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年来,初中政治课中存在着重智商轻情商,重理论轻实践,重难度轻基础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情商 成因 制度创新 教育改革
近年来,初中政治课教育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发展迅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奇迹的创造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过,如果仔细研究一下目前我国的初中政治课教育现状,就会发现各地普遍的政治课教育都普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政治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智商轻情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但分数仍然成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眼中,智商的培养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智商高的人,思维品质优良,学习能力强,认识事物透彻,能自觉完成作业,学习比较轻松。而情商主要与非理性因素有关,它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情商通俗来讲包括到了一个人的诚信程度、意志力强弱、团队精神、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等等。智商高而情商不高的人可能先天性优势明显,然而情商高而智商不高者完全有能力凭借一番苦练而获得比智商高者更好的优势。据研究,单纯只依靠专业知识而获得成功的人,仅仅占到15%左右,而其余85%的成功者,其成功完全依靠成功者比较完善的人格,比较高的情商。这充分证明了情商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而目前的教育方式比较偏重对学生智商的开发,陷入了一个误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拼命的传授学生知识,搞题海战术,考前综合训练,预测高考动向,追求升学率。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包括家长都很少有人从心理学方面从情商的角度出发去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校的培养计划中,也很少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抗挫折训练、社交礼仪、诚信教育等等,教学过程中把重点都放在了数理化、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性的课程上,课程体系本身就存在较为严重的天然缺陷。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实质上中考、高考只注重成绩,没有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诚信、品德、健康等方面,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着重培养智商,忽视了情商的培养,品行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均衡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2、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课本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型人才已经逐渐被知识能力双重型人才所取代。目前中国高校毕业就业率只达百分之六十八,人力资源过剩而人才奇缺的现象在短期内还不能解决。我国目前中学各类课程,包括政治课在内,都是理论内容充足,实践内容匮乏。国家对实践方面的课程投入资金短缺,老师示范的多,学生动手的少,教材上的实践内容都是设计好的,几乎没有让学生自主创新的。但是,能力不等于知识,不等于书本,人才更不是学历更不是文凭!一味只通过书本学习知识,这就造就了大量的只会读书考试,读死书的书呆子的诞生。理论学习的非常多,实际动手能力几乎为零。统计数据显示,据统计广东省劳动力总给为140万人,总需求为105万人。表面看起来劳动力供给充足,但事实上广东省中高级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因为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只能胜任最初级的工作,完全不能胜任高级工种。广东如此,全国其他地区也一样!目前社会上最需要的不是理论性强的人才,而是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同样丰富的综合性人才。
3、重难度轻基础。近年来,中学教材的难度深度广度日益加大,尽管删除某些繁、难、偏、旧等内容,但有一部分内容,从大学现在下放到了高中,有些内容以前是高中才有的,现在下放到了初中,这无形之中加大了中学教材的难度,相当大程度上容易挫伤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比如高中政治教材中,现在出现了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GDP、GNP、NNP、NI等概念提早出现,关于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等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也出现了,这些本来是大学里经管专业的大学生才会学到的内容,应该出现在大学《西方经济学》中的内容。据教育专家研究对比,目前我国中学课程内容中数理化教材的难度,都远大于美国同年级教材的难度。美国高二学生学习的课程同我们初三的课程难度类似。教材偏难偏深,这就势必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成绩,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材的难度加大了,必然影响到基础知识的布局空间,这样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去巩固基础,而是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去攻克所谓的大题难题。高考题目中,相对容易、中等难度和难题的分配比例是3:5:2,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就可以答对80%的题目,这样的分数完全可以满足正常升学的需要,同时,基础知识所需投入的时间也比难题投入的时间要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打好坚实的基础才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考试获取高分的重要手段。
4、重升学轻能力。中学教育,在目前的升学率指挥棒下,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升学率展开,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经济来源、上级领导的面子、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压力,所以学校所有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升学率上,这样就导致了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我们的学生坐议立谈头头是道,解决问题百无一是。比如思想品德教材,其中空洞的说教很多。教材告诉学生“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体现了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类似的道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学生都能信手拈来,张口就讲出好多,但是这些夸夸其谈不联系实际的教条却使的学生们读来昏昏欲睡,这些大道理能够感动的只有编写教材的人自己,甚至编写教材的人自己都怀疑这些大道理到底能够起到多大作用。政治课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感动人,打动了人心才能够去引导人,才能够让他们去努力实践这些道理。而要想能够打动读者,绝不能够仅仅依仗知音式的故事,而是要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底最深处的故事,要有感动人的方法,要有感动人的教师,真正能够让大家共鸣的榜样必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考试时候的几道试题“什么是自尊?如何铸造良知的标准?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这些仅仅是试题,背诵了标准答案,答对了这些试题,就能够得到高分,就能够考上理想的高等学府,就能够得到如意的工作,可是这些仅仅是试题,不是品德教育;学生回答的仅仅是答案,而不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可以放弃了,而且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体质下降严重,学生的人格有所欠缺,有心理缺陷的学生不在少数,幸福感缺失,道德水平滑坡等等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去解决。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
目前我国中学政治课教育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原因很复杂,有国家和地方各种政策以及机制方面的因素,有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方面的因素,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有教育体系自身的问题,总之,成因不是单一的某种因素,而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比较复杂。
一是政策以及机制方面的因素。学生从升学到毕业,到正式就业工作,这个一系列的流程中,各种关卡各种晋升的标准都是關注在学生的成绩、文凭上,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从高中考入大学时,学校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的德、美、劳等方面;从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应聘时,很多单位关注的是毕业生的文凭、背景;公务员招聘,企业员工招聘,学校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招聘,现在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甚至研究生博士以上学历。学历与学位成了一个人就业、升职的刚性门槛,一块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敲门砖。高中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却要求专科生去做,本科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却要求研究生去做;没有文凭就不算人才;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实行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一票否决制;工资、奖金、住房、升职、福利等等都与学历挂钩。总之,有学历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学历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大家拼命的去争取学历,争取进入高等学府,而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的独木桥就是高考成绩,学生的道德、体质、礼仪、信用、人格、特长等等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战役中都被主动忽略了。这种模式选出来的人才,这种文凭本位制选出来的精英几乎是千人一面万人一面的,这和古代八股选士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不可能改造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要想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只能由上而下的做出相关教育政策和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认为“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成为人上人,为了摆脱生存在社会底层的宿命,为了光宗耀祖。当代社会,一个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成不了大学生,那就意味着上述种种基本上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不会有父母心甘情愿的让孩子放弃大学而去追求自己的不合主流的理想。2011年,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的接近百万大军。这种心理无疑强烈的暗示学校和老师:只要抓好文化课学习,提高升学率,你就是优秀的!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环节只能无奈的为文化课让步了。
三是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实践课程,相对文化课程来讲,一般来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学校自己造血功能先天缺乏,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建设自己的实验基地,这样实验课程就开不起来,空缺出来的课时只好用语文、数学等来填充。
四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加上劳动生产效率在逐步提高,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目前劳动力的总供给要大于总需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了。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变成典型的买方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方占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必然导致需求方不断提高用工条件,由最初的初中生、高中生、专科生到现在的本科生、博士生,就业门槛逐年提高,这样为了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劳动者不得不去追逐高文凭,学校也只能不断强化文化课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养,以追求高升学率,满足人们获取高文凭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解决目前我国中学政治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有几个。
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何为低文凭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另外订立一套晋升制度,或者在现行职称体系内给他们一条出路,放宽对文凭的限制;如何改变分配中对文凭的严重倾斜,转而文凭和实际能力并重,给资格证书、技工证书跟文凭同等的待遇,坚持按实际贡献分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制度创新的。
二是教育改革。学校方面,应该加大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的课时数,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时间,提高实践课程老师的待遇,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增加到考核项目中去,使得学校变成真正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完善人格,自由发展,又适应社会需求。
三是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需要通过考试来选拔,这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基础;然而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多层次人才,这就要求老师着眼于素质教育,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升学,而应该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这对老师来说,无疑加大了教学要求,需要老师花更大精力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掌握的技能。
四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现在的学生思想开放,追求人格平等,有更多的机会从互联网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紧跟时代潮流,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讲和练结合,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適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开阔思维,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初中阶段的教育,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孩子能否幸福自由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何磊.广东高级技能人才告急[N]
2、初中思品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广辉,李德树,卿平海.关于25000名初中学生自信心的调查报告[J].
关键词:情商 成因 制度创新 教育改革
近年来,初中政治课教育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发展迅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奇迹的创造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过,如果仔细研究一下目前我国的初中政治课教育现状,就会发现各地普遍的政治课教育都普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政治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智商轻情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但分数仍然成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眼中,智商的培养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智商高的人,思维品质优良,学习能力强,认识事物透彻,能自觉完成作业,学习比较轻松。而情商主要与非理性因素有关,它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情商通俗来讲包括到了一个人的诚信程度、意志力强弱、团队精神、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等等。智商高而情商不高的人可能先天性优势明显,然而情商高而智商不高者完全有能力凭借一番苦练而获得比智商高者更好的优势。据研究,单纯只依靠专业知识而获得成功的人,仅仅占到15%左右,而其余85%的成功者,其成功完全依靠成功者比较完善的人格,比较高的情商。这充分证明了情商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而目前的教育方式比较偏重对学生智商的开发,陷入了一个误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拼命的传授学生知识,搞题海战术,考前综合训练,预测高考动向,追求升学率。学校、老师、社会甚至包括家长都很少有人从心理学方面从情商的角度出发去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学校的培养计划中,也很少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抗挫折训练、社交礼仪、诚信教育等等,教学过程中把重点都放在了数理化、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性的课程上,课程体系本身就存在较为严重的天然缺陷。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实质上中考、高考只注重成绩,没有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诚信、品德、健康等方面,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着重培养智商,忽视了情商的培养,品行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均衡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2、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课本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型人才已经逐渐被知识能力双重型人才所取代。目前中国高校毕业就业率只达百分之六十八,人力资源过剩而人才奇缺的现象在短期内还不能解决。我国目前中学各类课程,包括政治课在内,都是理论内容充足,实践内容匮乏。国家对实践方面的课程投入资金短缺,老师示范的多,学生动手的少,教材上的实践内容都是设计好的,几乎没有让学生自主创新的。但是,能力不等于知识,不等于书本,人才更不是学历更不是文凭!一味只通过书本学习知识,这就造就了大量的只会读书考试,读死书的书呆子的诞生。理论学习的非常多,实际动手能力几乎为零。统计数据显示,据统计广东省劳动力总给为140万人,总需求为105万人。表面看起来劳动力供给充足,但事实上广东省中高级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因为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只能胜任最初级的工作,完全不能胜任高级工种。广东如此,全国其他地区也一样!目前社会上最需要的不是理论性强的人才,而是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同样丰富的综合性人才。
3、重难度轻基础。近年来,中学教材的难度深度广度日益加大,尽管删除某些繁、难、偏、旧等内容,但有一部分内容,从大学现在下放到了高中,有些内容以前是高中才有的,现在下放到了初中,这无形之中加大了中学教材的难度,相当大程度上容易挫伤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比如高中政治教材中,现在出现了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GDP、GNP、NNP、NI等概念提早出现,关于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等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也出现了,这些本来是大学里经管专业的大学生才会学到的内容,应该出现在大学《西方经济学》中的内容。据教育专家研究对比,目前我国中学课程内容中数理化教材的难度,都远大于美国同年级教材的难度。美国高二学生学习的课程同我们初三的课程难度类似。教材偏难偏深,这就势必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成绩,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教材的难度加大了,必然影响到基础知识的布局空间,这样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去巩固基础,而是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去攻克所谓的大题难题。高考题目中,相对容易、中等难度和难题的分配比例是3:5:2,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就可以答对80%的题目,这样的分数完全可以满足正常升学的需要,同时,基础知识所需投入的时间也比难题投入的时间要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打好坚实的基础才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考试获取高分的重要手段。
4、重升学轻能力。中学教育,在目前的升学率指挥棒下,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升学率展开,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经济来源、上级领导的面子、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压力,所以学校所有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升学率上,这样就导致了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我们的学生坐议立谈头头是道,解决问题百无一是。比如思想品德教材,其中空洞的说教很多。教材告诉学生“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体现了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类似的道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学生都能信手拈来,张口就讲出好多,但是这些夸夸其谈不联系实际的教条却使的学生们读来昏昏欲睡,这些大道理能够感动的只有编写教材的人自己,甚至编写教材的人自己都怀疑这些大道理到底能够起到多大作用。政治课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感动人,打动了人心才能够去引导人,才能够让他们去努力实践这些道理。而要想能够打动读者,绝不能够仅仅依仗知音式的故事,而是要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底最深处的故事,要有感动人的方法,要有感动人的教师,真正能够让大家共鸣的榜样必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考试时候的几道试题“什么是自尊?如何铸造良知的标准?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这些仅仅是试题,背诵了标准答案,答对了这些试题,就能够得到高分,就能够考上理想的高等学府,就能够得到如意的工作,可是这些仅仅是试题,不是品德教育;学生回答的仅仅是答案,而不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可以放弃了,而且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体质下降严重,学生的人格有所欠缺,有心理缺陷的学生不在少数,幸福感缺失,道德水平滑坡等等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去解决。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
目前我国中学政治课教育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原因很复杂,有国家和地方各种政策以及机制方面的因素,有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方面的因素,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有教育体系自身的问题,总之,成因不是单一的某种因素,而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比较复杂。
一是政策以及机制方面的因素。学生从升学到毕业,到正式就业工作,这个一系列的流程中,各种关卡各种晋升的标准都是關注在学生的成绩、文凭上,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从高中考入大学时,学校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生的德、美、劳等方面;从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单位应聘时,很多单位关注的是毕业生的文凭、背景;公务员招聘,企业员工招聘,学校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招聘,现在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甚至研究生博士以上学历。学历与学位成了一个人就业、升职的刚性门槛,一块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敲门砖。高中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却要求专科生去做,本科生能够胜任的工作却要求研究生去做;没有文凭就不算人才;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实行英语和计算机考试一票否决制;工资、奖金、住房、升职、福利等等都与学历挂钩。总之,有学历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学历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大家拼命的去争取学历,争取进入高等学府,而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的独木桥就是高考成绩,学生的道德、体质、礼仪、信用、人格、特长等等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战役中都被主动忽略了。这种模式选出来的人才,这种文凭本位制选出来的精英几乎是千人一面万人一面的,这和古代八股选士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不可能改造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要想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只能由上而下的做出相关教育政策和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认为“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成为人上人,为了摆脱生存在社会底层的宿命,为了光宗耀祖。当代社会,一个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成不了大学生,那就意味着上述种种基本上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不会有父母心甘情愿的让孩子放弃大学而去追求自己的不合主流的理想。2011年,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的接近百万大军。这种心理无疑强烈的暗示学校和老师:只要抓好文化课学习,提高升学率,你就是优秀的!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环节只能无奈的为文化课让步了。
三是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实践课程,相对文化课程来讲,一般来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学校自己造血功能先天缺乏,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建设自己的实验基地,这样实验课程就开不起来,空缺出来的课时只好用语文、数学等来填充。
四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加上劳动生产效率在逐步提高,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目前劳动力的总供给要大于总需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了。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变成典型的买方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方占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必然导致需求方不断提高用工条件,由最初的初中生、高中生、专科生到现在的本科生、博士生,就业门槛逐年提高,这样为了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劳动者不得不去追逐高文凭,学校也只能不断强化文化课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养,以追求高升学率,满足人们获取高文凭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解决目前我国中学政治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有几个。
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何为低文凭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另外订立一套晋升制度,或者在现行职称体系内给他们一条出路,放宽对文凭的限制;如何改变分配中对文凭的严重倾斜,转而文凭和实际能力并重,给资格证书、技工证书跟文凭同等的待遇,坚持按实际贡献分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制度创新的。
二是教育改革。学校方面,应该加大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的课时数,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时间,提高实践课程老师的待遇,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增加到考核项目中去,使得学校变成真正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完善人格,自由发展,又适应社会需求。
三是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需要通过考试来选拔,这是应试教育存在的合理基础;然而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多层次人才,这就要求老师着眼于素质教育,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升学,而应该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这对老师来说,无疑加大了教学要求,需要老师花更大精力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掌握的技能。
四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现在的学生思想开放,追求人格平等,有更多的机会从互联网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紧跟时代潮流,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讲和练结合,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適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开阔思维,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初中阶段的教育,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孩子能否幸福自由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何磊.广东高级技能人才告急[N]
2、初中思品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广辉,李德树,卿平海.关于25000名初中学生自信心的调查报告[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