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草原站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退化羊草 (Leymuschinensis)草原浅耕翻后群落演替规律。通过对 1 8年数据的分析 ,结果表明 :由于过度放牧而退化的羊草草原在浅耕翻处理后群落密度恢复较快 ,尤其是羊草与处理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 ,从而使群落得到了恢复。群落植物种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在这 1 8年中均呈抛物线状分布。羊草、冰草 (Agropyronmichnoi)、变蒿 (Artemisiacommutata)、黄蒿 (A .scoparia)、星毛委陵菜 (Potentil laacaulia)的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羊草的相对密度在第五年达到最高水平 ,然后逐渐下降 ,自第十五年后羊草的相对密度基本趋于平衡 ,其重要值呈单峰型曲线。退化羊草草原 1 8年恢复过程可划分为 4个阶段 :第一阶段 (1~ 3年 )为根茎禾草 +一、二年生杂类草群落 ,第二阶段 (4~ 9年 )为纯羊草群落 ,第三阶段 (1 0~ 1 3年 )为羊草 +冰草 +多年生杂类草过度型群落 ,第四阶段 (1 4~ 1 8年 )为羊草 +冰草 +丛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经过处理后 1 8年的恢复演替 ,退化群落仍未恢复到原生群落 ,演替将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