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以来,南海仲裁案裹挟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诉求时而甚嚣尘上,时而峰回路转,其雪球效应在各种声音的炒作下越滚越大,赚足了世界各国新闻媒体和旁观者的目光。如今闹剧终于收场。中途走马换将的仲裁庭抛出“一张废纸”,而仲裁发布后联合国及所属机构国际法院更是与仲裁庭划分界限,撇清了关系。
目前来看,当初害人害己做局仲裁的菲律宾,仍值得中国争取。而越南等国若想效尤菲律宾,难度不小。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光明。
细究全程,南海仲裁案完全按照霸权国家及其追随者所设定的议程上演,已然成为一场国际舆论战和外交战。美、菲等国想通过披着国际法神圣外衣的海牙“常设仲裁法庭”滥用管辖权来制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使中国陷入外交困境,从而增加中国在南海承受的外部压力,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作为《国际海洋法公约》非缔约国,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饱受各方质疑,其在南海地区的挑衅行为,正在展示霸权主义的存在,更是其亚洲版“门罗主义”的肆意延伸。菲律宾诉诸国际法庭解决领土争端的“昏招”为美国在菲加强军事部署提供了所谓“堂而皇之”的借口,除了揭示南海几个岛礁对应什么样的海洋权益和推动仲裁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的筹码以外,对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将于事无补,只会加大地区紧张形势,害人害己。
上届菲律宾政府在明知裁决的法律效力无力改变南海总体力量平衡的情况下,一边给中国下套,一边在舆论上造势,目的无非是借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势头,趁火打劫,以实现攫取自国利益最大化的意图。仲裁结果貌似对菲律宾有利,但仲裁后的南海议程还隐含着什么阴谋,并不由菲律宾所掌控,笔者认为随着有关国家可能拿执行仲裁结果说事,南海地区短期内恐怕会卷入一场场没有赢家的缠斗。争议各方都不能独善其身,如果南海争议当事国任由域外国家随意介入,南海波澜恐难平静,不利于南海地区总体稳定的安全格局。一旦局面失控,美、日等域外国家则可全身而退,而当事国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国际舆论漩涡,经受道义和法理上的种种考验,更可能损害东亚经济、安全合作的良好局面,最终导致各国民众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背上沉重的“民生”包袱,错失亚太经济良好发展的机遇期。
南海仲裁案的一纸判决再次搅动南海成为炙手可热的国际焦点,虽然暂时看不到随着后续密集的外交会晤和沟通而曲终人散的任何迹象,但谈判解决海上领土争端的共识已经在各当事国间达成一致。目前争议各方应该保持克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其最坏的示范效应,即避免刺激一直左右逢源的越南、相对谨慎的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效仿菲国向国际法庭提起仲裁。
有研究认为,从某种程度说,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正在出现一个以美国为领导的、意在对付中国的新联盟。美国主导的“新联盟”试图挑战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太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治理的理念,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中间,挑拨是非,逼迫中国背负更多的外交及国际舆论压力。更加危险的是,美、日等好事之国醉翁之意不在酒,挑起南海仲裁案,意在声东击西,在韩部署萨德导弹系统,东亚和东北亚的军事目标尽在其监控范围内,利用朝核问题、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牵制中国,在亚太战略层面围堵中国,延缓中国发展的速度,打乱中国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节奏。
7月15日,菲律宾新任总统杜特尔特(右)与其前总统拉莫斯交谈
菲、越等国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充当施加舆论压力的急先锋,浑水摸鱼,专门炮制中国“以大欺小”的悲情故事,不遗余力地抹黑中国,附和西方的主流话语,制造中国“孤立的长城”形象,为的是寻求通过国际多边协调机制向中国施压,在未来与中国的双边谈判中捞取主动权和筹码。坦率地说,菲律宾新政府可能并不想和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为敌,新总统杜特尔特接收了上届政府留下的仲裁胜诉这个“烫手山芋”,所面对的诸多考验也不小。杜特尔特似乎愿意低调处理仲裁结果,表示愿意与中国对话,谈判和解。越南新一届领导人也理性对待仲裁结果,表示尊重中方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的立场,并通过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同时向国际社会传递越南“主张在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和平手段协商解决南海争端”的信号。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将是美国等域外大国“堂而皇之”介入南海问题的口实。虽然仲裁对岛屿归属不会产生法律效力,但美国和菲律宾策划这件事,将继续耗费各当事国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经济和外交资源。
东盟各国寄希望于建构“小马拉大车”的区域合作框架。不仅美、菲近年热衷大搞南海议程设置,越南也步其后尘。各国智库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内发挥“智囊团”的角色,影响政府南海议程;对外与世界各国智库和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努力发出本国声音,影响国际舆论,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一直以来,越南称南海为“东海”。以具有半官方背景的越南智库“东海研究会”为例。作为越南设置南海议程的重要平台,东海研究会在议程设置上塑造“大国欺负小国”的假象,以弱者心态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自2009年召开首次会议后,每年召开一届研讨会,前几次会议以越南专家为主,2012年以后扩展为国际会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近年来参会人数多达200-300名,国际代表100多名,来自中国、东盟、美国、日本、印度、韩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瑞典和挪威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东海研究会以民间NGO组织形式出现,但实际受到越南政府资助,国外学者参会可获得旅费支持,会议研讨主题也较多围绕越南的南海诉求展开,会议还准备有成文的会议共识,研讨会之后以参会者名义向全球发布。
目前来看,当初害人害己做局仲裁的菲律宾,仍值得中国争取。而越南等国若想效尤菲律宾,难度不小。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光明。
菲越须小心美日醉翁之意
细究全程,南海仲裁案完全按照霸权国家及其追随者所设定的议程上演,已然成为一场国际舆论战和外交战。美、菲等国想通过披着国际法神圣外衣的海牙“常设仲裁法庭”滥用管辖权来制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使中国陷入外交困境,从而增加中国在南海承受的外部压力,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作为《国际海洋法公约》非缔约国,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饱受各方质疑,其在南海地区的挑衅行为,正在展示霸权主义的存在,更是其亚洲版“门罗主义”的肆意延伸。菲律宾诉诸国际法庭解决领土争端的“昏招”为美国在菲加强军事部署提供了所谓“堂而皇之”的借口,除了揭示南海几个岛礁对应什么样的海洋权益和推动仲裁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的筹码以外,对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将于事无补,只会加大地区紧张形势,害人害己。
上届菲律宾政府在明知裁决的法律效力无力改变南海总体力量平衡的情况下,一边给中国下套,一边在舆论上造势,目的无非是借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势头,趁火打劫,以实现攫取自国利益最大化的意图。仲裁结果貌似对菲律宾有利,但仲裁后的南海议程还隐含着什么阴谋,并不由菲律宾所掌控,笔者认为随着有关国家可能拿执行仲裁结果说事,南海地区短期内恐怕会卷入一场场没有赢家的缠斗。争议各方都不能独善其身,如果南海争议当事国任由域外国家随意介入,南海波澜恐难平静,不利于南海地区总体稳定的安全格局。一旦局面失控,美、日等域外国家则可全身而退,而当事国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国际舆论漩涡,经受道义和法理上的种种考验,更可能损害东亚经济、安全合作的良好局面,最终导致各国民众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背上沉重的“民生”包袱,错失亚太经济良好发展的机遇期。
南海仲裁案的一纸判决再次搅动南海成为炙手可热的国际焦点,虽然暂时看不到随着后续密集的外交会晤和沟通而曲终人散的任何迹象,但谈判解决海上领土争端的共识已经在各当事国间达成一致。目前争议各方应该保持克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其最坏的示范效应,即避免刺激一直左右逢源的越南、相对谨慎的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效仿菲国向国际法庭提起仲裁。
有研究认为,从某种程度说,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正在出现一个以美国为领导的、意在对付中国的新联盟。美国主导的“新联盟”试图挑战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太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治理的理念,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中间,挑拨是非,逼迫中国背负更多的外交及国际舆论压力。更加危险的是,美、日等好事之国醉翁之意不在酒,挑起南海仲裁案,意在声东击西,在韩部署萨德导弹系统,东亚和东北亚的军事目标尽在其监控范围内,利用朝核问题、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牵制中国,在亚太战略层面围堵中国,延缓中国发展的速度,打乱中国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节奏。

菲、越等国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充当施加舆论压力的急先锋,浑水摸鱼,专门炮制中国“以大欺小”的悲情故事,不遗余力地抹黑中国,附和西方的主流话语,制造中国“孤立的长城”形象,为的是寻求通过国际多边协调机制向中国施压,在未来与中国的双边谈判中捞取主动权和筹码。坦率地说,菲律宾新政府可能并不想和中国这个“强大的邻居”为敌,新总统杜特尔特接收了上届政府留下的仲裁胜诉这个“烫手山芋”,所面对的诸多考验也不小。杜特尔特似乎愿意低调处理仲裁结果,表示愿意与中国对话,谈判和解。越南新一届领导人也理性对待仲裁结果,表示尊重中方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的立场,并通过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同时向国际社会传递越南“主张在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和平手段协商解决南海争端”的信号。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将是美国等域外大国“堂而皇之”介入南海问题的口实。虽然仲裁对岛屿归属不会产生法律效力,但美国和菲律宾策划这件事,将继续耗费各当事国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经济和外交资源。
裹着学术外衣的智库
东盟各国寄希望于建构“小马拉大车”的区域合作框架。不仅美、菲近年热衷大搞南海议程设置,越南也步其后尘。各国智库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内发挥“智囊团”的角色,影响政府南海议程;对外与世界各国智库和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努力发出本国声音,影响国际舆论,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一直以来,越南称南海为“东海”。以具有半官方背景的越南智库“东海研究会”为例。作为越南设置南海议程的重要平台,东海研究会在议程设置上塑造“大国欺负小国”的假象,以弱者心态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自2009年召开首次会议后,每年召开一届研讨会,前几次会议以越南专家为主,2012年以后扩展为国际会议,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近年来参会人数多达200-300名,国际代表100多名,来自中国、东盟、美国、日本、印度、韩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瑞典和挪威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东海研究会以民间NGO组织形式出现,但实际受到越南政府资助,国外学者参会可获得旅费支持,会议研讨主题也较多围绕越南的南海诉求展开,会议还准备有成文的会议共识,研讨会之后以参会者名义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