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者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babaj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侠士,一切眼见皆是幻影,您要当心。
  道士已经远去了,声音却在门后停步,锁在室内,围绕着炽热的鼎炉四周飞舞漫游,萦绕不去。
  一切大事就靠你了,侠士。
  他闭目敛神,一柄长剑斜挂在腰后。
  眼前炉火中,仙丹烧得正旺。致命的气味在屋内袅袅上升,白雾弥漫室内。门是紧关的,一如他的眼睑始终是紧闭的。回想刚才的遭遇,妖怪魍魉众多浓密如梦魇,倏然扑来,戛然消失,似乎已被凛然剑气击退千里之外。气息渐缓,俄顷宁静。冥想中,他的眼睛似乎已穿透那扇薄薄木门,看见门外满山的巨石嵯峨,但闻狼嗥,声振林木。宇宙的纯净苍穹,点点星辰如睛点漆,包裹着鼎炉、山林、小屋和人。
  传来一阵敲门声。
  有人正在敲门。
  持剑,闭目,调息,不理。
  敲门声渐渐急促,低低哀唤:“开门呐,开门呐。”
  寒夜凄凄,谁到这里来?一手落在剑柄上,蓄劲待发。门外的人哀泣肝肠寸断。抢劫啦,杀人啦。救命啊。
  门外绝望者的身体与血迹泼洒来路,霎时间变得清晰可见。一个女人顽强地执着自身行囊不放手,一柄雪白刀刃毫不迟疑地把手砍下,沉重的敲门声不是从手与门之间发出,而是来自头颅、肩膀或膝盖的撞击,起初奋力如擂鼓,渐渐微弱如落叶拂落门外。但闻脚步杂沓声,逃走的,是匪徒,还是卫士?
  不,一切皆是妖魈制造的幻影,意图动摇护丹者的心志,使他开门,使他心神涣散,使他开口怒骂,哪怕只吐露一个字,守护仙丹的任务就将作废。
  侠士心想,事件必然陆续有来。弱者,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乞丐,老人或女人。他们将对他哭诉,独自一个人带着行李连夜赶路,赴京的盘缠被抢了,衣服被剥光,浑身颤抖等在门外。一个女人被一群山贼强暴了。两扇木门摇晃劈啪作响,如弦响弓颤,滚过这一片绵延的夜晚,和谐夜色震颤脆裂如玻璃,不复完整,不堪回忆。
  谎言。不要相信他们的话。受虐者都擅长编故事,一切皆是谎言。为什么一个孕妇要独自上山来呢?一个有盘缠的书生为何不在山下的妓女怀中过夜呢?一个乞丐总该在豪门外徘徊,弃婴不外被扔在茅厕里。一个卫士顶多逛进市场里向摊贩们敲诈,罪案的孳生处,是城里而非深山中。事物应该在混乱的闹市中腐烂,而不在人迹稀少的百丈悬岩边缘处喧嚷鼓噪。
  难道你不相信有个女人从家里逃走了?她可能约了情人私奔,却被情人抛弃在路上。或许有个母亲出来寻找她走失的孩子,却遇上了匪徒把她挟持到荒野里狎弄,她慌不择路逃跑时难道不会被射出微光的小屋吸引?事情总有例外,故事偶然会脱离熟悉的秩序,走进旁歧左道。
  陌生人哭诉的哀音在门外徘徊。侠士从没见过他们。他想象着被那扇门遮蔽的众多形象,这群天明后就会被遗忘的人,对他们的记忆终将逐渐扁平、淡化为木门上的纹路与残旧痕迹。一方面他又忍不住这样想,模仿得真像啊,妖精们,只为要引他开门,看看这些被世道折磨的可怜人。
  侠士想:不,这一切,发生在我看不见的门外,假如我去开门,我可能看见那些支离破碎得让人难受的身体,也可能只会在黑漆漆空无一物的夜色中发现自己上了妖精的当。可是假如我不去开门,那么我将继续被迫去回忆那些曾经在城里见过的一些穷人,如何被我听过的一些酷刑法子所折磨。他们经常抱怨各种遭遇:总是有人被强盗摔在地上打滚倒地不起,黄花闺女被强暴。两个穷人结伴而行,一个人总是会饿得把另一个人吃了。
  然而,我若因一时愤恨而离开仙丹炉,拔剑开门,这种正义其实也是模糊而难以辨认的。唯一真实的,只有我正在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以及我正在进行思索的这件事情本身。问题在于,我怎么知道自己还没提剑开门冲出去杀人?我怎么知道炉里的仙丹还没失败?毕竟我也曾在其他地方、其他时刻,冲动地仗义救人。然而往事回想起来,就像梦,弄不清楚事发的先后秩序。一个梦紧接着另一个梦,谁知究竟是梦中之梦,还是在梦中追忆昔日的旧梦?我或许已经出去过了,所以我的手才抓在剑柄上,而剑尖上滴着血。或许目前发生在木门之外的,那些虐待与罪案,只是妖精的戏弄:正如发生在城里的,那些人们流传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那些事情,不过是动摇人心的,如浮絮般的断片,或记忆的骗术罢了。
  如此,坚守着不打开的木门,门内门外将继续维持夜晚的宁静与和谐,和发生在这扇门外的冲突,在无法确定的时间中相互交织,像玻璃破碎一样的哀泣声,穿过丛林和掩上的门窗,穿過从水银、朱砂和一些不知名之物所升起的冉冉白雾,降落在纹丝不动的侠士身上。
其他文献
提到《城南旧事》,大家眼前必定会浮现那个一笑起来就带着酒窝的小英子,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还是中国电影史,《城南旧事》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作者林海音,无疑为中国儿童文学贡献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作家、出版人和教材编写者,林海音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不仅限于《城南旧事》。  成长于大陆的台湾作家  林海音,5岁随父母来到北平,30岁返回台湾,在北平生活长达25年。林海音在北平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
编者按: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这既表现在过程哲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诺斯·怀特海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青睐,也表现在过程哲学新一代思想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关注。在美国克莱蒙特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的推动下,过程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得以迅速开展,尤其是几所过程研究中心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中国学者对过程哲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说过程哲学在中外学术交流上走在了前列。有鉴于此,我刊从本期起开设“过程思想研究”专
这是我第一封写给您的信,想来很是不敬。没有给您写信,是因为您不识字──在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您从不因为不识字而耿耿于怀,因为您把教育的机会全给了弟妹──我的舅舅和姨母,您宁愿在家照看父母和做农活。您说您是大家姐,理应扛起全家的担子,您从来没有为您的付出和牺牲感到半点委屈和不平,相反,因舅舅做了乡村教员和弟妹上过学堂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母亲与我  我从不因为您是文盲而感到丢脸,特别是长大了之后,我打从
每一个未醒的夜  你起身  也拿起毫无装饰的法杖  让乱象  归于初始的净静  每一个零星的清晨  你走过  也清洗过足迹下的吻痕  让短暂相拥  留下了新鲜的气味  偶尔  喂养一只流浪的猫  安息一地死盡的落叶  或者换得一张偶然遇见的笑脸  不只萤光色的外衣发亮  连身体  都有光芒  白日将尽  这段路不远  而你要走的那条还很长  (选自台湾诗学季刊《吹鼓吹诗论坛第10辑》)
摘 要:役权是传统大陆法系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英美财产法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学界对英美财产法上的役权制度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亟须进行深入研究。在美国,作为私益限制的役权变得越来越重要,主要分为三类,即地役权、不动产契据权和衡平地役权。《美国财产法第三次重述:役权》就是英美财产法上役权制度的集中规定和体现。《美国财产法第三次重述:役权》对传统役权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简化和明晰化,其
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互联网思维,也不是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有互联网思维。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体现在战略、业务和组织三个层面,以及供研产销的各个价值链条环节中。对汽车行业,亦如是。  王瑞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与不断增长的庞大的汽车市场相互交融,将会给汽车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与惊喜,当前,我国汽车工业处在加快调整、实现提职增效升级的这么一个
摘要: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主流”批评;茅盾文学批评;同化与顺应;价值  作者简介:
摘要:中国现当代作家乡村家园想象的生成,大致源于他们那种“生活在别处”的精神状态。这往往表现为写作者对于乡土的情理悖谬或爱恨交织的心理,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童年经验,再者或出于作家对于自身价值取向和道德信念的坚守。而从社会历史根源来看,中国当代作家乡村家园想象的生成与转型期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判断失范,甚至一种世纪末的社会情绪的影响有关。从这种意义上说,乡村家园想象是当代中国人寻找精神家园的社会
摘要:在“后五四时代”,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大思潮从各自角度对“五四意义”进行了解读和诠释,从而形成不同的“五四话语”诠释系统。激进主义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于从政治、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革命范式与政治框架去解读和诠释“五四意义”, 建构了突出政治意义的五四革命话语诠释系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革命范式”、“政治范式”开始向“发展范式”、“现代化范式”过渡;自由主义建构了
摘要: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内地应与香港特区加强各方面包括法律及其相关制度的横向交流。通过对香港与内地知识产权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借鉴,完善中国内地惩治知识产权犯罪的路径,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刑事正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犯罪;香港特区;路径;刑事正义    作者简介:王军明,男,法学博士,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