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有好几年了,它所倡导的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已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是可喜的事情。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还有不少误区,存在很多偏差,所以仍有研究探讨之必要。
有的教师把“自主”看成为“放手”,以致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于是“自主”便成了“放羊”,课堂气氛看起来很热闹,但课堂效率实在太差;而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不敢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轻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于是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伤害,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也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现今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做到既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合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没有“主导”何来“自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
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要大胆讲解,敢于引导,及时点拨,艺术指导,积极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与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扶”、“引”的过程。我以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教”学阶段,自学阶段,独学阶段,能学阶段,研学阶段。它们不是并列的,而是渐进的、逐步深入的,需要经历由“教”而“扶”,由“扶”而“立”,由“立”而“放”的艰难过程。
1.“教”学阶段与自学阶段。“教”学阶段,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弱,是在教师的教导之下进行学习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生是跟着教师学,学知识,学方法,学习思维的习惯;自学阶段,是学习的“自觉”阶段,学习的意识和要求开始变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扶”,学生是在教师的“扶助”之下学习的。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有依赖性,能力不强,需要教师教导、扶导和引导。
2.独学阶段。独学阶段是学习的“自为”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心理要求,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但在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深度、学习的难度以及学习的动力方面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导”。请注意,这里的“导”是“引导”的导,“导向”的导,“激励”的导,与“教”学阶段、自学阶段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质的变化。
3.能学阶段。能学阶段是学习的“自由”阶段,学生完全具备了自主学习的知识、能力和心理要求,由“自学”变成了肯学、“会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由“常导”变为“偶导”,由“扶手”变成“放手”了。至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基本完成了。
4.研学阶段。研学阶段,是前四个阶段的后续阶段,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阶段好像跟高中老师的“主导”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没有前面“导”,就没有这里的“研”,没有前面的“引”,也没有这里的“研”。
综上所述,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是从依赖到独立的渐进过程,更是一个由弱到强、由“自觉”到“自由”的改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尽管这个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多到少,由“扶”到“放”,但学生的“自主”意识就在这“扶”与“放”之中得到加强,在这“引”和“立”之中得到了升华。没有“主导”也就谈不上“自主”。我想,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内涵吧。
二、“自主”地位不可动摇
没有“自主”,“主导”的作用何在?如果说“主导”是手段,那么“自主”就是目的。教师的“主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要为“自主”学习尽心服务,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可能。
1.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思维培养。主要是指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语汇,恰当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面对问题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二是要以语文的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训练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是人的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听、说是信息输入,读、写是信息输出,它们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学会听教师讲话,听同学发言,学会抓住别人说话的重点,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关键性的词,根据自己的理解,勇敢地表达出来;要指导学生学会对话,学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说话,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学会提问,学会反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积累语言材料,积累思想,学习和运用写作技巧,为写作奠定基础。
三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基本方法,特别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对话,体会他们的情感,研究他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恰当的评价。
知识和思维是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是能力的体现,审美和探究是能力的高层,教师在这些方面“主导”作用的大小、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和高下,也是学生能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2.加强学生学习责任心、意志力的培养,为他们“自主”学习注入恒久的动力。“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动,二是独立,三是能学会学。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即学生对学习的强烈的内在需求。这个需求的培养,既来自于学习兴趣,学习的自我追求,更来自于学习责任、学习毅力。但学习的兴趣和责任不是与身俱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创设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冲动,觉得学习有意义、有价值,以化成内在的学习动力。但这种兴趣时有波动,甚至不一定能持久,教师还要通过提醒、鼓动、激励的方式,克服懈怠思想,使学生保持顽强的毅力,力求持之以恒;要描绘理想,畅想未来,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为“自主”学习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3.着眼于存疑析疑、探究好问的引导,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形成创新能力,指引学习方向。苹果从树上落下,牛顿因疑而发现了“牛顿定律”;蒸汽冲动壶盖,瓦特因疑而造出了蒸汽机……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初始动力。中学生是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人,也是敢于对社会、对文学的具体现象产生怀疑的人,更是勇于交流、通过碰撞产生思想火花的人,他们“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能“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因此,要引导他们“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由“主导”到“自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因为,有疑问,才会有讨论;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疑问,才会引起共鸣;有疑问,才会有研究的深入;有疑问,才会产生碰撞;有疑问,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有疑问,才能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主导”责任就在于引导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教师要循循善诱,不断引出疑问;环环相扣,巧妙剖析疑问;层层深入,逐步解决疑问;还要另辟蹊径,引出新的疑问。要用尊重的态度,研究问题;严密的思维,探讨问题;高涨的热情,切磋问题;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一个疑问屡生的学生,必定是一个能学有所成的学生;一个疑问不断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巧妙设疑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巧妙设疑的教师和疑问屡生的学生的结合必定会开出鲜艳的奇葩,结出教育的累累硕果。
有的教师把“自主”看成为“放手”,以致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于是“自主”便成了“放羊”,课堂气氛看起来很热闹,但课堂效率实在太差;而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不敢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轻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于是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伤害,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也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现今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做到既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合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没有“主导”何来“自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
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要大胆讲解,敢于引导,及时点拨,艺术指导,积极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与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扶”、“引”的过程。我以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教”学阶段,自学阶段,独学阶段,能学阶段,研学阶段。它们不是并列的,而是渐进的、逐步深入的,需要经历由“教”而“扶”,由“扶”而“立”,由“立”而“放”的艰难过程。
1.“教”学阶段与自学阶段。“教”学阶段,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弱,是在教师的教导之下进行学习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生是跟着教师学,学知识,学方法,学习思维的习惯;自学阶段,是学习的“自觉”阶段,学习的意识和要求开始变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扶”,学生是在教师的“扶助”之下学习的。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有依赖性,能力不强,需要教师教导、扶导和引导。
2.独学阶段。独学阶段是学习的“自为”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心理要求,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但在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深度、学习的难度以及学习的动力方面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导”。请注意,这里的“导”是“引导”的导,“导向”的导,“激励”的导,与“教”学阶段、自学阶段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质的变化。
3.能学阶段。能学阶段是学习的“自由”阶段,学生完全具备了自主学习的知识、能力和心理要求,由“自学”变成了肯学、“会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已经由“常导”变为“偶导”,由“扶手”变成“放手”了。至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基本完成了。
4.研学阶段。研学阶段,是前四个阶段的后续阶段,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阶段好像跟高中老师的“主导”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没有前面“导”,就没有这里的“研”,没有前面的“引”,也没有这里的“研”。
综上所述,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是从依赖到独立的渐进过程,更是一个由弱到强、由“自觉”到“自由”的改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尽管这个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多到少,由“扶”到“放”,但学生的“自主”意识就在这“扶”与“放”之中得到加强,在这“引”和“立”之中得到了升华。没有“主导”也就谈不上“自主”。我想,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内涵吧。
二、“自主”地位不可动摇
没有“自主”,“主导”的作用何在?如果说“主导”是手段,那么“自主”就是目的。教师的“主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要为“自主”学习尽心服务,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可能。
1.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思维培养。主要是指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语汇,恰当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面对问题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二是要以语文的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的训练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是人的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听、说是信息输入,读、写是信息输出,它们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学会听教师讲话,听同学发言,学会抓住别人说话的重点,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关键性的词,根据自己的理解,勇敢地表达出来;要指导学生学会对话,学会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说话,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学会提问,学会反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积累语言材料,积累思想,学习和运用写作技巧,为写作奠定基础。
三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基本方法,特别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对话,体会他们的情感,研究他们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恰当的评价。
知识和思维是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是能力的体现,审美和探究是能力的高层,教师在这些方面“主导”作用的大小、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和高下,也是学生能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2.加强学生学习责任心、意志力的培养,为他们“自主”学习注入恒久的动力。“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动,二是独立,三是能学会学。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即学生对学习的强烈的内在需求。这个需求的培养,既来自于学习兴趣,学习的自我追求,更来自于学习责任、学习毅力。但学习的兴趣和责任不是与身俱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创设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冲动,觉得学习有意义、有价值,以化成内在的学习动力。但这种兴趣时有波动,甚至不一定能持久,教师还要通过提醒、鼓动、激励的方式,克服懈怠思想,使学生保持顽强的毅力,力求持之以恒;要描绘理想,畅想未来,使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为“自主”学习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3.着眼于存疑析疑、探究好问的引导,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形成创新能力,指引学习方向。苹果从树上落下,牛顿因疑而发现了“牛顿定律”;蒸汽冲动壶盖,瓦特因疑而造出了蒸汽机……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初始动力。中学生是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人,也是敢于对社会、对文学的具体现象产生怀疑的人,更是勇于交流、通过碰撞产生思想火花的人,他们“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能“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因此,要引导他们“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由“主导”到“自主”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因为,有疑问,才会有讨论;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疑问,才会引起共鸣;有疑问,才会有研究的深入;有疑问,才会产生碰撞;有疑问,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有疑问,才能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主导”责任就在于引导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教师要循循善诱,不断引出疑问;环环相扣,巧妙剖析疑问;层层深入,逐步解决疑问;还要另辟蹊径,引出新的疑问。要用尊重的态度,研究问题;严密的思维,探讨问题;高涨的热情,切磋问题;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一个疑问屡生的学生,必定是一个能学有所成的学生;一个疑问不断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巧妙设疑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巧妙设疑的教师和疑问屡生的学生的结合必定会开出鲜艳的奇葩,结出教育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