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小学作为技术素养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对于一堂劳动与技术课来说,精准定位技术点的目标,有效落实技术要点,对提升学生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术点;定位;落实 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与人合作,在技术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
其他文献
在油画界,画西藏题材的画家不少,但像范一鸣这样心无旁骛地只画西藏题材的很少;并且,他的兴趣点不是再现浓艳的风俗,而是刻画高原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影像。对范一鸣来说,藏区不仅是他创作灵感与素材的源泉,更是他身心生活的现实土壤。 美术评论家韩卫华这样评价范一鸣的作品:“……陡然生涩的出现在眼前,坚硬得如同一块顽石,灰头土脸,却又充满元气。仿若殉道者一般,艰难前行,却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命运冲出肉体的束缚
“烈日西藏”,西藏当代青年艺术家集体前台出镜 亚次丹 次格 酒塔 展厅正中摆放着一座8米高的藏式佛塔装置作品,它是由2200多个拉萨啤酒瓶摆放成的。在酒瓶塔下面环绕着一排没有打开的观众可以喝的拉萨啤酒,口渴的人较多,一两个小时内30箱拉萨啤酒差不多就被拿光了。展览的要求是喝完酒以后把瓶子放回原处,这既是开幕式酒会,本身又成为一个大家共同参与的行为艺术。 2010年9月10日,阳光明丽,北
《边陲墨脱:西藏仅存的一神秘处女地》 作者:罗洪忠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边陲墨脱:西藏仅存的一神秘处女地》通过流畅的文笔对世界第一大峡谷壮观的瀑布群、罕见的大雪山和茂密的原始大森林等自然奇观的描述,并与珞巴族、门巴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民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读性颇强。罗洪忠先生在阅读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展示了墨脱真实的历史画面。大量的鲜见图片是《边陲墨脱:西藏仅存的一神秘
拉萨,西藏牦牛博物馆,正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在画展现场,一位身穿唐装,58岁的指画绘画者艺术家正弹指挥臂作画,他以指代笔,在生宣纸上挥毫泼墨,大草原上飞奔的牦牛,在他指掌翻飞勾勒之间栩栩如生,落款为《古道神牛》,随后又即兴作《古道新韵》。在现场,他最后创作了一幅灵动的大幅荷花《香远》,其笔触嬗变多姿,构思出其不意,意境辽阔悠远,让人回味无穷。就是清末著名指画大师刘锡玲的曾孙,“聋派指画”第四代
当多布杰“咻……咻,咻……咻”地呼喊起来时,一群精灵相继下山。它们热情地围拢在多布杰的身旁,眼巴巴地盯着他手中的盆子。多布杰知道这些猴子们最喜欢吃苹果,所以每天的餐前水果就是当地产的小苹果……由于常年与这些藏酋猴相处,多布杰和猴子们“亲密无间”,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猴王”。 与猴群的初次相遇 在西藏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有一个名叫“甲噶东赞”的生态景区,生活在这里的2000多只野生藏酋猴成为景
【摘 要】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课程改革倡导让教育回归生活。但是有时就因为是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丧失了探究的兴趣。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学生对声音再熟悉不过, 一般的课堂教学就容易因为好奇心的缺失导致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不断制造和利用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实现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生活
车队行驶在中国西部边陲的红其拉甫,这里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边境口岸,向南则是蜿蜒在帕米尔高原崇山峻岭中的吾甫浪沟——人类修建的公路将在那里消失。 在那条接近人类极限的边境线,却有着一支特殊的高原巡逻队。每年8月,这支由边防战士、塔吉克护边员组成的10人巡逻队,就会从红其拉甫出发,踏上吾甫浪沟巡逻的征程。 这条路是全国惟一一条汽车、马匹无法通过,需要骑行“高原之舟”牦牛背上巡逻的防线,巡逻往返近百
在灿若星河的藏族文明中,“大、小五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其中藏医学以“医方明”而和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一起,构成了西藏“五明”文化体系中的“大五明”;天文历法则以“历算明”而和戏曲明、诗明、词明、音韵明一起,构成了“五明”文化体系中的“小五明”。经籍有载:“不通五明,则无真智,亦难证果。欲修正果,见性成佛,需通五明……” 可以说,在“五明”文化中,天文历算和藏医学,形同一对“孪生姊妹”,密
远在佛教尚未传入藏区的时代,西藏本土宗教苯教非常盛行,在苯教的宗教仪轨中,有转山、转湖和煨桑的习俗,体现了高原人的自然崇拜和信仰。直到今天藏民族还是用转山和转湖,平行和仰视的角度去表达对山灵和湖神的敬畏和敬仰,他们轻易不会动山里的一草一木,更不用说用攀登的方式去征服神山。 美丽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是至今尚未有人登顶的处女峰,在古老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这样的记载:雄师大王格萨尔从加地返回岭地
杂玉村(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有制陶的传统。泥土在手艺人的巧手之下变成各种生活用品,曾经,杂玉村人靠售卖这些陶器增加收入;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更方便耐用的金属制品代替了陶器,杂玉村人曾一度荒废了制陶手艺。 66岁的查堆是少数一直坚持做陶器的手艺人。随着政府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力度,查堆感觉自己越来越受重视。村里希望查堆把制陶手艺传授给年轻人,让杂玉村制陶的传统能一直延续下去。 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