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加强语言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w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引导他们掌握知识,从而激发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成效。
  笔者认为,教师要加强语言教学,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不排斥品德情操的教育。传统的看法认为文章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是早已确定在文章之中的,它追求绝对唯一的解释,执著于“至上至善”的目标,所以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每讲一篇课文都要挖出既定的意义灌输给学生。新课标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文章的意义应是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置于文章中的一种创造。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读解课文的教学模式,展开创造,还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在传统教学中,生字生词属“扫清障碍”之列,教师处理这些字词是便于讲解,而不是利用语境(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字词。至于语句,和理解中心有关的才做讲解分析,而这种讲解分析只是为“人文性”教育服务,并没有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学习。语文课不是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那变化无穷、多彩多姿的语言,而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己任。
  有的老师在讲授林非的《离别》时这样设计,在《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中饱含深情地诉说经历。从形式上看,这节课的确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确实听得很认真、很入神、很动情,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德育教育获得成功了呢?是不是就意味着语文教学成功了呢?
  笔者的看法是否定的,因为德育的渗透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咀嚼和琢磨,它不是离开“语文本体”另起炉灶,而是自然地渗入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是以激活优秀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深刻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为目的的。如果文本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拓展、远离文本讲究德育的渗透,那么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虚空与浮夸。如果让语言学习成为语文课的主角,把访谈环节改为:“用今天学到的语言特点写一段话,悄悄地塞在父母的枕头下,让父母明天早晨看到,你怎么写?”那么是不是更可能触发学生主动感悟、自然升华的愿望,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呢?
  二、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活动体验的关系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设置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对学习材料中活动体验的创设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课文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意境,开展活动体验,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方法很多:以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精当巧妙的讲解分析,创设活动体验的情境;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讲人物使学生如见其人;讲事理使学生感知顿悟,及时模拟练习,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第二个层面是指利用课文的情境因素,调动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创造出的。如果第一个层面侧重于教材的单维结构,第二个层面则兼顾教材、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四维结构。由于活动体验的侧重点是开展活动,所以第二层面就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当然,我们不否认,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等方式的引入本身就意味着人本的回归和学习自由度的拓宽。所有活动的安排、方式的选择,必须为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课文服务,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而不是代替文本的阅读。如果学生连文章都看不懂,那么怎么体会作者的意图?离开了文本的活动体验就只有“活动”而没有“体验”了。离开了文本研读的活动体验,就好像空中楼阁,是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活动体验要求的不是离开“语文本体”另起炉灶,而是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处理好语言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系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图文声像并茂,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规律,能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枯燥的变成趣味的,这些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教师青睐。为此,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以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摒弃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有了多媒体,干脆不板书,一节课下来学生大饱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痕迹……
  传统语文教学尽管有它的不足之处,但文道统一,强调多读多背多写,语言、文学兼顾,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提出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方法。如此种种,都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是十分值得我们继承、发展、完善的。语言教学的根应深深地植于传统的土壤之中,从中吸取营养。如有的教师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就不是新课程,而把希望寄托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这是行不通的。语言教学改革有两个要点不能违背:“一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二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显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靠反复的训练、实践才能领悟和掌握。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都一定要科学,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否则会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萎缩。
  上述浅见,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实践验证、归纳总结。笔者相信,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牢记“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脚踏实地地进行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关注语言,鼓励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生活、博览群书、深入思考,就一定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仿译词作为外来词构成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丰富了词汇,还为各种语言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俄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在外来词的仿译中存在一些差异,仿译词的内涵、类型不同,主要受到语言本身及民族思维文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俄汉语中仿译词的异同,探讨了仿译外来词的产生与作用。  关键词: 俄语仿译词 汉语仿译词 异同  一、俄汉语仿译词  1.仿译词由瑞士语言学家巴利提出,用来指代外来词语和
对比了4种搅拌桨型式用于湿法磷酸/磷酸三丁酯(TBP)+磺化煤油/水实验体系的萃取特性;研究了搅拌雷诺数、反应时间、相比对磷酸萃取率和单位体积功率消耗(Pv)的影响;并确定了适
6月27日~2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我省调研并出席了东北四省区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  6月28日,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蒋超良在长春会见了国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巴音
2002年8月,我在一位多肉植物销售者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吉祥冠锦,当时就被它端庄如观音莲座、斑锦似重彩勾勒的成型株的形态和色彩所吸引,于是就购买了一株14片叶、株幅12厘米的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彰显出人文性,形成了课堂民主、生动的格局。但是,只有同时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的魅力,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性 存在问题 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的出台,使语文老师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观念的转
摘 要: 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特点进行了阐述,进一步由此出发介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的运用,希望能够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特点 策略  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体,语文就像是一幅山水画,每篇文章都有唯美画面,教师应充分借助这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并从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学的追
摘 要: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构建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预习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课堂反馈练习,巩固学习效果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效 综合性 高中语文课堂 构建途径  高效的综合性高中语文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
6月18日,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培训交流会议在长春召开。此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交流典型经验,通报
以微晶化磷矿粉为主要膜材,研制了微晶化磷矿粉质量分数为0、40%、50%、60%的4种包膜肥料。研究了微晶化磷矿粉包膜缓释肥料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晶化磷矿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精选一些材料和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发现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