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达标检测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在命题时,要反复研究教材、考纲等,要考虑试题的难度、数量、配置的时间,试题的新颖程度微观与宏观程度,拟定规范的参考答案。
【关键词】高中政治;达标检测;命题;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1
新课改要求建设高效课堂,其实质是提质减负。高效课堂要通过一个个环节去实现。其中,达标检测是要看到整节课的真正效果,是收获成果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编制题目时,同样要讲求高效的练习成果,要讲求命题的质量,做到少而精。下边是我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课标、考纲是前提
老师在命题之前要反复研究教材、课标、考纲、学生以及高考试题,提高命题的针对性、有效性、思想教育性。命题人每出一套题,目标必须明确,不能超纲,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突出重难点,讲究学科的科学性,避免出无效题。比如,本套题要考教材的哪些知识点,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考什么样的难度深度,与课标要求是否相符,出题不能偏离考纲。在命题之前,一定是要做过大量的历年来的高考题或者各省市的高考模拟题等。通过大量做题,要弄清每个知识点的拓展程度,题型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等。比如近年来漫画题高考多次考到,非选择题减少一个(重庆的要求),分值加大,是否考虑从比较宏观一点题目多命题,对微观的题目更加注重细致处理答案,而不能大而化之。
政治课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有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新课改的三大目标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在命题上。试题内容应该加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讲求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时政性、可信度高,要能体现政治课的思想教育作用。比如在选取材料时,要取正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同时引导全面辩证实事求是分析,做完题后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有新的感悟。
二、研究试题的难度和时间是关键
一般说来,试题越简单,学生的得分越高,学生的做题信心就会提高。就我们政治学科而言,必修三是相对简单的一门学科,学生学起来就特别有信心。因为有些试题简单得不需要看书就做得来。优生每次考个八九十分,不成问题,后进生每次考个及格不成问题。从学生角度看,他不知道是因为试题本身的难度简单而考好了,他可能只关心分数的高低多少。但是,如果每次的试题都这样简单,对优生是很不利,也很不公平的。对于高考学科而言,高考的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是有一定梯度的,要让大多数人做得起的同时,还能拉出差距来。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一套题目出来以后,既要让较差的生考及格,又要让优生之间的成绩有一定的差距,这样才能形成竞争力。试题难度太简单了,容易给学生造成的感觉是,我已经学得够好的了,我可以不必要在这门学科花更多的时间,不需要很努力地去学就可以学得很好。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出得更难,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学生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一套试题反映出来,学生就会觉得难度大些。但是这套题目也应该是建立在兼顾后进生的及格成绩基础上,而不是一味追求难度。
试题配置的时间也要影响做题的效果。比如一个小时的时间学生能不能做完,能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成绩,如果时间少了,势必影响到后进生的及格,时间多了,优生觉得太没事干了,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一般来说,考试时间应该与试题的难度成反比,试题的难度大了,要考虑加时间,简单了要考虑减时间。为此,我们在出题时应考虑难题设置多少,这些难题可能花去学生思考的时间有多少,这是我们在一般的速度基础上特别要加的时间。为了照顾后进生的及格,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一是在难题比较少的时候,增加题量,做得越多,分数就越高;二是在难题比较多的时候,题量减少,甚至题量一定的情况下,设置一定的选做题,选做题里就应该有适合后进生做的题,其实质是降低难度,为后进生提高学习信心。
三、研究试题的创新性以体现创造力
命题时要考虑试题的新颖与否、创新程度、开放性程度、微观与宏观与否影响学生做题的效果。
命题时要有一定量的原创题,同时有改编题、创新题。在不同时期对试题的创新程度要求不同。比如,在上新课期间尽量按学生熟悉的题型出题考试,平时练习适当参杂新颖的题目,到后期综合复习时却是有意参杂比较新颖的题目,要是到了高考前应该是有意识地增加,甚至时不时大幅度增加新型题目,也可以考验此时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在遇到新题型时能够处变不惊。
针对不同时期,命题的角度要有所不同。如果是新课期间的课时训练题,则要求尽量出微观方面的题,考查学生对一个小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尤其是对重点知识的命题更要精心准备。在期中期末复习的命题中,要多一些中观的题目。比如,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角度设问。在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的命题中,则考虑多从宏观的角度命题。比如,从经济生活角度、政治生活角度、哲学与生活角度等设问。微观的题目要求答题的细致性层次性,宏观的题目强调答题的多角度,全面性。所以,命题时要考虑微观的程度以及宏观的程度影响学生做题的效果。
四、研究试题的参考答案,是教学的导向
不同的试题解题方法不一样,就会直接影响得分率。就选择题而言,有组合型的、有原因类的、作用类的、有体现类的、有正向选择、有反向选择等等。但是就其基本解题的方法是从两点着手:一是看其本身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是正向选择题,则要求本身的观点正确才选;如果是反向选择题,则要求本身观点错误才选。二是在前一个条件符合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题意。如果符合题意,并且是最佳选择才选。就非选择题而言,题型大致和选择题的题型差不多,也有原因类的、意义类的、措施类的、体现类的、认识类的等等。但是答题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要考虑怎样去组织语言,答题要有序,要规范。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告别要注意的。比如学生觉得最难的问答题就是认识评价类的题,他不知从何答起,就只有想到哪里答到哪里,这样的答案很难做到高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答题,他就容易得分了。还比如意义类的题目,注意主体和客体,分别从对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答,并且尽量用术语答题。
总之,老师在命制一套试题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内容,配置不同的考试时间以及考试难度,要拟定规范的答案,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这才能兼顾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做题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高效课堂才能最终实现。
【关键词】高中政治;达标检测;命题;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1
新课改要求建设高效课堂,其实质是提质减负。高效课堂要通过一个个环节去实现。其中,达标检测是要看到整节课的真正效果,是收获成果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编制题目时,同样要讲求高效的练习成果,要讲求命题的质量,做到少而精。下边是我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课标、考纲是前提
老师在命题之前要反复研究教材、课标、考纲、学生以及高考试题,提高命题的针对性、有效性、思想教育性。命题人每出一套题,目标必须明确,不能超纲,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突出重难点,讲究学科的科学性,避免出无效题。比如,本套题要考教材的哪些知识点,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考什么样的难度深度,与课标要求是否相符,出题不能偏离考纲。在命题之前,一定是要做过大量的历年来的高考题或者各省市的高考模拟题等。通过大量做题,要弄清每个知识点的拓展程度,题型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等。比如近年来漫画题高考多次考到,非选择题减少一个(重庆的要求),分值加大,是否考虑从比较宏观一点题目多命题,对微观的题目更加注重细致处理答案,而不能大而化之。
政治课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有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新课改的三大目标要求之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在命题上。试题内容应该加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讲求专业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时政性、可信度高,要能体现政治课的思想教育作用。比如在选取材料时,要取正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同时引导全面辩证实事求是分析,做完题后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有新的感悟。
二、研究试题的难度和时间是关键
一般说来,试题越简单,学生的得分越高,学生的做题信心就会提高。就我们政治学科而言,必修三是相对简单的一门学科,学生学起来就特别有信心。因为有些试题简单得不需要看书就做得来。优生每次考个八九十分,不成问题,后进生每次考个及格不成问题。从学生角度看,他不知道是因为试题本身的难度简单而考好了,他可能只关心分数的高低多少。但是,如果每次的试题都这样简单,对优生是很不利,也很不公平的。对于高考学科而言,高考的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是有一定梯度的,要让大多数人做得起的同时,还能拉出差距来。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一套题目出来以后,既要让较差的生考及格,又要让优生之间的成绩有一定的差距,这样才能形成竞争力。试题难度太简单了,容易给学生造成的感觉是,我已经学得够好的了,我可以不必要在这门学科花更多的时间,不需要很努力地去学就可以学得很好。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出得更难,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学生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一套试题反映出来,学生就会觉得难度大些。但是这套题目也应该是建立在兼顾后进生的及格成绩基础上,而不是一味追求难度。
试题配置的时间也要影响做题的效果。比如一个小时的时间学生能不能做完,能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成绩,如果时间少了,势必影响到后进生的及格,时间多了,优生觉得太没事干了,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一般来说,考试时间应该与试题的难度成反比,试题的难度大了,要考虑加时间,简单了要考虑减时间。为此,我们在出题时应考虑难题设置多少,这些难题可能花去学生思考的时间有多少,这是我们在一般的速度基础上特别要加的时间。为了照顾后进生的及格,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解决:一是在难题比较少的时候,增加题量,做得越多,分数就越高;二是在难题比较多的时候,题量减少,甚至题量一定的情况下,设置一定的选做题,选做题里就应该有适合后进生做的题,其实质是降低难度,为后进生提高学习信心。
三、研究试题的创新性以体现创造力
命题时要考虑试题的新颖与否、创新程度、开放性程度、微观与宏观与否影响学生做题的效果。
命题时要有一定量的原创题,同时有改编题、创新题。在不同时期对试题的创新程度要求不同。比如,在上新课期间尽量按学生熟悉的题型出题考试,平时练习适当参杂新颖的题目,到后期综合复习时却是有意参杂比较新颖的题目,要是到了高考前应该是有意识地增加,甚至时不时大幅度增加新型题目,也可以考验此时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在遇到新题型时能够处变不惊。
针对不同时期,命题的角度要有所不同。如果是新课期间的课时训练题,则要求尽量出微观方面的题,考查学生对一个小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尤其是对重点知识的命题更要精心准备。在期中期末复习的命题中,要多一些中观的题目。比如,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角度设问。在一轮二轮三轮复习的命题中,则考虑多从宏观的角度命题。比如,从经济生活角度、政治生活角度、哲学与生活角度等设问。微观的题目要求答题的细致性层次性,宏观的题目强调答题的多角度,全面性。所以,命题时要考虑微观的程度以及宏观的程度影响学生做题的效果。
四、研究试题的参考答案,是教学的导向
不同的试题解题方法不一样,就会直接影响得分率。就选择题而言,有组合型的、有原因类的、作用类的、有体现类的、有正向选择、有反向选择等等。但是就其基本解题的方法是从两点着手:一是看其本身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是正向选择题,则要求本身的观点正确才选;如果是反向选择题,则要求本身观点错误才选。二是在前一个条件符合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题意。如果符合题意,并且是最佳选择才选。就非选择题而言,题型大致和选择题的题型差不多,也有原因类的、意义类的、措施类的、体现类的、认识类的等等。但是答题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要考虑怎样去组织语言,答题要有序,要规范。这一点是我们教学中告别要注意的。比如学生觉得最难的问答题就是认识评价类的题,他不知从何答起,就只有想到哪里答到哪里,这样的答案很难做到高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答题,他就容易得分了。还比如意义类的题目,注意主体和客体,分别从对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答,并且尽量用术语答题。
总之,老师在命制一套试题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内容,配置不同的考试时间以及考试难度,要拟定规范的答案,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这才能兼顾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做题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高效课堂才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