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数学概念、法则等规律性的知识的传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应用题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分析推理过程比较复杂,解答的方法又多,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现行的苏教版国标本的数学教材中几乎没有独立的应用题教学部分,应用题教学都是渗透在相应的计算教学之后,作为巩固和理解计算能力,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因此,有些教师在理解教材的时候,往往把应用题教学混淆于计算教学,而忽视应用题教学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低年级起加强应用题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厘清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实现教有所得。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能初步解答简单的加减乘除应用题。
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低年级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读题,能逐步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并初步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题中每句话的意思,正确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初步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2. 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要在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析“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总数”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减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在初步理解乘、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析“求相同加数和”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厘米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的数量关系。
3. 规范学生正确列式计算。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算式,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并在得数后面注明单位名称。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懂得计算完以后要认真检查数字抄得对不对,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单位名称有没有写好。初步培养检验的习惯。知道应用题要有答句,并能从口头答句逐渐过渡到正确书写答句。
二、注重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开始尚未出现表格式的应用题和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教材中较多地出现看图认数,看图列式和看图计算等练习。这些内容是开始学习应用题的必备知识,可作为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演示和辅导学生操作、口述,使学生加深对加、减、乘、除意义以及有关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认识应用题打好基础。
1. 正确选用单位名称的训练。
在图文应用题当中,所给的条件都要学生依靠实物依托来认识的。老师要耐心地指导学生花要一朵一朵地数,树要一棵一棵地数……还可以联系后面解应用题要用到的单位名称画一些实物图让学生说说单位名称,例如1( )红旗,2( ), 3 ( )自行车等。
2. 循序渐进进行完整说话训练。
从认识1开始,老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词组(1棵树,2个小朋友),到说完整一句话的训练。例如,看了3的主题画以后,学生说一句完整话:3只小兔在采蘑菇。当进入简单加法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完整两句话(两个条件)或三句话的训练。例如能说出:“两个小朋友在扫地,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一共有三个小朋友在扫地,或者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扫地?”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看图数数,看图列式和看图计算等形式的应用题,从教师示范口述到学生自己独立口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感受、去体验、同桌互述,共同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相应的减法时,引导学生口述:“商店里原来有13本练习本,卖掉了3本,还剩多少本?”
3. 认识条件和问题的训练。
当出现表格式应用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条件和问题:一般表格式应用题中第一栏是告诉我们的,叫第一个条件;第二栏也是告诉我们的,叫第二个条件;第三栏是要我们算的,叫问题。由两个条件(相关的)和一个问题组成简单应用题。然后不断训练学生从表格式应用题中找出条件和问题。当发展到图文结合或者以文字叙述为主的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可运用一定的符合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标出来。例如:条件下面划“----------”,问题下面划“~~~~~~~”。
让孩子认识两个条件是否相关时,教师可以出这样的经典题让学生辨别:一艘货船上运了20只山羊,15只绵羊,这艘船的船长多少岁?一般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可能用20+15=35(岁)来求出船长的岁数。但大部分学生会发愣,因为碰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懂得这个问题为什么求不出来?根源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相关,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关。并能将无效问题改为有效问题:这艘船上一共运了多少只羊?
4. 判别应用题是否完整的训练。
在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认识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正确地判断应用题的完整性。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一组题:(1)姐姐有5枝铅笔,妹妹有7枝铅笔。(2)姐姐有5枝铅笔,共有几枝铅笔?(3)妹妹有7枝铅笔,共有几枝铅笔?(4)姐姐有5枝铅笔,妹妹有7枝铅笔,共有几枝铅笔?(5)姐姐有5枝铅笔,妹妹有7枝铅笔,共有12枝铅笔。通过这样的题组训练,让学生来做判断,说理由,充分感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弱化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但这不是说,我们教师就不要让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正是老师的不重视,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学生知道答案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其实,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还是应该教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1. 引导分析数量关系。
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倡导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线,然而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中“建立模型”这个重要环节往往被忽视。学生每次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也大多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也不懂如何组织数学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发现有的老师时常会问“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一步表示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过程中,教师在算理上只注重学生对个别算式的理解和对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却忽视了从整个题目去把握该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带领孩子经历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完整性分析过程,从而自我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训练。
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联系加减法的意义,听懂老师的分析,例如能听懂“(1)有8只黑羊,6只白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求8只黑羊和6只白羊合并起来是多少。”听懂“(2)体育室有13个篮球,借走9个,求还剩多少个就是求13个篮球里面去掉9个,还剩多少个。”
第二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知道第1题就是求8和6合起来是多少;第2题就是求从13里面去掉9,还剩多少。
第三个层次:在第一、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再训练学生说出分析数量关系的主要部分。例如:“山上有8只大猴,5只小猴,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求8和5合并起来是多少。”“奶奶养了14只兔子,卖了7只,还剩多少只,就是求14里去掉7还剩下多少。”
2. 引导掌握分析技巧。
应用题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安排的,各年级要求和基本训练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的。因此分析数量关系的技巧也是按年级不同而有所不同。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
1. 综合法,就是从条件入手,找出中间问题,再解决所求问题。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分析法,就是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条件,逐渐向已知条件靠拢,最后利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不管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都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了数量关系这一基础,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进行解题,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3. 两种方法并用。例如:低年级小朋友在读懂题意后,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题意,如“这道题实际上是求几个几,或谁是谁的几倍”、“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谁和谁合起来是多少”等等。也可从意义入手,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求它里面包含几个”。
根据课标的要求,一年级学生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四则计算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分析数量关系的,同时孕伏综合与分析两种基本思路。而从二年级开始用综合思路解题,同时孕伏分析思路。例如,二(6)班有25个男生,21个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个?在学生读题理解的基础上,可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 判断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 多的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3) 从多的数去掉那一部分就是谁比谁多(少)的数。
这样的训练时教学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训练时注意由易到难,分层指导,坚持不懈,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所发展的。
总之,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师在认清教学目标,逐步引领学生认识应用题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会数量关系的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将为中、高年级解决复杂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厘清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应用题教学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实现教有所得。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能初步解答简单的加减乘除应用题。
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低年级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读题,能逐步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并初步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能理解题中每句话的意思,正确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初步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2. 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要在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析“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总数”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减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在初步理解乘、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析“求相同加数和”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厘米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的数量关系。
3. 规范学生正确列式计算。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列出算式,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并在得数后面注明单位名称。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懂得计算完以后要认真检查数字抄得对不对,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单位名称有没有写好。初步培养检验的习惯。知道应用题要有答句,并能从口头答句逐渐过渡到正确书写答句。
二、注重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开始尚未出现表格式的应用题和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教材中较多地出现看图认数,看图列式和看图计算等练习。这些内容是开始学习应用题的必备知识,可作为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演示和辅导学生操作、口述,使学生加深对加、减、乘、除意义以及有关概念的理解,为学生认识应用题打好基础。
1. 正确选用单位名称的训练。
在图文应用题当中,所给的条件都要学生依靠实物依托来认识的。老师要耐心地指导学生花要一朵一朵地数,树要一棵一棵地数……还可以联系后面解应用题要用到的单位名称画一些实物图让学生说说单位名称,例如1( )红旗,2( ), 3 ( )自行车等。
2. 循序渐进进行完整说话训练。
从认识1开始,老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词组(1棵树,2个小朋友),到说完整一句话的训练。例如,看了3的主题画以后,学生说一句完整话:3只小兔在采蘑菇。当进入简单加法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完整两句话(两个条件)或三句话的训练。例如能说出:“两个小朋友在扫地,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一共有三个小朋友在扫地,或者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扫地?”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看图数数,看图列式和看图计算等形式的应用题,从教师示范口述到学生自己独立口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感受、去体验、同桌互述,共同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相应的减法时,引导学生口述:“商店里原来有13本练习本,卖掉了3本,还剩多少本?”
3. 认识条件和问题的训练。
当出现表格式应用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条件和问题:一般表格式应用题中第一栏是告诉我们的,叫第一个条件;第二栏也是告诉我们的,叫第二个条件;第三栏是要我们算的,叫问题。由两个条件(相关的)和一个问题组成简单应用题。然后不断训练学生从表格式应用题中找出条件和问题。当发展到图文结合或者以文字叙述为主的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可运用一定的符合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标出来。例如:条件下面划“----------”,问题下面划“~~~~~~~”。
让孩子认识两个条件是否相关时,教师可以出这样的经典题让学生辨别:一艘货船上运了20只山羊,15只绵羊,这艘船的船长多少岁?一般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可能用20+15=35(岁)来求出船长的岁数。但大部分学生会发愣,因为碰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懂得这个问题为什么求不出来?根源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条件与条件之间的相关,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关。并能将无效问题改为有效问题:这艘船上一共运了多少只羊?
4. 判别应用题是否完整的训练。
在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认识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正确地判断应用题的完整性。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一组题:(1)姐姐有5枝铅笔,妹妹有7枝铅笔。(2)姐姐有5枝铅笔,共有几枝铅笔?(3)妹妹有7枝铅笔,共有几枝铅笔?(4)姐姐有5枝铅笔,妹妹有7枝铅笔,共有几枝铅笔?(5)姐姐有5枝铅笔,妹妹有7枝铅笔,共有12枝铅笔。通过这样的题组训练,让学生来做判断,说理由,充分感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弱化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但这不是说,我们教师就不要让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正是老师的不重视,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学生知道答案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其实,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还是应该教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1. 引导分析数量关系。
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倡导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线,然而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中“建立模型”这个重要环节往往被忽视。学生每次经历解决问题过程也大多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也不懂如何组织数学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发现有的老师时常会问“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一步表示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过程中,教师在算理上只注重学生对个别算式的理解和对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却忽视了从整个题目去把握该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带领孩子经历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完整性分析过程,从而自我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训练。
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联系加减法的意义,听懂老师的分析,例如能听懂“(1)有8只黑羊,6只白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求8只黑羊和6只白羊合并起来是多少。”听懂“(2)体育室有13个篮球,借走9个,求还剩多少个就是求13个篮球里面去掉9个,还剩多少个。”
第二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知道第1题就是求8和6合起来是多少;第2题就是求从13里面去掉9,还剩多少。
第三个层次:在第一、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再训练学生说出分析数量关系的主要部分。例如:“山上有8只大猴,5只小猴,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求8和5合并起来是多少。”“奶奶养了14只兔子,卖了7只,还剩多少只,就是求14里去掉7还剩下多少。”
2. 引导掌握分析技巧。
应用题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安排的,各年级要求和基本训练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有坡度的。因此分析数量关系的技巧也是按年级不同而有所不同。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
1. 综合法,就是从条件入手,找出中间问题,再解决所求问题。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分析法,就是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条件,逐渐向已知条件靠拢,最后利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不管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都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了数量关系这一基础,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进行解题,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3. 两种方法并用。例如:低年级小朋友在读懂题意后,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题意,如“这道题实际上是求几个几,或谁是谁的几倍”、“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谁和谁合起来是多少”等等。也可从意义入手,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求它里面包含几个”。
根据课标的要求,一年级学生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四则计算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分析数量关系的,同时孕伏综合与分析两种基本思路。而从二年级开始用综合思路解题,同时孕伏分析思路。例如,二(6)班有25个男生,21个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个?在学生读题理解的基础上,可重点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 判断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2) 多的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3) 从多的数去掉那一部分就是谁比谁多(少)的数。
这样的训练时教学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训练时注意由易到难,分层指导,坚持不懈,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所发展的。
总之,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师在认清教学目标,逐步引领学生认识应用题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会数量关系的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将为中、高年级解决复杂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