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通过古诗学习,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题入手;补充材料;理解诗意;体验情感;鉴赏阅读;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8-0031-01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如五年级上册就编排了《渭城曲》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现以这两首古诗为例,谈谈对古诗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从诗的题目入手,了解诗歌表达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亦然。从《渭城曲》的题目就可知道这是一首曲子,分别的地点是渭城。这首诗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我们从中又可以知道一个相关的地点是阳关,知道这首诗古人在咏唱时是采用三叠的形式,即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送元二使安西》,从这个题目则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人名叫元二,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安西。再看《别董大》,一看题目便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送的人名叫董大。诗题的信息如此丰富,我们在教学时应先让学生看诗题,说说从诗题中能知道些什么,以此为切入点,进入诗歌教学。
二、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较好地与诗人、文本对话
同学们对古诗的作者了解少,对作品风格是陌生的,如何了解诗人,又走进文本呢?因此,需要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做适当补充,让学生在读诗之前就先熟悉诗人,就会更易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对于诗人王维,五年级的学生已不陌生,学过他的很多诗了,如《鹿柴》、《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可以让学生先背背这些诗,说说王维的诗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来学《渭城曲》,看看从这首诗中是否也能看出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关于“阳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朋友元二即将面对的境况是怎样的等。而对于作者高适,学生们并不熟悉,则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可把高适的生平和出名的诗篇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高适漂泊的一生、阅历丰富的一生,了解他的边塞诗。
三、疏通难懂字句,理解诗意
在疏通难懂字句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情,在备课时就考虑到哪些字学生理解会有困难,课上就重点讲解。如《渭城曲》中最难理解的字是“浥”字,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个字。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沾湿”。这里应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个“沾湿”湿到怎样的程度,是轻尘被雨打得湿透了,是成了泥泞不堪,还是微微湿润轻尘飞扬不起来了呢;还有“朝雨”的“朝”字,是个多音字,这里该读哪个音,代表哪种意思,都要让学生明确。再如学习《别董大》,对“曛”字解释有难度,自然想象不到那原本应耀眼的太阳变成“白日”后天空是多么昏暗,并非就是太阳变成了白色。所以,我认为与学生一起疏通难懂的、生僻的字词,是深入学习古诗,悟诗情入诗境的基础。
四、反复诵读,读中想象,体验情感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因为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品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学习之初,教师要让学生谈初读感受,对诗产生朦胧的理解;在分析理解诗句时,还要让学生将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边朗读边思考,从而加深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如《渭城曲》,在学生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后,就需要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那渭城驿路之上,马走车驰,尘土飞扬,而这天清晨细雨飘洒,沾湿了微尘又没使道路泥泞,在这净爽清朗的天气里,洁净的道路旁,青青的客舍前,苍翠的垂柳边,诗人与友人正在举杯共饮,在一遍遍地叮咛着“一路珍重”,上演着一场深情的别离。再让学生带着和诗人同样的感情诵读,品味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得到释放。
五、精读两首,粗读一组
《渭城曲》、《别董大》都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但两首诗的感情却又各不相同:《渭城曲》表达的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别董大》在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临别赠语体贴入微,情感炽热。然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这两首诗时,只停留在比较这两首诗,我觉得是不够的,在精读了这两首诗之后,我们可以借鉴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精读一首,带诗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鉴赏阅读一组送别诗,如言志的《芙蓉楼送辛渐》,描写景色表达欣喜之情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现出茫然悲欢情绪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对古诗的素养。
我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限于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安排的那些古诗,远远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向学生推荐的70首优秀古诗篇目,不能达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要达到160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古诗诗时,可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题入手;补充材料;理解诗意;体验情感;鉴赏阅读;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8-0031-01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如五年级上册就编排了《渭城曲》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现以这两首古诗为例,谈谈对古诗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从诗的题目入手,了解诗歌表达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亦然。从《渭城曲》的题目就可知道这是一首曲子,分别的地点是渭城。这首诗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我们从中又可以知道一个相关的地点是阳关,知道这首诗古人在咏唱时是采用三叠的形式,即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送元二使安西》,从这个题目则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人名叫元二,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安西。再看《别董大》,一看题目便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送的人名叫董大。诗题的信息如此丰富,我们在教学时应先让学生看诗题,说说从诗题中能知道些什么,以此为切入点,进入诗歌教学。
二、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较好地与诗人、文本对话
同学们对古诗的作者了解少,对作品风格是陌生的,如何了解诗人,又走进文本呢?因此,需要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做适当补充,让学生在读诗之前就先熟悉诗人,就会更易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对于诗人王维,五年级的学生已不陌生,学过他的很多诗了,如《鹿柴》、《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可以让学生先背背这些诗,说说王维的诗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来学《渭城曲》,看看从这首诗中是否也能看出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关于“阳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朋友元二即将面对的境况是怎样的等。而对于作者高适,学生们并不熟悉,则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可把高适的生平和出名的诗篇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高适漂泊的一生、阅历丰富的一生,了解他的边塞诗。
三、疏通难懂字句,理解诗意
在疏通难懂字句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情,在备课时就考虑到哪些字学生理解会有困难,课上就重点讲解。如《渭城曲》中最难理解的字是“浥”字,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个字。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沾湿”。这里应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个“沾湿”湿到怎样的程度,是轻尘被雨打得湿透了,是成了泥泞不堪,还是微微湿润轻尘飞扬不起来了呢;还有“朝雨”的“朝”字,是个多音字,这里该读哪个音,代表哪种意思,都要让学生明确。再如学习《别董大》,对“曛”字解释有难度,自然想象不到那原本应耀眼的太阳变成“白日”后天空是多么昏暗,并非就是太阳变成了白色。所以,我认为与学生一起疏通难懂的、生僻的字词,是深入学习古诗,悟诗情入诗境的基础。
四、反复诵读,读中想象,体验情感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因为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品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学习之初,教师要让学生谈初读感受,对诗产生朦胧的理解;在分析理解诗句时,还要让学生将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边朗读边思考,从而加深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如《渭城曲》,在学生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后,就需要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那渭城驿路之上,马走车驰,尘土飞扬,而这天清晨细雨飘洒,沾湿了微尘又没使道路泥泞,在这净爽清朗的天气里,洁净的道路旁,青青的客舍前,苍翠的垂柳边,诗人与友人正在举杯共饮,在一遍遍地叮咛着“一路珍重”,上演着一场深情的别离。再让学生带着和诗人同样的感情诵读,品味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得到释放。
五、精读两首,粗读一组
《渭城曲》、《别董大》都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但两首诗的感情却又各不相同:《渭城曲》表达的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别董大》在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临别赠语体贴入微,情感炽热。然而,如果教师在教学这两首诗时,只停留在比较这两首诗,我觉得是不够的,在精读了这两首诗之后,我们可以借鉴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精读一首,带诗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鉴赏阅读一组送别诗,如言志的《芙蓉楼送辛渐》,描写景色表达欣喜之情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现出茫然悲欢情绪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对古诗的素养。
我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限于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安排的那些古诗,远远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向学生推荐的70首优秀古诗篇目,不能达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要达到160篇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古诗诗时,可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