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
1.生动有效,构建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要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地展示知识脉络,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的不同含义,正确地区分两种分法,建立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初步学习“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较大容量的对比题组,作为学生进行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实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屏幕上先出示动画:“把12个圈平均套在4根柱子上,每根柱子套几个?”学生列式后,屏幕上又出示:“把12个圈,每3个套在1根柱子上,要几根柱子?”然后比较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比较异同,得出:两种分法中,要分的数相同,都是除法计算,这是相同点;分法不同,算式不同,意义不同,这是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屏幕上再出示动画:“8只小鸟和4个鸟笼,怎样使每个笼子里面鸟的只数一样多?”这样增加密度,强化表象,通过动画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有效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兴趣盎然,信心十足,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积极整合,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小班化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较好。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
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课件。如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还可以制作有趣的情景图,动画,等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5.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需要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使信息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软件(课件)也是一种“教材”,当然也要符合教材的“科学性”要求,它所展示一切教学应科学、严谨,包括所展示的教学内容要有科学的知识,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
5.2实效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其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到它就行。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通过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少用或干脆不用。
5.3最优化原则。目前课堂上应用的主要电教媒体大致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视频展示台计算机等。教师除了要会进行媒体操作外,还必须对媒体特性有全面了解,包括媒体结构和功能、媒体呈现信息的特点、媒体的教学特点等,从而为选择和应用媒体做准备。教师只有了解各种媒体的功能和熟悉操作程序,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真正为教学服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1.生动有效,构建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要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地展示知识脉络,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的不同含义,正确地区分两种分法,建立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初步学习“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较大容量的对比题组,作为学生进行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实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屏幕上先出示动画:“把12个圈平均套在4根柱子上,每根柱子套几个?”学生列式后,屏幕上又出示:“把12个圈,每3个套在1根柱子上,要几根柱子?”然后比较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比较异同,得出:两种分法中,要分的数相同,都是除法计算,这是相同点;分法不同,算式不同,意义不同,这是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屏幕上再出示动画:“8只小鸟和4个鸟笼,怎样使每个笼子里面鸟的只数一样多?”这样增加密度,强化表象,通过动画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有效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兴趣盎然,信心十足,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积极整合,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小班化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较好。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理清教学思路。
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思路清晰时,课就上得很顺畅,整节课显得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思路不清晰时,就会觉得重难点把握不了。虽然认真地备了课,也考虑了学生实际,但仍然可能出现上课时无所适从的情况。有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我们制作好课件再去上课,就能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是按照备课教案做好课件,所以就能把无所适从的情况消灭在准备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则是教学过程的预演,教师根据课件演示,就能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了。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在课件的使用中,利用演示效果解决教学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有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内容制作出有个性的课件。如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坐不住,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特殊的音响效果,还可以制作有趣的情景图,动画,等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5.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需要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使信息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软件(课件)也是一种“教材”,当然也要符合教材的“科学性”要求,它所展示一切教学应科学、严谨,包括所展示的教学内容要有科学的知识,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
5.2实效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其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到它就行。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通过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少用或干脆不用。
5.3最优化原则。目前课堂上应用的主要电教媒体大致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视频展示台计算机等。教师除了要会进行媒体操作外,还必须对媒体特性有全面了解,包括媒体结构和功能、媒体呈现信息的特点、媒体的教学特点等,从而为选择和应用媒体做准备。教师只有了解各种媒体的功能和熟悉操作程序,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真正为教学服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