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职服装专业现状的系列问题的分析, 指出高职办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准,努力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阐述了首先确定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根据职业能力需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坚实基础,丰富专业知识;重视实践,实施项目教学。
关键词:就业 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000-00
1 准确定位,确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当前,服装行业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需要生产一线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管理型人才。[1]伴随着服装工业的迅猛发展,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不但从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职服装专业现状不容乐观, 因为招生竞争激烈、办学条件局限等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素质偏低;在人才培养上与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不注重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服装专业的学生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进一步突出高职特色,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高职院校较好的对策是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准,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努力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让服装专业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从而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在校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首先要确认社会需要哪些能力素质,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统筹安排,注重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职业岗位上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就开设那些课程。[2]服装设计专业将学生的能力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包含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智力性的和操作性的,根据对职业活动的针对性和迁移程度的不同,综合考虑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目前,服装行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款式设计、打板、推板、排料、缝制、生产工艺、服装CAD、单证及生产管理等。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贴近,前提必须做大量调研,和企业共同研究,在切实可行的前提下,可以压缩一些理论性、艺术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例如美学、服装史、素描、色彩构成等。同时,加大专业技术性课程及实训课的比重,增加实践环节,将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工业制板技术、服装CAD 等应用性强的课程作为重点,增加学时,并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紧跟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做到实际、实用、实效。
2 能力本位,培养专业技能
2.1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
学好一门技能,首先要有兴趣,兴趣和热衷是出色地完成学业的前提,对专业的兴趣和热衷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3]如今的高职院校所招收的服装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生活环境闭塞,家庭条件较差,这本身就与艺术专业这一“贵族专业”相矛盾,高额的学费与学习用具费用以及对学生自身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不是靠学生的勤工俭学、勤奋好学就能改变的;很多的学生入学前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有的甚至是调剂生;也有部分学生是从服装技校、职高或中专中考入的“三校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再重复学习,既浪费了时间,也因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而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尤为重要。对于部分美术基础好,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对他们侧重服装设计能力进行培养;对于部分美术基础不是很好,在服装制板和制作上很有天赋且基础深厚的学生,侧重对其进行各种服装工业制版技术和工艺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部分美术基础和服装制作工艺水平较差,但是服装结构设计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学习用各种电脑软件的服装CAD系统进行款式和结构设计;对于极少部分对服饰的整体形象设计很感兴趣,对服装流行趋势和时尚极为敏感,也可发挥他们在服饰装扮方面的特长,注重培养他们学习和研究服装服饰整体形象设计方面的技能,向服饰形象设计师方向发展。将学生的特长有效地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并得以发挥,才会让学生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2 坚实基础,丰富专业知识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中的一些学科,比如美术、人体工程学和服装材料学等等。[4]作为一个服装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对象是一门具有时尚艺术的技能,具有极强的时间性;况且当今又处在知识不断更新,而且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因此,应该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技能,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1)服装设计图的表现能力。良好的美术基础可以保证设计意图在平面上的正确表现。服装设计图反映了服装设计师表达自我设计意图的绘画本领即体现其美术功底。更为重要的是,美术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过程,这两种能力是服装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两种极其重要的专业技能。
(2)服装结构和工艺表达能力。服装专业人员必须懂得服装结构和制作的过程,并且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度,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术,熟悉人体形态与服装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服装制作工艺过程,可以加深对服装的理解,是服装专业人员的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通向工作岗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桥梁。
(3)服装材料的识别运用能力。服装最终载体是服装材料,它对服装设计灵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与服装意念表达,犹如人之灵魂与肉体。学生时代对服装材料的识别运用往往比较薄弱,原因有很多。而对服装材料的不熟悉,结果会影响设计的诠释和表达,会影响服装的造型和工艺。要想胜任服装专业岗位,必须具备材料的识别和运用技能。
2.3 重视实践,实施项目教学
大家知道日本服装无论是外工还是本地生产,对品质的要求相当的高。可以这样断定,日本能成为服装设计之都和服装高品质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把每课题中练习都要视之为企业生产的某一部分,面对结构线、针距、缉缝大小、款式造型等都得严格把握,分层过关。学生练习达不到要求,应举一反三,直到做精致为止,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完成对高品质的追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合适的契机,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贯穿教学对提高职业素养就更有效了。项目教学的实施可以改变以往教育内容的零散无序的状态,既理清了学科脉络,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具体操作可以按照企业服装风格和定位的不同将学生分组来完成项目任务,小组可以以团队的形式相互学习与交流。在参观走访公司和专卖店时,请公司专业人员讲解品牌定位、风格、设计数量、销售概况等情况,让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品牌文化、产品形象以后,再整体考虑进行设计方案构思,从构思设计图---采集面料---打板---剪裁---缝制---样衣---配饰,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卖场站店销售的机会,直接接触和体验服装的终端市场,更多地了解品牌定位和消费者的状况,每个学生在项目结束后提交市场调研报告和品牌分析报告,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完整的过程。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次全面的挑戰,一次全面的锻炼。如果学生经常参加这样的项目锻炼,对服装专业的各方面能力锻炼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这种锻炼所得到效果是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等,从而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 结语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服装行业对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只有进一步提高高职业学校学生服装专业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我相信,只要我们集思广益,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 齐丽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J].辽宁高职学报,2006,2:58 .
[2] 白志刚.基于整体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装饰,2009,03:112.
[3] 李正.服装设计教学应重视兴趣教学[J].装饰,2003(22):48.
[4] 鲁闽.服装设计基础[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5:21.
关键词:就业 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000-00
1 准确定位,确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当前,服装行业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需要生产一线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管理型人才。[1]伴随着服装工业的迅猛发展,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不但从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职服装专业现状不容乐观, 因为招生竞争激烈、办学条件局限等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素质偏低;在人才培养上与企业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不注重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服装专业的学生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进一步突出高职特色,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高职院校较好的对策是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基准,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努力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让服装专业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从而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在校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首先要确认社会需要哪些能力素质,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统筹安排,注重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职业岗位上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就开设那些课程。[2]服装设计专业将学生的能力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包含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智力性的和操作性的,根据对职业活动的针对性和迁移程度的不同,综合考虑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目前,服装行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款式设计、打板、推板、排料、缝制、生产工艺、服装CAD、单证及生产管理等。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贴近,前提必须做大量调研,和企业共同研究,在切实可行的前提下,可以压缩一些理论性、艺术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例如美学、服装史、素描、色彩构成等。同时,加大专业技术性课程及实训课的比重,增加实践环节,将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工业制板技术、服装CAD 等应用性强的课程作为重点,增加学时,并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紧跟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做到实际、实用、实效。
2 能力本位,培养专业技能
2.1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
学好一门技能,首先要有兴趣,兴趣和热衷是出色地完成学业的前提,对专业的兴趣和热衷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3]如今的高职院校所招收的服装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生活环境闭塞,家庭条件较差,这本身就与艺术专业这一“贵族专业”相矛盾,高额的学费与学习用具费用以及对学生自身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不是靠学生的勤工俭学、勤奋好学就能改变的;很多的学生入学前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有的甚至是调剂生;也有部分学生是从服装技校、职高或中专中考入的“三校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再重复学习,既浪费了时间,也因教学内容缺乏新意而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尤为重要。对于部分美术基础好,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对他们侧重服装设计能力进行培养;对于部分美术基础不是很好,在服装制板和制作上很有天赋且基础深厚的学生,侧重对其进行各种服装工业制版技术和工艺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部分美术基础和服装制作工艺水平较差,但是服装结构设计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学习用各种电脑软件的服装CAD系统进行款式和结构设计;对于极少部分对服饰的整体形象设计很感兴趣,对服装流行趋势和时尚极为敏感,也可发挥他们在服饰装扮方面的特长,注重培养他们学习和研究服装服饰整体形象设计方面的技能,向服饰形象设计师方向发展。将学生的特长有效地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并得以发挥,才会让学生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2 坚实基础,丰富专业知识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中的一些学科,比如美术、人体工程学和服装材料学等等。[4]作为一个服装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对象是一门具有时尚艺术的技能,具有极强的时间性;况且当今又处在知识不断更新,而且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因此,应该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技能,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1)服装设计图的表现能力。良好的美术基础可以保证设计意图在平面上的正确表现。服装设计图反映了服装设计师表达自我设计意图的绘画本领即体现其美术功底。更为重要的是,美术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过程,这两种能力是服装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两种极其重要的专业技能。
(2)服装结构和工艺表达能力。服装专业人员必须懂得服装结构和制作的过程,并且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度,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术,熟悉人体形态与服装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服装制作工艺过程,可以加深对服装的理解,是服装专业人员的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通向工作岗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桥梁。
(3)服装材料的识别运用能力。服装最终载体是服装材料,它对服装设计灵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与服装意念表达,犹如人之灵魂与肉体。学生时代对服装材料的识别运用往往比较薄弱,原因有很多。而对服装材料的不熟悉,结果会影响设计的诠释和表达,会影响服装的造型和工艺。要想胜任服装专业岗位,必须具备材料的识别和运用技能。
2.3 重视实践,实施项目教学
大家知道日本服装无论是外工还是本地生产,对品质的要求相当的高。可以这样断定,日本能成为服装设计之都和服装高品质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把每课题中练习都要视之为企业生产的某一部分,面对结构线、针距、缉缝大小、款式造型等都得严格把握,分层过关。学生练习达不到要求,应举一反三,直到做精致为止,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完成对高品质的追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合适的契机,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贯穿教学对提高职业素养就更有效了。项目教学的实施可以改变以往教育内容的零散无序的状态,既理清了学科脉络,又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具体操作可以按照企业服装风格和定位的不同将学生分组来完成项目任务,小组可以以团队的形式相互学习与交流。在参观走访公司和专卖店时,请公司专业人员讲解品牌定位、风格、设计数量、销售概况等情况,让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品牌文化、产品形象以后,再整体考虑进行设计方案构思,从构思设计图---采集面料---打板---剪裁---缝制---样衣---配饰,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卖场站店销售的机会,直接接触和体验服装的终端市场,更多地了解品牌定位和消费者的状况,每个学生在项目结束后提交市场调研报告和品牌分析报告,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完整的过程。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次全面的挑戰,一次全面的锻炼。如果学生经常参加这样的项目锻炼,对服装专业的各方面能力锻炼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且这种锻炼所得到效果是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等等,从而锻炼自己,培养自己,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 结语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服装行业对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只有进一步提高高职业学校学生服装专业能力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我相信,只要我们集思广益,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 齐丽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J].辽宁高职学报,2006,2:58 .
[2] 白志刚.基于整体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装饰,2009,03:112.
[3] 李正.服装设计教学应重视兴趣教学[J].装饰,2003(22):48.
[4] 鲁闽.服装设计基础[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