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依高原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68738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画界,画西藏题材的画家不少,但像范一鸣这样心无旁骛地只画西藏题材的很少;并且,他的兴趣点不是再现浓艳的风俗,而是刻画高原人内心世界的精神影像。对范一鸣来说,藏区不仅是他创作灵感与素材的源泉,更是他身心生活的现实土壤。
  美术评论家韩卫华这样评价范一鸣的作品:“……陡然生涩的出现在眼前,坚硬得如同一块顽石,灰头土脸,却又充满元气。仿若殉道者一般,艰难前行,却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命运冲出肉体的束缚,飘向非现实的时空。也许是这一度有过的天堂无边浩瀚的美丽使范一鸣迷惘,使得他在反复描绘晕染的过程中品味着那份来自人物自身的苦涩和沉重,也使得画家的劳作过程本身便具有了更多的精神意义,他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做着语言个性化的努力,使自然之物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回到自然。”在“绿色”成为噱头、“回归”成为广告词的消费自然时代,范一鸣的回归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身心与作品融为一体的创作。回归到自然人有敬畏的纯洁。虽然在形式上,一鸣并不笃信哪种宗教,但他信命运,信天意,信精神,并坦然接受,虔诚守望。不仅他的作品充满了宗教性的虔诚,他的整个身心也都阪依了高原。
  范一鸣是福建人,1967年出生在大田,他的美术基础是在三明打下的。90年代初,一鸣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之后留下来当了北漂,想在都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那些年,他始终没有中断探索和研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他给自己的作品穿上过古典写实、现代写实、超写实、超现实、印象派、象征派、意象派、装饰派等许多种外衣,虽然也诞生了几幅满意的作品,但始终觉得跟自己隔着,尚未触到灵魂最核心的东西。1999年,一鸣的创作陷入彷徨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抱着去高原“换换脑子”的动机,随几位老画家去了一趟甘南,没想到此行改变了他一生。
  第一次踏上高原的土地,第一次呼吸雪山下的空气,第一次离太阳那么近地沐浴阳光,第一次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原生状态,藏区的一切对一鸣来说都是全新的,天,山,云,光,近在咫尺的雪山,像液化水晶的河流,让人想投胎骏马在上面撒欢的牧场;当然,还有藏族人的形象、面孔、服饰、色彩、神态和体态。在西藏,他惊愕地发现了一个幻想过、但并不知道存在的由精神主宰的纯净尘世。一鸣说:“也不知是应了前世的授记,还是冥冥中的牵引,当我满怀热望地第一次踏上高原土地,呼吸着氧气稀薄、却异常纯净的空气时,竟觉得如此亲近和似曾相识!连绵起伏的草场;层层错错如仙镜般的峡谷;甘甜清冽的溪流;空灵的寺院;诵经的喇嘛;虔诚的朝圣者;质朴的牧民,随着行走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不断地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和她的居住者们那种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淡定与超脱。”
  去西藏,说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潜意识中他早就怀揣了期待。上初中时,范一鸣有一次在《江苏画刊》上看到了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尽管那时他还没拿过油画笔,但画面使他身心受到的震撼,一直持续至今。当时他就萌生出一个念头:以后一定要去西藏。真到了藏区,他的感受多得难以表述,但状态可以简单、准确地归结为两个字:兴奋。他看到风景兴奋,看到藏族人兴奋,每天醒来,为自己能在这里活着兴奋,尽管他对那里的文化、历史还了解得很少。对一鸣来说,西藏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与他过去经历的事情无关,受过的教育无关,掌握的知识无关,接受的灌输无关……无论有多少人去过那里,但对他而言,对范一鸣而言,这是他为自己发现的新大陆。
  当时,他跟所有第一次去西藏的人一样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束手无策,他用眼睛、用镜头、用速写笔试图捕捉一切,记下一切,这才意识到手脚的笨拙、语言的贫乏和大脑的无能。即便他的大脑有上百亿的细胞,但竟然不够他用来记忆一片云。让一鸣的心灵最受冲击的是看到西藏人磕等身长头,每个人都满头满脸满身尘土,虔诚的表情和专注的神态,仿佛透射出光。一鸣说:“我被磕长头人的眼神打动了,那么纯净,那么平和,没有贪求,没有侥幸,跟在内地庙宇里看到的烧香拜佛者截然不同。”
  “在西藏,我看到的都是我想要的,重新唤起了我对绘画的热情。高原给我做了一次彻底的洗涤,我脑子里再没有那么多的想法,觉得过去所谓追求个性、寻找风格都是以空对空的书生匠气;从西藏回来,我的脑子变得干干净净,只有一个念头,回到画室,拿起画笔。”从甘南回来,他创作了第一幅西藏题材的作品《小朗穆》,如受天启,随后又一口气画了《暖融融》、《卓玛》和《天边的歌》。
  在藏区采风,他很尊重当地人的感受,而且做事情言而有信。回到北京,他会把照片洗好邮寄到藏区。由于寄信不是总能寄到,保险起见,一鸣会在下次去时亲手把照片交给当地人,当地人看到照片都兴奋极了,像得了宝贝。一鸣说,西藏人诚实,非常守信,所以跟他们交往时,一定要言而有信。这样当地人也会把你当做朋友一样信任。由于他去甘南十分频繁,不少当地人记住了他。他画过的男孩已长成汉子,他画过的女孩已当了母亲,但是他,每次都还是同样的打扮:绿毡帽,大棉袄,每个兜都塞得鼓鼓囊囊的摄影坎肩。一路上总能碰到跟他打招呼的熟人,感觉就像是回乡探亲。
  随着对西藏文化、宗教和风土人情的了解,范一鸣越发觉得自己的灵魂属于那里。在苍凉辽远的高原上,在神圣宏大的寺院里,在真纯粗犷的藏族人中,他感受了现代人匮乏的肉体雄浑和虔诚力量。西藏的草木山石花鸟人兽云雾阳光空气和高原所有的一切,都具有某种崇高得令人敬畏、寂静得振聋发聩的雕塑感,激活了画家的艺术直觉和创作欲望。每次走下高原,他都感到精神的洗涤与重生,试图用画笔将他在高原所有的记忆、感觉和顿悟都凝存在山岩般沉寂的画面里。他说:“我在作品里追求化石般的雕塑感,追求坚硬的感觉,传达肉体可通过精神达到的永恒。”
  凡是看过一鸣作品的人,都会被他刻画的超时空的凝重所震动。他用沉实浪漫的色彩、肌理入微的笔触和二度半空间的绘画语言悉心经营出一个永恒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不闻尘嚣,不见物欲,希望如暴风雨一样真实,沉郁的天光下彰显灵魂的纯净,他找到的是现代人失去的乐园。文/余泽民
其他文献
近日,由辽宁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主办的“最接近天空的宝藏——西藏文物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123件/组西藏文物精品亮相辽宁。  据了解,此次展览共分为“吐蕃王朝”“和同一家”“金色宝藏”“雪域风情”四个部分,甄选了西藏博物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蜚声海内外内容丰富的典籍和工艺精良的瓷器、玉器、佛造像、唐卡等各类西藏文物精品共计123件/组,时代跨度上迄北魏、下至新中国,展品种类丰富
关于西藏的桃花,我曾不止一次想象过她的美丽和震撼。我也总是一次又一次带着心中那些深藏着的浪漫幻想,想象着这个美丽的秘密世界。  我并不想拿西藏的林芝风光与瑞士等地相提并论,也不想拿林芝的桃花与江南水乡的桃花做比较,因为3月的林芝,所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冲击,与它密不可分的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神秘的宗教氛围。在这样一个神秘的奇境之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屏住呼吸,用双眼和心灵静静体悟,找寻自
笔者在西藏某部给官兵们进行狙击口诀试教学狙击口诀  尽管狙击手算得上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精兵,但毋庸置疑,精准狙击技能是狙击手的主业,如果主业不主抓,就失去了狙击手集训的意义。所以,每一次狙击手集训,精准狙击训练都被列在“十八般武艺”之首,是最主要的训练内容。为方便教官“精讲”,学员“易学”,我们总结多次参与国内外狙击手集训的经验,把精准狙击技巧编成如下口诀。  左手托握下护盖,小臂置于枪下方;
西藏以西,珠穆朗玛峰遗世独立,风雪和冰封是永恒的主题,但在这沉默万年的严冬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葱茏。  亿万年以前,这一片土地在上帝的手里像是一块橡皮泥,珠峰轰隆隆崛起,周围则不断凹陷,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留下几道巨大的缺口。印度洋暖流沿沟而上,再加上珠峰上冰雪融水缓缓沁下,把这几条沟哺乳得格外缤纷艳丽,人们将这五条沟称为:樟木沟,吉隆沟,陈塘沟,亚东沟,以及今天我们提到的嘎玛沟。  2001年,
三年前,得知我将承担一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和平解放西藏》的创作任务时,我的第一个感受不是欣喜,而是敬畏。因为1978年我曾画过这类主题的中国画《毛主席派人来》。但由于自身各方面水平的局限,自己并不满意可又无能为力了。30年过去了,旧题新作,我心里根本没有底。这样2007至2008年间,我先后画过两稿草图,第一稿专家组没有通过,认为没有西藏地域特点;第二稿勉强通过了,可我自己不满意。直到2008年3
江孜城因1904年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  而被赋予了“英雄城”的光荣称号,  其实这只是江孜的一个角度。  江孜,在藏语的意思是“胜利顶峰、法王府顶”,  位于肥沃的年楚河谷,  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交通枢纽,  其最著名的产品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江孜地毯”。  江孜地毯以其独特的图案、精湛的织技、纯天然用料及纯手工制作而闻名于世。早在公元11世纪,年楚河中游一带(今白朗县)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
传说古代一位圣人在布达拉宫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雪山飘绕着金色的彩云,有所启发而连夜秉烛设计制作了一顶帽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藏帽﹃次仁金果﹄。最初是男性所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发现女性戴着这顶﹃金花帽﹄显得更华贵美丽。  在农村牧区,如遇寒天,  把帽沿的耳后部分往下一拉,  耳、颈、肩全都没于皮毛之中,  将大半个脸也遮盖起来非常暖和。  每逢过节,戴上“次仁金果”帽  显得气派喜庆。过节
每年6月,丘卡草原牧草返青抽穗,这片海拔逾4700米的牧场芳草萋萋。草原此时迎来她真正的主人——近3000只产羔的雌性藏羚羊。  初见藏羚羊产羔地  灰暗莫测的云层似乎紧贴着地面,天气每隔半个小时都在变。河流在平行山脉间平坦的高寒草原上划出一抹深绿色。每年6月,位于申扎县买巴乡的丘卡草原牧草返青抽穗,火绒草、棘豆等相继开放,虽然植被覆盖度很低,但是对于高寒草原来说,这片海拔逾4700米的牧场已经称
吐蕃帝国灭亡11个世纪后,西藏琼结河谷。  冬季长达120天的漫长干旱,强烈的西南风吹起漫天尘土,  卷过了山脊下琼结河边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土丘。  牧羊人赶着羊群和牦牛沿着小路走上土丘极为平坦的宽大顶部,  似乎这不过是自然又一个神奇的造物。  如同开罗的帝王谷陵墓收藏着埃及诸王朝的光荣,  琼结河谷是吐蕃王朝的最后归隐地。这里是西藏帝王谷。  守墓人强巴曲桑    每天早晨,强巴曲桑要围陵区走一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此强调将课程实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目的是使道德教育不再是虚假的欺骗,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