阐释得太多太久的字眼。在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滚动的同时,爱从未悄然地从任何生命中淡去。因为有爱,生命的河流才会永远奏响动听的歌;因为有爱,即便是来自撒哈拉沙漠的风儿也不会吹干生命中的绿洲;因为有爱,生活有了永不褪色的美丽。  “嘀嘀……”随着几声鸣笛声,中午时分学校开进
伴随着一阵阵寒冷的北风,紧跟着一片片晶莹的雪花,冬,像一位不速之客悄然地来了。虽然冬天是冰冷的,但想起前天上午动人的一幕,我的心却是暖暖的,就像太阳突然出来了,光芒穿透云层,大片地倾泄在土地上。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能一刹那点亮人的眼、照亮人的心。  Cha —— chance —— 机会  我是一名留守儿童,父亲常年不在身边,母亲一个人担起抚养和教育我们的重担。记得那日刚打上课铃,一位老师在门口叫
深秋的锦城,已是寒风萧瑟。站在小区门口,把手中刚用饮料瓶换的27元钱紧紧地攥起来,此刻我的心飞向了贵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那是夏季一个酷热的午后,我从家里拿了一瓶冰镇饮料和一块雪糕坐在凉亭中。喝完饮料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男孩死死盯着我手中的易拉罐。肯定是个小馋猫,我的心里一阵不屑,易拉罐被我准确地投进了凉亭旁的垃圾箱中。小男孩走过去从垃圾箱中取出了易拉罐,踩扁后,放进肩上的布袋中。  我好奇地问
人人赞美伟大,追求完美。然而任何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党的十七大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应对各族人民的新期待,为我国人民福祉的增进,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媒体的强大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强势媒体。近年来,大众纷纷目睹了报纸、电视、甚至是网络等媒体的强大力量,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风靡大江南北,网络又令芙蓉姐姐、中国最美的女记者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由此不难想象:一旦慈善事业得到了强势媒体的强力推广,必定事半功倍。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2007年2月4日公益日举办的《春暖2007》大型公益晚会节目证明了这一点。连续十几个小时的《春暖2007》多点直播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箱子。在角落,被遗忘许久。在灰尘快要蒙上我眼鼻时,一双稚嫩小巧的手把我拉到了桌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我被穿上了一件鲜红色的外衣,身上注名“募捐箱”三个大字。不知怎么,一种受重视的感觉油然而生。  周六的上午,我终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被安放在一个帐篷,十几个中学生笑眯眯地看着我,不停地端详着我。不久,他们都忙碌起来,带着笑脸和过路的人们说些什么,接着就会看到那些陌生人,带着温暖的
天津南开中学是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系列南开学校的发祥地。建校至今,南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桑风雨、磨练砥砺,并逐步熔铸积淀了厚重的德育传统。张伯苓老校长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以德育为万事之本”的教育思想。1934年,张伯苓校长总结南开三十年的办学经验,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南开传统的大量德育活动至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
眼累了,坐久了,就有一个习惯,站在窗前向远处眺望一下。以前还不曾留意过,向北的窗前有一条僻静的小巷,离得窗子更近的那户人家,见得更多的是两位老人,看样子都是耄耋之人了。老伯显得还比较健朗,老太太的景况就不大好了,最初看到的是老伯搀扶着老太太从屋子里往外走,很小心的样子。暑假过后,就极少看到老太太出来了,是不是病情加重了?   这个寒冷的冬日,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地面上,站在窗子里的我,只能隔着玻璃向
慈善是一缕阳光,给人温暖和希望;慈善是春天的雨露,给人清新的气息;慈善是暗夜的星光,给人前进的勇气;慈善是温柔的眼神,抚慰孤弱的灵魂;慈善是无声的呵护,给人温馨和安详……  记得那是阳光明媚的春日,我与朋友外出购物,路过一个公园门口的时候,见到一个大约9岁的女孩,身着橙红色志愿服,坐着轮椅拿着爱心箱朝我们的方向而来。她一开始对我们甜甜一笑,随后先指了一下身上的志愿标志,再指一下爱心箱,然后用手一直
2月9日多家媒体报道,湖南一学生获得500元捐款,学校“克扣”300元。有干部向记者讲了他们的苦衷: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表示对爱心人士的尊重,要迎来送往,有的还要请媒体宣传,为此确实要增加不少人力物力。这样的事多了,好事也难办了。   所谓“法律慈善”,即如何让慈善得到和谐发展,如何让慈善精神和现代公民性格有效结合起来,如何让慈善公信力得到稳定推进,如何让慈善透明度得到有效保障。仅依靠地方性的慈善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